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版主体经营创新相关问题的探讨
2015-01-01湖南教育出版社
刘 凯/湖南教育出版社
对于出版主体经营创新相关问题的探讨
刘 凯/湖南教育出版社
当前经济飞速发展,出版业传统经营模式逐渐落后了步伐,为适应社会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在时代的潮流中稳定发展。文章拟从出版主体经营创新相关问题出发,讨论了经营创新的内涵、特征、重要性、作用、途径,力求为出版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出版主体;经营创新
一、出版主体经营创新的内涵及特征
出版主体经营创新是指具有法人地位的出版企业(既包括大型出版集团,又包括中小出版社)对包括出版资金、出版人才、作者资源、读者资源等出版资源在内的所有经营要素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出版企业资本最大增值的活动。根据出版主体经营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出版物经营和广义资本经营(包括要素经营和资本经营)两大类,具体内容包括对出版物市场和广义资本市场(包括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研究预测、出版主体的战略制定、战术策划以及为实现出版主体战略目标及过程的组织指挥。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教授的经典论断:“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据此可以得出经营创新的实质是广义管理中的决策创新,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所进行的决策创新,以及围绕这个决策实现所进行的各种努力。这里之所以将经营创新从广义管理中分离出来,是因为要突出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创新在企业实务中的重要性。相对而言,出版主体的经营创新有四个显著特征:
1.“软性”。出版主体的经营创新同常规经营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这种创新主要融汇和体现在出版的素质、理念、战略、策略等经营软件中,成为资金、出版物原材料等经营硬件的灵魂,从而在市场中创造出常规经营所不可比拟的巨大价值。在极富创新性的出版产业中,理查德租金(指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形成的同政策性垄断租金相对的超额利润,)便是这种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而缺乏创新的常规经
营在市场竞争中至多只会形成行业平均利润,有的甚至亏损。对此.较早接受市场经济洗礼的大学出版社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政策环境、出版资源、建社时间及市场化程度都大致相当的前提下.有的大学出版社年营业额高达几个亿,利润几千万,而有的大学出版社年营业额仅几百万、几十万,获利甚微,其中的奥妙就在于经营软件的创新与否。
2.独创性。出版主体经营创新的独创性是指每一种成功的经营创新都是出版主体从市场实际出发,结合自身内部条件而量身定制的,极富个性。因此,出版主体的经营创新应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绝无固定的模式可循。而那种靠简单的抄袭模仿、步他人后尘的做法是难有出路的。
3.战略性。出版主体经营创新的战略性体现在经营创新要解决的往往是影响决定出版主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全局性和方向性的战略问题。这就要求经营者将主要精力放到经营的战略问题上来,从根本、整体和长期的角度来从事经营创新工作,而不能陷入细枝末节的具体事物中,更不能搞短期行为,形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被动状态。
4.系统性。系统的眼光和思维是认识和把握经营创新的本质内涵及实施步骤的关键。可以认为,经营创新是出版主体通过对自身经营软件的环环相扣,以及对出版经营要素的系统整合,来实现自身小系统完全适应市场大系统的过程。由此可见,“系统”的思维贯穿了经营创新的全过程。在当前出版业改革中.许多出版社想在市场经营上有所突破,但付诸行动后却收效甚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整体经营缺乏系统性所致。
二、出版主体经营创新的作用
1.经营创新是解决图书市场难题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图书市场已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具体表现为:①市场消费缺少热点,图书订货批量小、品种多,退货率高;图书品种更新速度加快,市场周期缩短。②选题低水平重复,原创性作品缺乏,出版主体有效供给不足,产品结构过剩和失衡严重。③优胜劣汰机制开始发挥作用,马太效应在出版业内显现.出版主体出现两极化,品牌企业市场优势越来越大。有的出版社年销售收入达到几个亿、利润数千万,而有的出版社年销售收入却在几十万左右徘徊不前。而在这些市场新特点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更为深层的问题,如出版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偏低;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造成跨地区、跨部门兼并发展的壁垒过高;出版主体多种媒体综合经营能力低,个性化程度不够,重复行为过度等等。