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在哪个圈子并不重要
2015-01-01梁国胜
[文/梁国胜]
在北京生活了20年,时常会觉得自己特别孤独,在成为一个跑者之前,这种孤独感有时会来得很强烈,这种感觉是家人无法理解的。
也许,跑步的人迟早会相遇。我和我的大学同学们毕业后,平素很少联系,也很少聚会,微信都几乎没加为好友,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目前,仅与丁丁保持着密切联系,丁丁在媒体工作,是一位跑者,一周跑步五到六次,一次20公里左右。我以前喜欢呼朋唤友打羽毛球,这种对抗性强的运动,感觉很热闹,大家从四面八方凑到一起,在球场上能够冲淡那种孤独感。丁丁也孤独,父亲早逝,和我一样,作为外地人漂泊在北京,找个本地姑娘结婚生子,丁丁说:“如果不跑步,我也许早就疯了。”
都说跑步的人有圈子,此话不假。跑步的人散落在京城各处,但似乎跑着跑着就聚拢到一起了。
我们这些爱跑步的人,建了一个微信群,叫“村上坑家”,这个群里原先人很多,现在只剩下15个,都是真正的跑者,都成了朋友。
三儿和我相识在朝阳公园,那时我刚刚开始跑步,步伐和呼吸还都有问题,三儿热情地跑过来指点我跑步的“姿势”。后来,我才了解到,眼前这位身材匀称、肌肉发达的马拉松爱好者曾经是一个200斤的“死胖子”。三儿的跑步经历很励志,他坚持从石景山跑步到中关村上班的斗志令人惊叹。
同样是跑友,老王身上有一种很儒雅的感觉。老王在外企工作,今年50岁了,精力旺盛,生活态度健康积极。我曾经把自己的孤独感和老王倾诉过,老王的回复很哲学。他说:“跑步者大多是孤独的,一个人独自在黄昏或者清晨奔跑。像我这样一个50岁的中年人跑步就更孤独,因为大多数那个年纪的人更喜欢钓鱼、打太极拳等不需要消耗太多体力的事。”去年10月,趁着送女儿到美国读书的机会,他报名参加了美国芝加哥马拉松赛,全程跑下来体验到了当地人给予的英雄般的待遇。去年的北京马拉松赛,是我在这些跑友的怂恿下第一次参加全程马拉松,各种酸甜苦辣交织,而老王选择了退赛。“跑步的初衷是为了健康,不是为了逞能。但是如果空气不好,就别玩命。”跑友们都在出汗,都在奔跑,但境界和选择大相径庭。
和我们这些男人厮混在一起的还有翠姑娘。翠姑娘以前在外企工作,后来辞职了就干脆闲着,别看她瘦瘦小小,但马拉松居然也能坚持下来,尤其是和我们混在一起,开个玩笑啥的,也不往心里去。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谈到跑步的孤独感时,曾经写道:“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对于我这种职业的人来说,尽管有着程度上的差异,这却是无法绕道回避的必经之路。这种孤绝之感,会像不时从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不知不觉中腐蚀人的心灵,将之溶化。”
跑步的最初,我喜欢和跑友们约到公园一起训练,一起跑,觉得彼此之间有一种互相激励。真正参加了马拉松成为跑者之后,我才发现长跑是自己跑到孤独里面,接受孤独,从而消灭孤独感的过程。晨光下就这样心无旁骛地往前跑,看着自己的鼻尖,呼吸着新鲜空气,有时会生出一种幸福感、满足感,觉得内心深处的孤独,在不知不觉中被汗水填满了。我经常把自己的跑步感受写下来,发到微信圈向跑友汇报与朋友们分享,跑友们调侃我的跑步是“情怀跑”。
说实在的,有了跑步圈子,能和跑友们偶尔聚聚,似乎让我的内心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点依靠和安全感。而实际上,回头想想,作为一个中年人,停留在哪个圈子里并不重要,而通过不间断地、物理性地运动身体,有时甚至穷尽体力,排除身体内部的孤绝感才更重要,这也许是跑步带给我的感悟吧。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5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