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5年中苏两国两军旅大防务交接的前前后后

2015-01-01丁金栋张友林

文史春秋 2015年4期
关键词:纪念塔军港中苏

● 丁金栋 文 张友林 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旅顺口成为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一个重要军事基地,直到1955年,旅大地区才完全回到祖国的怀抱。苏联为何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租用旅顺口,这个海军基地是如何回到中国怀抱的呢?

回想当年,我是解放军报的特约记者,曾亲历并见证了中苏两国两军旅大防务交接工作,一晃60年过去了,现将我所知道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前后后回忆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日本投降后,苏联长期使用旅顺口基地

旅顺口是举世闻名的天然良港,隐蔽险要,终年不冻,旅顺口与庙岛列岛及山东半岛蓬莱岛共扼渤海海峡咽喉,构成北京和渤海海岸的天然屏障,是重要的军港和海军基地。清政府于光绪六年(1880)建造旅顺口,费时10年,耗资430多万两白银。

光绪二十一年(1895)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沙皇俄国借口保护中国,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 强占旅顺、大连,并于次年迫使中国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希望苏联参与太平洋战争,斯大林以恢复沙俄时期俄国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为条件,答应出兵远东对日作战。1945年8月9日,苏联以百万大军进入东北,苏联后贝加尔方面军副司令伊凡诺夫率领250名空降兵在旅顺口土城子机场着陆,日军驻旅顺守备司令官向苏军投降。同日,苏军雅曼诺夫少将也率250名空降兵在大连周水子机场着陆。当天下午,一批苏军乘火车抵达金州石河驿。8月24日,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的首批坦克部队进驻旅大地区。至8月末,苏军进驻旅大地区的兵力大约有一万余人。9月1日,后贝加尔方面军第39集团军到达旅顺。9月6日,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远东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梅列茨科夫、后贝加尔方面军司令马利诺夫斯基、空军元帅诺维科夫和炮兵元帅契斯佳科夫视察了旅顺口海军基地,华西列夫斯基说:“我们用自己的行动为40年前牺牲的父兄们报了仇,我们打败了日军。”9月28日,苏联太平洋舰队开进了旅顺口军港。

旅顺口海军基地名为中苏公用,实为苏联独占,大连市的主权虽属中国,但苏军当局既不允许国民党军队从海上登陆,也拒绝国民党政府设立航空站和空运部队接访。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旅大地区成为一块受苏联保护的,由共产党领导的特殊解放区,为支援中国革命作出极大贡献。但这一时期,其主权掌握在苏联手中,特别是旅顺口基地,是中国人无法问津的“特区”,这个问题直到1949年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成功的时候,才开始摆上中共中央的议事日程。

1949年初,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派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关于旅顺口海军基地的处理意见,斯大林表示,由于形势的改变,苏联政府已经决定,一旦同日本签订和约,而且美军也从日本撤军,苏联就从旅顺撤军。但如果中共认为苏联军队立即撤出旅顺地区为宜,苏联准备满足这一愿望。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正逐鹿东北,而解放军又没有海军,自然无法接受斯大林的“好意”。

1949年年末至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其目的主要是废除不平等的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重新签订新的中苏条约。斯大林最初反对“改变原有中苏条约的合法性”,坚持苏联租用旅顺口30年“在形式上不能改变”,但可以发表一个声明表示苏联同意从那里撤军。后来,在毛泽东的强硬态度面前,斯大林不得不同意签订新条约。根据新的协定,苏联政府解除了对旅大地区的军事管制,并将行政权力移交旅大地区政府,同时还将苏军代管或租用的在大连的财产、苏联经济机构从日本所有者中获得的财产、全部房产无偿移交给中国。中苏条约签订后,根据双方协定,为磋商和处理旅大地区防务的管理和其他移交问题,成立了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由中苏双方各派一个代表团组成。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远东地区局势骤然紧张,基于这一国际形势变化,旅顺口回归的脚步放慢。1952年3月28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提出:“由于非法的美日和平条约,特别是美日安全条约的缔结,我们认为中国政府有根据也有必要请苏联政府让苏军留在旅顺口地区,并在1952年底不撤出旅顺口。”