这些问题的实质是由两类矛盾共同引起的,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思维及运作方式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二是常规经营同创新经营在素质、理念及策略上的矛盾。而这些矛盾都属经营范畴而非管理范畴,只能通过经营创新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2.经营创新是出版主体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出版主体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出版主体特有的经营化的知识体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竞争优势的资源整合能力。具体来说,它是出版主体对知识和资源等经营要素进行创造性流动组合后形成的独特、持久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种竞争力通过附着于各种不同载体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品牌推广能力、快速分销能力、售后服务能力、广告促销能力、市场洞察能力,呈现出独占性、不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性,同时能使出版主体做到比竞争对手以更低成本和更快速度去抓住市场机会。由此可见,经营创新同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经营创新也是一种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是经营创新的主要目的和重要结果。经营创新能力在不同的出版主体中或表现为对图书较强的全程策划能力,或表现为对某一出书领域的独特敏感性,或表现为对某一层次读者群体阅读趣味的把握能力,或表现为卓越的组建作者队伍的能力,或表现为独特的图书销售方式和营销能力。对此国内国际出版业都有较好的例子证明。
3.经营创新是我国出版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出版业要提高效益,必须通过结构优化这条重要途径做文章。从目前我国出版业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组织结构及产品结构来看,总体仍处于一种低级、不合理的状态,其表现为:产业集中度偏低,出版企业规模小,生产能力分散,形成不了规模经济效应;出版企业地域分布趋同性强,计划色彩浓厚,低水平重复出版严重;书报刊等印刷型媒体的内部分离以及印刷型媒体与电视、广播、电影、音像、电子等媒体分离,使得国内出版企业单一媒体现象严重,同国外大型出版集团跨媒体、多媒介的经营结构相距甚远;行业系统封闭性强,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垄断造成地区及部门间的行政壁垒过高,兼并机制受阻,使得出版企业“四跨”发展战略(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难以实现;传统的编印发的组织管理结构仍未让位于现代意义上的研发部、生产制作部和市场营销部的组织经营结构;能够从容面对市场挑战的领导班子和复合型出版经营人才太少,合格优秀的策划编辑群体和市场营销人员在出版企业员工中所占比例过小;非竞争性的教材教辅品种占盈利性图书品种的比例过大,原创性作品在新书品种中的比例过低,等等。因此.结构优化成为了出版业不容置疑且刻不容缓的大事。那么,怎样实现出版业的结构优化呢?途径有两条,即行政途径和市场途径。根据我国出版业的实际情况,行政途径在目前仍有必要,但从长远看,市场途径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只有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才具备真正强大的实力去进行出版业结构的调整,而且只有通过这样的市场调整,出版业结构才能真正实现经得起检验的高质量优化。
4.经营创新是中小出版社重要的生存发展之道
从世界各国看,中小出版社数量众多。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小出版社在美国有1.3万多家,在英国有6000多家,在德国有2000多家,在日本有2000多家,而在我国580多家出版社中,绝大多数也都属于中小出版社。中小出版社在保证出版自由及保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出版社只能在大型出版集团分割余留下来的狭小有限的市场空间内生存与发展,从而使得中小出版社在图书市场上的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在众多中小出版社结构趋同的情况下,其竞争更是过度。因此,中小出版社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更加取决于它们的经营创新水平。同大型出版集团相比,中小出版社在规模、实力上处于劣势,但在对环境的敏感性、决策的及时性及行动的敏捷性上又明显优于对方。基于自身特点,中小出版社只有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不同于大型出版集团的经营之道,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一般而言,这条经营创新之道的指导思想应是先强后大,即中小出版社首先应在出版物内容经营与出版要素经营两个层次上练好内功,做强自己。围绕“专、新、特、精”四字开拓市场,围绕“人才”要素来培育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在市场上树立了品牌,形成了竞争优势后,才能上升到资本经营层面上,进行兼并、收购和联合,实现外延式的企业扩张之路。必须指出,面对并购,中小出版社有两种成功的模式可以选择:一是主动选择能够优势互补的竞争对手加以并购,其中关键在于并购对象必须是“休克鱼”而非“腐烂鱼”。二是主动选择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让其并购自己。其中关键在于被兼并者必须打破“牌子”、“位子”、“面子”的传统观念。同时,中小出版社还应认识到,出版集团化是手段不是目的,况且国内外一些出版集团并购失败的例子已说明出版主体规模扩张不一定有利于其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此,只能为生存和发展而参与并购,不能为并购而并购。
