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小农水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5-01-01杨志刚陕西省水利厅机电排灌站
杨志刚/陕西省水利厅机电排灌站
关于陕西小农水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杨志刚/陕西省水利厅机电排灌站
近年来,陕西抢抓国家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随着粮食安全、管养机制改革等要求,后期工作依然繁重。本文对通过对全省小农水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认真分析,就如何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的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议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现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事关粮食增产和安全问题的小农水建设工作尤为突出。从2005年中央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以“民办公助”方式支持各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2009年,国家把所有的小农水项目汇集对县一级统一规划设计建设,开始实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陕西始终紧抓政策发展机遇,针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的问题,深化推进全省小农水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一、加快小农水建设的主要成效及做法
近三年来,陕西把小农水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生活和农村生态条件,促进了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为打通全省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改善全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和实现2020年陕西粮食增产50亿斤夯实了基础。具体工作上坚持力抓四个关键项:一是重视民生是根本。长期以来,我省把加强小农水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惠农政策的重要一环,以人水和谐为目标,着力打造“水清、岸绿、渠畅、堰满”的农村水环境,大力推进以提高农业灌溉效能、恢复扩大农灌面积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保障民生需求。二是科学谋划打基础。结合水利规划和高效节水项目实施,提早着手组织编制完成《陕西省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总体实施方案(2013-2017年)》,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合法性和连续性,起到了协调有关部门、整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较好破解项目申报难、资金整合难、前期工作规范性差等问题,全面提升前期规划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前期工作质量。三是加大资金投入作保障。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和富聚效应,一方面加大中省资金争取和投资力度,一方面整合市县项目资金,采取科学规划争投入、财力倾斜硬投入、整合项目骤投入、涉农结合引投入 、以奖代补激投入等形式,为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创新管理机制促发展。从加强前期工作、规范“四制”管理、强化质量监管、严格资金管理、接受群众监督和注重建后管护等六个方面,阶段性系统部署开展自查稽察检查整改,联合省级财政部门编制重点县和中央统筹资金项目县立项指南,采取方案审查与竞争性陈述相结合的考评遴选方式,对申请县相关规划和前期计划进行遴选和合规性审查,为项目高质量推进提供了机制保障。据统计,仅近三年陕西就累计完成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投资31.2亿元,改造各类小型渠道5978公里,建成机井等“五小”水源工程14300多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42.7万亩。项目的连年超额完成,有力地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全省新农村建设、农户增收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
二、小农水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建轻管现象普遍。一是小农水建设具有面广点多线长的显著特点,建成后项目管理存在跨度大、人力物力消耗大等多个问题;二是责、权、利不明确,造成有人用无人管,形成工程容易老化失修,效益降低。三是水工程及设施人为破坏和被盗现象比较严重,加上渠道淤塞,配套不全,水资源浪费严重,水工程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造成自灌面积逐年下降。
(二)投资力度与更新改造任务不够协调。我省农业灌溉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的改造于八九十年代,带病运行情况非常普遍。当前,农田水利设施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国家投资有限,地方财政又很困难,面对庞大的水利基础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总是捉襟见肘。尤其是灌区末级渠系和小型水利建设体系,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基层管养机制和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2002年“两工”取消和费税改革后,村内公益性设施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筹劳,但是目前农业生产成本高、风险大,加之农村空心化、劳力城市化等社会问题影响,基层水利设施管养队伍不足,管养机制改革没有及时调整和跟进,“一事一议”如今在很多地方已难以有效组织。农民不肯投劳和拖欠筹资现象很普遍。
三、加强小农水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管理意识。各级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小农水的公益性,宣传小农水在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宣传管好小农水对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服务民生的重要意义,要从建设美丽中国、促进水生态文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广大基层干群管好小农水的思想认识。
(二)深化改革,夯实基层管理体系。应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明确各级小农水建设部门的公益特点,明确对农田水利工程等进行公共管理的职能,并将人员和事业经费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定岗定员、切实监管,吸引人才并减少基层人员后顾之忧。以县级水行政部门为管理主体,形成乡镇或流域水利管理服务站为组织力量,农村用水协会为基础支撑的多级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落实责任工作责任,实现规范化管理全覆盖。
(三)优化配套,着力增强工程效能。开展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过程中,应对不同区域、不同需求、不同条件,积极推进改造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工程使用效能。一是全面推广干支渠道混凝土低压管道输水及末级农渠的混凝土衬砌防渗,有效提高水利用率。二是加大果蔬区、高效农业区低造价喷滴灌节水系统的建设,保护和节约水资源。三是积极引导发展农田水分安全利用与循环系统,阻断污染转移,维持农田良好自然生态。四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建立全覆盖的小农水管理信息平台,对节水系统和排涝等工作进行远程集中监控,随时了解掌握工程运行情况,提高工程使用效率。
(四)增大投入,加强资金监管运行。各级应将小农水建设资金列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的重点项目,并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吸引社会公益资金投入,确保小农水建设资金的逐年增长态势。实施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接受财政、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投资使用效果。研究建立管护经费分级补助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和鼓励各级推动项目实施的积极性。
(五)积极探索,推进管养分离机制。坚持市场化机制,切实发挥专业服务队伍的技术优势与社会化维护低价格成本优势。对一般小型站、闸、涵工程设施,可采取承包、租赁改革等方式改革;对项目区、一个镇、一个或几个村为单位,可探索将工程运行、维护进行打包竞拍,择优外包;对量多面广的田间设施,可明确由用水合作组织自行维护,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通过市场化运作,全面实现管养分离模式,提高工程养护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