为此,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到莫斯科与斯大林进行会谈,延长苏联在旅顺基地驻军是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9月15日,中苏交换了《关于延长共同使用中国旅顺口海军基地期限的换文》,同意延长中苏关于旅顺口协定第二条款规定的苏军撤出旅顺口的期限,共同使用中国旅顺口海军军事基地,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以及苏联与日本签署和平条约。

朱德总司令首提苏联归还旅顺口

1954年3月26日,阳光明媚,彩旗飘扬,朱德总司令来到苏军防务的旅顺口军港进行参观和视察。

旅顺口军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里历来是战事多发之地,素有“京津门户”之称,自1840年至1945年,各国帝国主义先后8次从渤海海峡攻占京津,其中6次首先占领旅顺口军港后大举向京津发起攻击。朱德总司令非常关心旅大要塞和旅顺口军港的安全与港口的建设。

这天上午,朱德总司令在苏联第39集团军最高指挥官什维佐夫上将和旅顺口海军基地司令古德利切夫等一些高级将领陪同下,参观了旅顺口军港,视察了电岩炮台等一些重要的军事设施,在军舰上接见了苏军水兵,与他们亲切交谈;下午,朱德与刘伯承在苏军的一些将领陪同下,登上了旅顺口最高的白云山,俯瞰了旅顺口军港全貌。置身于白云山塔向大海望去,朱德看到了军港两侧山峰形成的天然屏障,东侧的黄金山,高119米,西侧的老虎尾半岛(又称鸡冠山),高171米,两山对峙,紧钳一条水道,便是军舰出入的唯一航道,每次仅能容一艘军舰出入。看到军港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他感叹不已。回到北京后,他经常关心着旅顺口基地,并在国庆节前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同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一起运筹帷幄,酝酿着将苏联驻守的旅大要塞及旅顺口军港全部无条件地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4年9月末,苏联政府派遣了庞大的政府代表团访华,参加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庆典,率领这一代表团的是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10月2日,中苏双方首脑进行会谈,赫鲁晓夫提出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10月12日,中苏两国政府在北京联合签署并发表了《中苏关于苏联军队自共同使用的中国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根据地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支配的联合公报》。公报确定:苏联军队的撤退于1955年5月31日前完成。

就中苏两国在旅大防务移交及武器装备处理的问题,周恩来提出,中国希望苏军撤退时,将基地的设备留下,而且把炮兵、坦克武器也留下,还将机场、营房、仓库、医院、军工厂等不动产无偿移交。赫鲁晓夫表示,所有的设备都可以留给中方,也同意把重武器留下,但要付钱。他说:“这些武器非常昂贵,我们可以按照最低的价格卖给你们,我们还没有从损失惨重的战争中恢复过来,我们的经济已经遭到破坏,人民生活非常困难。”谈判结果,在我国当时经济困难的条件下,中国政府拿出大约8亿卢布付给了苏联。

1954年10月12日,中苏在北京联合签署并发表了苏军从中国旅顺口撤退的联合公报。

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罗华山 (签字)与苏军什维佐夫上将在旅顺防务交接仪式上

中苏两国军队防务交接

1955年1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奉中央军委命令,从朝鲜回国,接管苏军在旅大地区的防务。对这次旅大要塞防务交接,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央军委作了具体部署。为使中苏双方顺利实施防务交接工作,中苏双方成立了联合军事委员会,中方派出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总政副主任甘泗淇、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华、第三兵团副司令员曾绍山、旅大市(1981年后改称大连市)市委第一书记郭述申等负责组织交接工作,还建立了与苏军相对应的兵团、海军、空军、政工、后勤等5个分会。

参加接防的第3兵团机关和各军兵种部队于1955年2月上旬陆续进至接防地区,全面展开了接防工作。中方部队与苏军友好协商,相互尊重,精心组织,使交接工作进行得紧张有序。中苏双方采取室内与实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作战方案的交接,为提高接防部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苏军的协助下,组织对口见习,开办了数百个训练班,中方两万余兵力参加了培训,为接收技术装备打下了良好基础。3月,中苏两军开始进行防区及装备交接,中方有偿接受了苏军移交的各种火炮1198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57辆,各种飞机328架,各种舰艇58艘,水鱼雷机78架,炮弹炸弹400万发,汽车1684辆,雷达35部。另外,机场、营房、仓库、医院、军工厂等不动产,苏军进行了无偿移交。