三、出版主体经营创新的路径
出版主体经营创新必须经过一条环环相扣的路径,即经营素质——经营理念——体制机制——经营策略,而缺乏和忽视此条路径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造成经营创新的不畅及短路,从而导致经营创新的失败。因此,出版主体必须对这条路径中的四个环节依次有效地进行创新突破,才能顺利实现经营创新。
1.经营素质创新
经营素质创新是经营创新的首要环节,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精神更新和知识更新。精神更新指出版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的精神状态进行调整、引导、培育和强化,从而使之达到一种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都能保持乐观、积极、主动、实干的理想精神状态。强化出版主体经营者在内的全体员工认知出版经营规律的智力因素和理想、意志、毅力、胆识、自信、兴趣、情感、拼搏等非智力的情商因素。这种理想的精神状态在整个企业表现为不满现状、不断进取、敢冒风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唯有通过精神创新,才能解决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全体员工的信仰危机问题以及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问题。
知识更新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经营活动中已有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掌握;二是对自身所处的行业及自身经营实践的经验积累;三是将已有的经营理论与自身经营实践相结合,在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与知识的创新。对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出版社而言,亟须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经营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规则及新方法。特别是对经营者来说,这是解决正确用权和科学决策的前提。
2.经营理念创新
经营理念创新是出版主体经营创新路径上的第二个环节。经营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经营观念创新及经营思路创新。打破封闭保守、平均主义、小富即安、短期行为、诸侯经济、鸡头文化等等落后的经营观念;建立开放观念、营销观念、成本观念、经营观念、人才观念等。经营思路在出版主体经营中是一种方向性的战略指导思想,经营思路决定了经营决策的方向和途径,在出版主体经营思路中主要包括出版物经营思路和广义资本经营思想。在出版物经营思路中,有高起点经营思路,一体化经营思路,多元化经营思路,组合出版资源制造优势思路,制造细分市场上经营特色思路,“专、新、特、精”思路等等。在广义资本经营思路中,有组股与上市思路,参股与控投思路,并购思路,产权置换思路,分立重组思路,公开拍卖思路,企业内部资产重组思路等等。对于这些思路出版主体都要借鉴和研究,同时更要从出版主体自身的实际与实践出发,不断开拓创新,做到从观念找思路,从思路找出路。
3.体制机制创新
体制机制创新是出版主体经营创新路径中的第三个重要环节.体制机制创新属于企业制度创新的范畴。“企业体制”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相应的企业制度,其关键在于产权是否清晰,企业内部是否制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出版业中,一个改革严重滞后,产权不明,政企不分,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员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出版主体,其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是很难调动的,其经营者的创新动力是很难产生的。因此,出版主体的体制、机制必须进行创新设计和改进。在这方面,国内外许多行业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及模式可供学习参考,在此不再赘述。
4.经营策略创新
经营策略是一种战术性、方法性的点子,它围绕“怎么干”(how)做文章,它是经营策划的指导和前提。经营策划是指对一定的经营策略作出具体的构思和设计,并形成系统而完整的方案的整个运筹工作,它是经营策略的具体运用。而经营创新是对若干创新性经营策略及其策划进行判断、综合、比较、选择,其实质是决策创新。由此可见,经营策略创新作为经营创新的最后一个环节,遵循着一条自然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即经营策略创新——经营策划创新——经营决策创新”。出版主体经营策略创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出版主体市场竞争策略创新,出版物开发策略创新,融资策略创新,销售策略创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