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人类的行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2015-01-01徐文杰杨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大陆桥视野 2015年18期
关键词:理论空间社区

徐文杰杨 硕/.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浅议人类的行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徐文杰1杨 硕2/1.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如今社会在对空间环境的研究上越来越重视人的感受,将人作为空间创造的最重要因素,强调人的主人翁地位。这些细微的方面足以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人们的行为也不断的影响着城市空间。本文深入浅出的以经典城市规划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人的行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

城市;行为空间;人的行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

一、人的行为与城市宏观空间

从有机疏散理论认识人的行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一)从人的行为中来

很早就有学者对人的行为和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做了十分系统的研究。比较成功的是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研究人的日常活动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有机疏散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的区域即被沙里宁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集中的布置;而把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动尽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就可以将活动需要的交通量减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完全依赖机械化的交通工具。偶然活动的场所使用率较低,虽然往返的路程较长也没有什么关系。而且在日常活动范围外缘的绿地中设有通畅的交通干道,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往返。

和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想要达到的目的一致,有机疏散理论下建造的城市能使人们居住在一个兼具城乡优点又远离各自弊端的环境里。沙里宁认为城市是活的城市,她与任何有机生命体一样,存在内部的秩序,正是这种秩序使城市能够健康的生存和发展。这种秩序一旦破坏,城市就会和生物的机体一样不能正常的活动和维持健康,甚至有可能坏死和瘫痪。为了挽救日趋衰败的近代城市,消减人们对城市存在的必要性的质疑,不但要从形体上,更要从精神上对城市进行全面的更新。不能总是一成不变的延续旧有的对城市空间的理解方式——以体块创造丰富的城市空间,这样只能使空间杂乱零碎且缺乏全局眼光和系统化的布局。必须从内部,从机体的功能要求出发,重新组织城市。认识到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按照人类的行为规律把城市人口和就业地点分散到远离城市的可以合理开发的地域内。

(二)到人的行为中去

有机疏散论中阐述个人的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同时现代交通作为重要的手段应充分发挥作用。近代的许多研究城市空间的理论都认为是现代化的城市机械交通导致了城市的混乱无序,这是造成一系列城市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机疏散论认为根据市民的活动规律城市的中心位置适合安置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可以有适量的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地,而工业部门应该迁出中心区。城市中心地区依靠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很大一部分单位,尤其是堆砌在城市中心地区的许多供应部门将随着城市中心的疏散,离开拥挤的中心地区。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方环境相对适合人们的生活活动,可以布置居住区。

二、人的行为与城市中观空间

从卫星城理论认识人的行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十分重要。活动空间(Activity Space)是个人进行大部分日常活动的空间,是行为空间的一部分。活动空间代表了个人与环境的直接接触,而这种接触对于人们形成和划定自身行为空间范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活动空间也就代表了人们获取信息并将之与其所生活的环境捆绑联系的重要过程。

行为首先是从时间上影响着空间布局的。从卫星城理论的发展中不难看出空间距离受时间距离的制约。第一代的卫星城是依附于母城的卧城,人们渐渐发现只将人疏散出去也就是增加了空间距离,却没有配备相应的生活所需的其他环境,无形中相当于是增加了时间距离。人们日常需要享受的活动受到了时间的限制从而对生活造成了不便。所以,卫星城理论逐步发展成为半独立式,不再紧密依赖母城,从而加强了卫星城对人的吸引力度。进而第三代卫星城出现,更加独立,内容也更丰富。

同理,依靠快速交通发展起来的星型城市和指状城市虽然加大了空间距离,但缩短了时间距离,方便人们的出行活动,所以城市得以快速发展。

其次是行为的选择性和制约性对空间环境的影响。人们的行动往往受一定的条件制约,如路径的不同或通畅程度等等。这就带来了不同出行方案的选择。这是比较小的方面。往大里说,不同道理地域环境和不同的文化氛围也同样影响着不同的人是行为。这一点不止在城市空间的研究中有所体现。

在城市化过程中,社区的类型逐渐丰富,社区不同的类型占有着不同的位置和不同的资源环境。社区是地理和社会高度统一的概念,因为社区首先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但社区又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它是一帮相互有认同感、归属感的人群集合。比如说在大城市中,有老旧小区、单位大院、普通商品房小区、高档住房小区、经济适用房社区、廉租房、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外来人口聚集小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北京现在还有人提出蚁族聚集区,还有外国人社区。实际上这些社区的出现与它的地理位置和周围关系是不一样的。

不同类型社区产生了不同的社区亚文化,在这里地位、经济收入、工作方式差不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有自己的交往方式,有自己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比较极端的是一种富人区和低收入群体聚集的一些低端社区。比如北京的外来人口,前几年出现了浙江村、安徽村、河南村,这些外来人口聚集的区域有一套他们自己的行为规则。但如果在规划上不解决好这个问题,不同的社区之间会有疏远、有隔离。

在城市化中,大的空间、城乡之间、城市内部之间交流交往的空间相对比较开放,但是社区内部由于住宅的密集化、高层化、封闭化,居民之间的交往反而比较少了,这是两个不同的趋势。在村转居的居民里面,因为公共空间、公共场所的缺失,所以人们的交流更加困难。对于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有人感到不适应,所以一方面是公共空间、公共场所的匮乏。另外一方面,一些农民还保持着过去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比方说大声喧哗,对公共环境不爱护。实际上两些都不利于社区居民公共空间的建立和公共生活的推进。

三、人的行为与城市微观空间

此外,出来对城市总体空间分布与人的行为的关系外,还有许多细小的方面可以精细化的研究。比如人们出行时喜欢抄近道。关于这一点有个著名的案例来说明。这就是迪士尼乐园道路系统的配置。当时迪士尼乐园已经建好,只是园路系统的设计方案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于是乐园就将场地全部铺上草坪,人们根据需要随便踩踏,这就自然形成了一套非常合理的园路方案。再如人们需要安静时往往选择角落环境。阴角在心理上容易让人有依靠感。还有就是人类的亲水习性。如果一个广场的设计加入了亲水这一元素,她的吸引力可能成倍增加。这些细微的方面足以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自主意识的增加,当前人们在住房建设中参与的愿望更加迫切,他们特别希望实现在生活空间中的自我。人的行为活动不仅是需要关注的对城市空间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它更是城市空间布局的决定因素。城市是人们的城市大众的城市,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是每个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

[1]地里学评论——空间行为与规划.商务印书馆2011.

[2]城市空间的环境限定与行为特征[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年1月.

[3]龚维斌.城市化空间变化与社会重构.2012年6月.

[4]柴彦威,沈洁.基于活动分析法的人类空间行为研究.

[5]周素红,闫小培.基于居民通勤行为分析的城市空间解读——以广州市典型街区为案例.

[6]王雅林.城镇居民时间预算研究.1991.

猜你喜欢

理论空间社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社区大作战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空间是什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创享空间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