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海自贸区对洋山港规模化发展的影响
2015-01-01徐泓
徐泓
浅析上海自贸区对洋山港规模化发展的影响
徐泓
目前,上海正在积极发展航运经济,着力于建成国际化的航运中心,使上海港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大港。如今,上海自贸区的大力发展对洋山港规模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自贸区的有利政策可以帮助洋山港尽快发展成为具有引领性的国际化港口,促进上海航运中心的建设。
洋山港;上海自贸区;规模化
世界上大多数港口城市在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发展规律,即“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港口与临港产业区域联系非常紧密。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虽然上海港的吞吐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洋山港的发展还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力不够,与临港新城中的临港产业配合也不够完善。因此,洋山港需要借助上海自贸区的发展这一契机,利用自贸区的有利环境与政策,继续进行规模化的发展,实现洋山港与临港产业的高效运作模式,成为先进的世界性大港。
一、上海洋山港与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与现状
(一)上海洋山港与临港新城的发展现状
临港产业是以港口为中心,以城市为载体,以腹地为依托,以产业为支撑,以运输体系为动脉,以综合服务为配套的开放型产业体系。临港产业的发展往往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依托港口的各种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港口的正常运营提供必要的条件设备和港航相关服务。
洋山港和临港新城的现状:
1.洋山港吞吐量尚未达到规划要求,并且洋山港未来几年吞吐量预计增长约3%~5%,这样的增长对于洋山港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2.临港新城腹地发展滞后,产业功能先于城市功能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新城的辐射效应不足,尚未能达到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发展缺乏动力。此外,相对于周边开发区的激烈竞争,这里的开发建设仍未进入成熟期,城市化水平偏低,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3.临港新城周边配套的生活设施和交通设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临港新城正在逐步建成包括大学、医院、博物馆、基础教育一大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各种社会事业资源不断向临港地区积聚。
(二)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现状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该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于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开张。上海自贸区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试验区已运行一年多时间,总体上看,自贸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社会创业投资热情高涨,服务业开放势头良好,带动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二、洋山港和临港新城的规模化发展
(一)用规模化的发展来解决洋山港的问题
就洋山港目前的发展来说,洋山港的硬件条件已经基本符合深水化和大型化,可以适应集装箱化和船舶大型化。在软件条件和服务方面,仍然需要继续改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洋山港要建立合理高效服务模式,向物流服务中心转化
洋山港应借鉴世界著名港口的运作模式,结合洋山港的实情,完善目前的装卸服务,充分运用港口的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加强对港口的经营控制管理,加快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在发展装卸业务的基础上做好配套服务,形成规模化,发展为优化的航运服务。此外,现代港口必须向物流服务中心转化,提供快速、可靠、灵活的综合物流服务,并能提供与腹地连接的高效集疏运系统网络。
2.洋山港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优惠政策
洋山港要实现稳步上升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适当地实施宏观调控,把洋山港作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进行大力推广。同时,政府也可给予优惠的财政政策,对洋山港的建设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给予宽松的贷款条件,并具体结合宏观调控,出台配套的政策,如土地资源优惠等。如此双管齐下,可以吸引投资方的投资开发。
3.洋山港要建成港城一体化
洋山港应该与城市形成密切联系,与临港新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政府要把握好两者发展的大方向,让它们的发展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产生规模效应和辐射效应,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港城一体化。
(二)用规模化的发展来解决临港新城的问题
临港配套产业的发展应遵循以下要求,采取规模化的措施。
1.临港新城相关配套产业要形成产业集群
临港新城内要形成产业集群,建成一个完整的临港配套产业系统,充分实现规模化,高效化,产业集群的效应充分体现出来。
2.临港新城积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
临港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对临港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临港新城应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坚持“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为上海称为国际航运中心提供配套服务:加强环境建设,集聚航运市场主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实施政策改革和开发试点,提升航运金融服务等级;强化平台和市场建设,提高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服务能力,同时提高参与国际航运资源配置的航运中心辐射影响能力。
3.临港新城内工业化产业完成产业优化升级
一方面,把临港新城内的产业升级为各项产业项目中心。另一方面,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从临港产业向临海产业延伸,从单纯的重装备产业向多类高新产业齐头并进转变。
4.临港新城的建设需要技术人才
临港新城要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政府应鼓励大学城中的学生留在新城中参与发展,提供优惠政策,比如让外地学生落户上海,给予住房、福利等各方面的资助,让他们在新城内积极投入开发工作中。此外,高端技术人才的吸引也必不可少,要给他们宽松自由的环境进行创造改革,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发明创造。
三、上海自贸区对洋山港规模化发展的影响
(一)上海自贸区的有利条件与优势政策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的主要任务是要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服务全国的发展。
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在贸易、航运、金融等领域都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有利条件。
1.自贸区将促进上海突破已有的条框,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
2.自贸区的推进将使得海上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务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解决航运中心建设中金融支持的问题,这将使得上海获得更多的制度红利。
3.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贸易区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叠加中国的产业升级。上海自贸区对于物流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显著。
此外,上海自贸区还提供了一系列优势政策来吸引各方投资,同时加快自身的发展,体现出自贸区的特点。
(1)拟开放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的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也涉及一些离岸业务。
(2)构建离岸金融中心:离岸金融业务是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一脉相承的。有了上海的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汇率价格发行机制能使外流资金更好地周转,提高人民币使用的效率。
(3)税收优惠:自贸区正在积极研究适应境外股权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
(4)贸易领域监管模式创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
(5)推动外贸物流创新发展:整合了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四大保税区后的上海自贸区利好外贸物流。
(二)上海自贸区对洋山港规模化发展的影响
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对洋山港和临港新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有效地改善洋山港目前所面临的各项困难,从而借助自贸区的热潮带动洋山港规模化的发展。具体来看,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针对洋山港需要建立的合理高效服务模式和综合物流服务中心,自贸区就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有了自贸区以后,洋山港配套的物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通过自贸区的集聚力,大量物流企业和相关服务业集中到临港新城中来,企业可以借助自贸区的优势政策降低自身的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临港新城作为洋山港的后方支持也可以更好地获得开发和扩张,使洋山港更快地转化为综合物流服务中心。
其次,自贸区的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带动洋山港和临港新城区域经济的发展。洋山港要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临港新城内要形成产业集群,单单依靠自身的发展显得比较缓慢。现在通过借助上海自贸区的各项新兴业务的发展,可以加快洋山港配套航运金融服务的发展,尽快地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最后,自贸区的热潮吸引了众多就业人口和高端技术人才,让他们加入到洋山港的发展中。自贸区的政策有效地帮助了洋山港的人才发展,同时也加快了临港新城城镇化的发展,把大量农业人口逐步转变成城镇人口,加入到临港产业的建设队伍中。
四、总结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洋山港是上海发展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促进了洋山港的规模化发展,洋山港应该与上海自贸区密切配合,充分借助自贸区的优势政策和有利条件,早日实现建成国际化大港的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1]李博.临港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C].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10.
[2]何建木.上海新城建设的发展创新与转型-以临港新城为例[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6).
[3]夏斌.对上海自贸区的认识与建议[J].全球化,2013,(11).
[4]吴思.上海自贸区的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3,(09).
[5]韩庆江.临港产业发展路径与发展趋势研究[C].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7.
徐泓,女,上海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F127
A
1008-4428(2015)02-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