网络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途径研究
2015-01-01马玲玲安徽新华学院
马玲玲/安徽新华学院
网络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途径研究
马玲玲/安徽新华学院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在社会范围内得以普及,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的生活既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挑战。本文从对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展开描述,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找到网络环境 下,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网络环境;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 学校
网络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通过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它是人们实现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人际交往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无法避免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一)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影响
1、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宽了人际交往的空间
在传统面对面的模式下,受交际能力、家庭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表现出内向、腼腆的一面,他们不善于言辞,害怕出错而受到嘲笑与批评指正,在社会参与中往往处于被动方。但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环境开放性的特点,大学生不受地域、家庭、专业知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可以自由参与到网络讨论中,排除心理不平等的障碍,在社会参与中往往处于主动方,很多大学生往往用匿名的形式主动的参与到社会话题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极大的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很多大学生打破传统地域范围的限制,走出宿舍、专业班级,利用网络这个宽广的平台去认识其它专业、其它学校的学生群体,探讨他们共同的话题,找寻自己的价值追求,拓展自己的交际圈,为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更为宽广的基础。
2、引发思维风暴,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信息传播比较缓慢,学生的信息获取量也相对有限,因此很多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校、社会传播的信息,外界给予什么样的信息流,他们就接受什么样的信息流,缺少批判创新意识。在网络模式中,社会信息传播异常迅速,世界范围内的新闻信息通过网络可以瞬间传播给世界各地的其它人们,大学生可以涉猎更多的信息与知识,在巨大信息量的冲击下,他们的接受能力不断增强,面对不同的信息流进行筛选与选择,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进行思考与运用,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消极影响
网络社会存在两种生活方式:虚拟生活和网络交往。【1】因此,网络基本上可以说是个虚拟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如果控制不好的话,这种虚拟的环境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因素。
1、价值观的扭曲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控制性,他们可以选择教育的内容,教授什么,被教育者就要接受什么。然而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他们可以自由的在网上浏览想要知道的信息。青年大学生作为被教育的群体,正处在日益走向成熟而又未能完全成熟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定型,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使整个世界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各国家的思想文化、意识相互碰撞,交织融合,这为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据调查,西方的一些思想文化的侵蚀使马克思主义信念在大学生中缺失较为严重,在关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态度的调查中,对“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态度,有11.1%表示不同程度的赞同。【2】在一些课堂的随堂采访中,出现部分大学生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却一问三不知。
2、人际沟通、口头表达障碍
网络虽然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范围,使大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群体,但是网络交往是处于一种虚拟的状态中,这种交往把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交流,转换成以机器为媒介的人与人交流。在传统的交往中,交往双方可以观察对方的表情、语速的变化,来洞察一个人的心理情绪。然而在网络交往中,交往双方不受空间的影响,交往着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和对方进行聊天,因此,在现在社会中一些大学生过度依赖于网络,变成宅男宅女,他们在网络上交往甚欢,寻找交往的神秘感,但是一到生活中面对活生生的人的时候,却很难与他人沟通,交际能力日益退化,被称为“见光死”。网络交往使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的感情逐渐淡化,很少的与外界接触使很多大学生出现性情孤僻等心理障碍。
3、思想道德意志薄弱
网络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世界,如果把控不好的话,就很容易堕落其中。据报道,一女大学生沉迷网络,整天呆在宿舍上网,仅靠方便面充饥,最后因为营养不良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的技术掌握良好,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有些大学整个宿舍通宵进行网游的比赛,影响第二天的听课质量,造成很多大学生考试不合格,中途辍学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网络交往者往往以匿名的方式进行聊天,互相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些网络不文明的现象,如: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聊天室谩骂,出口成脏,网络欺诈,传播他人的隐私,人生攻击等,甚至有很多人以假冒的身份进行网上聊天,骗取他人的情感。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由于一些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容易相信他人,最终上当受骗,还有一些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容易受到网上一些垃圾信息的影响,成为垃圾信息的传播者。
二、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途径
网络也有道德,也有规矩,网络最好能成为大家交流互助的工具,解决问题的场所,而不是制造混乱的平台,发泄私愤的工具,互相攻击的战场,情感欺骗的营地。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一份子,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发挥网络优势,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教授什么,学生就学习什么,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性不强,处于被动地位。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受网络的影响较大,接受的知识范围更广,传统的家长制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思政理论课作为大学校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理论水平的重要渠道,应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在课堂上,特别是思政理论课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优化教学方法,采用网络教学,如:微博教学法,一方面,合理的利用了现代的教学设备,通过微博的形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另一方面,话题讨论形式新颖,突破传统的死板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每个学生都参与话题的讨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了知识的传授,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在课外,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设立一些论坛、聊天室、BBS等,教师在这些网络资源中与学生进行直接课外交流,避免传统教育模式中课外找教师难的现象,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同时可以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引发学生思考的主题,培养学生的辨别与自控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网络监管,构建优秀的思想教育网络平台
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就必须净化网络空间,从根本上根除网络垃圾信息的传播,加强网络监管。从宏观方面,国家要加强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整顿内部网与外部网:对内,防范国内反动分子利用网络煽动大学生的情绪,制造国家混乱;对外,做好信息海关的筛选,杜绝一切国外不良的价值观念的入侵,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从校园方面,建立与完善校园网,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管理体系,安装防暴力与防色情软件,保证网络信息的健康性。构建优秀的思想教育网络平台,如“红色网站”、“马克思主义之家”等网站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大力宣传这些教育网站,使大学生能够在这些网络平台上深入了解国家的发展状况,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自觉抵制国外腐朽不良思想的入侵。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网络课程,组织一些关于网络的知识讲座,宣传网络文化,教授大学生应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工具,进行健康的网络交往,养成网络自律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3、加强文化宣传,建设一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队伍
网络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文化。【3】作为技术手段的网络,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但是它不能解决道德伦理问题。网络只有作为一种文化,才能满足生存在社会中的人的精神需求。因此,应该用先进的文化培养教育大学生,给大学生的网络环境增添人文精神的关怀,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己必须具有先进的文化水平,营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氛围。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任何一方的单项输出都是不能成功的,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更大,在网络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计算机技术水平,实现角色的转化,要以朋友的态度在网络上与大学生互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因此,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
“网络”终归是人的网络,其本质无非是为人所用的物质工具。【4】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主体优势作用,利用好网络资源的优势,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思想道德素质的理论能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统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1]王国良,刘丽娟.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影响因素及成因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04).
[2]陈跃.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3).
[3]李庆广.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3(08).
[4]徐美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马玲玲:1988年6月、女、籍贯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安徽新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
安徽新华学院2013年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项目“网络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途径研究(项目号:IFQE201326)”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