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2015-01-01杜晓霞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杜晓霞/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实证研究
杜晓霞/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城市作为地方的经济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经济功能。以服务业为基础的金融、科技研发、信息化服务、交通旅游等产业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于现有的城市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造成的巨大的冲击。因此,在城市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升的现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出服务业的效能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服务业;空间集聚;城市经济;产业发展
引言
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转移,实现了产业分工的全球化,服务业日益成为全球生产网络中国际产业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产业布局调整的关注热点。在世界经济服务化趋势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占全球经济贸易总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探讨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极为重要。
一、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形成条件
(一)完善的城市建设
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的当前社会,服务业日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服务业涉及到的内容已经不仅仅不限于城市的行政区域,而是以城市为依托,与周边地区乃至其他地区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资金流动以及人才互动,通过频繁的贸易交易活动,实现各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与流动。服务业以城市的交通、通信等城市建设为基础,实现时间和心理距离取代空间距离,从而有效达成综合教育成本取代单一经济成本的目的。一方面,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交通方式构成了城市的对外交通网络,有效吸引生产性服务业宜城市为节点进行集聚。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以及电子通信等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智能经济的到来,远程信息处理以及智能遥控打破了地域局限,为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奠定了基础。因此无论是交通设施还是通信设施,都作为城市的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这一经济区域中心的形成。
(二)高效的城市土地利用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紧张,因此要实现土地利用与交通相协调,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自上而下的研究与自下而上分析相结合,紧紧抓住现有基地的特征,从实际出发,寻求具有城市地方特色城区的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保持规划合理性和管理延续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做到远近结合,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规划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作好现有用地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服务,努力营造舒适、高效、便利的城市建设环境。为了有效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可以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项目,鼓励人们少开或者不开机动车,从而有效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
(三)充足的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服务业对于高端人才需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应的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可以归纳为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对于服务业来说,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性决定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依赖程度较大,因此充足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内容。服务业往往需要高层次的对外贸易人才、会计人才、国际法律法规人才、金融专家、信息开发与咨询人才等,而这些人才往往集中在科教水平较高的城市地区。如中国北京、美国纽约、英国伦敦以及日本东京等世界级大城市往往集中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为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有意识地构建高级劳动力国际流动模式,积极引导人才的流动与集中,这对于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以及发挥城市的区域经济功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传统的城市经济发展观点认为服务业是“非生产劳动”,而制造行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一切财富创造的来源,因此服务行业应该居于制造行业的从属地位。但是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以及信息智能经济的到来,诸多研究都逐渐发现,服务业在创造就业岗位、提升城市生产经营效率、促进各项生产资本的有效流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逐渐发展中,制造业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跟不上城市经济的发展,很多制造企业逐渐迁移出大城市,而服务业逐渐成为城市的基础经济活动,逐渐取代制造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城市经济水平增长的主要核心要素。一方面城市通过服务业可以有效地实现产品出口向城市外部输出服务,拉动经济内需,刺激经济发展,为城市创造更多的经济收入以及就业岗位,同时服务业在改善城市经济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进步、 服务业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 政府政策扶持等条件的支持下,当前服务业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另一方面,服务业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为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以及策略支持,有利于提升城市经济活动的效率,实现各类生产资源的有效调度预分配,间接推动城市经济向前发展。
(二)重塑城市空间结构
服务业自身的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带来了中心性、专业化的空间集聚特征,但是不同性质、功能的服务业在空间集聚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直接接触需求、土地成本以及方付租金、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城市环境与创新现状、政府的政策引导等因素的影响之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实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塑,其具体演变历程具体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高度集中→以城市核心区域为中心,向周边区域扩展→郊区重要空间节点开始聚集,形成小核心区域→城市多核心结构形成。在城市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服务业高度集聚与城市的中心区域,其目的是充分利用城市中心区域四通八达的交通、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从而有效降低服务成本以实现最高的经济效益汇报。而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中心区域的交通越来越堵塞、土地租金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增加,服务业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再加上经济发展导致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不断细化,各项职能职责越来越清晰,不同的服务业对于服务范围以及人力资源素质有着不同的需求,离心化、郊区化现象愈发明显。
(三)支撑城市全球运营
现代生产经济活动一改传统的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世界范围内的服务业以达到控制全球价值链的目的。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大地推动了全球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很多制造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规模向经济落后的国家、地区转移,而对生产活动的管理和控制功能则逐渐集中在城市地区。通过将管理与生产相互分离,针对其各自特点,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已达成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在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当前社会,资本的全球化流动、国际投资大幅增长以及政府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管制的逐步弱化,“全球城市”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全球城市”的出现促使跨国公司等全球运营主体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日益增强,导致经济中心逐渐从国家层面转向城市层面,而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城市体现功能的重要方式。
[1]柳坤, 申玉铭, 刘辉. 中国三大城市群服务业规模结构及演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 1289-1294.
[2]吴涛, 李姗姗. 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3) :102-106.
[3]邱灵,申玉铭,任旺兵.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J]. 地理学报,2008,63(12):1299 - 1310.
[4]阎小培,许学强. 广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变化分析——兼释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J]. 地理学报,2007,54(4):299 -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