防务和装备交接工作基本完成后,1955年4月15日,中苏联合军事委员会举行了辽东半岛防务交接仪式,中方签字代表为第3兵团副司令员曾绍山、海军旅顺口基地司令罗华生、空军第3军军长刘丰,苏军签字代表为第39集团军司令员什维佐夫、海军基地司令古德利切夫,空军第55军军长切德利克。签字后自次日零时起防务全部交由中方负责,以邓华为首的中方代表团和以什维佐夫为首的苏方代表团在大连召开了隆重的交接签字仪式。至此,旅大驻军陆海空三军圆满完成了接防苏军任务。5月25日至27日,苏联驻军指挥机关及陆海空约12万人分批撤离。从此,旅大地区结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由外国人统治和管辖的历史。

中苏两国人民和军队在过去的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在中苏两军移交过程中双方都十分珍惜并发展这种友谊。1955年5月25日,旅大市10万军民在斯大林广场欢送苏军光荣回国;次日,宋庆龄、彭德怀、贺龙、聂荣臻等领导人到大连火车站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

修建3座苏军纪念塔

为纪念中苏两国人民和军队的战斗友谊,旅大军民分别在大连和旅顺修建了苏军烈士纪念塔和胜利塔、中苏友谊塔。此“大连三塔”是中苏友谊的象征,是大连、旅顺地标性的建筑。

苏军烈士纪念塔是建国初大连市(1950年12月撤市,原旅大行署区与大连市合并为旅大市)市政府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于1955年在斯大林广场南端修建的一座大型广场雕塑,为欧式环形柱廊,纪念塔威严的铜像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卢鸿基根据一名驻旅大苏军战士原型创作而雕塑的,这位高大英武的苏军战士头戴钢盔,身披斗篷,手中握着冲锋枪。5月7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及苏军驻旅大一些高级将领和旅大市第一书记郭述申、市长宋黎等参加了落成典礼。这天上午,广场国旗、彩旗飘扬,鼓乐喧天,数万市民隆重欢庆。10时,部队指挥员一声口令,在纪念塔前举行分列式阅兵,第3兵团、第64军、大连舰艇学院各一个方队,苏军海陆空军一个方队,部队行进整齐,摄影记者张友林用他的镜头定格了这段珍贵的历史,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画报等刊发了照片。

中苏友谊塔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位于旅顺博物馆门前的广场。1953年2月23日,万里晴空,阳光灿烂,中苏两国军队高级将领和干部战士列队来到广场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宋庆龄、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以及郭沫若、史良等前来参加中苏友谊纪念塔奠基典礼,参加典礼的还有苏联驻旅大最高指挥官什维佐夫等。为友谊塔竖基石时,张友林在拍照时还发生了有趣的一幕:这天,参加奠基典礼的中苏记者很多,因他个头矮小,无法与其他记者抗争,为了能拍到一个好的镜头,他急得直踮起脚尖,却无济于事。正急得团团转的时候,手执铁锹的宋庆龄看到了,便有意地与身边的彭德怀交谈了几句,待前面高个子摄影师拍完照让出位置,张友林急忙选好角度,不失时机地按下快门,把宋庆龄的风采留在了旅顺口。后来,张友林多次和我提起,每每再到旅顺中苏纪念塔观光,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这难忘的一幕。

1953年2月23日,宋庆龄、彭德怀等在旅顺参加中苏友谊纪念塔奠基典礼。

苏军胜利纪念塔,是为了纪念1945年苏联红军击败日本关东军,由苏联政府出资修建的大型花岗石建筑物,高50多米,塔上有5颗闪闪发光的五星,全部用黄金铸造。纪念塔于1955年6月建成,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中国和苏联政府代表参加了仪式。文

猜你喜欢

纪念塔军港中苏
瞻仰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军港之夜
军港,我的第二故乡
南明区老干部新时代讲习所宣讲团走进纪念塔小学开展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活动
图片新闻
邱信明
如何打造历久如新的建筑外墙?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清洗维护工程探营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情报界对中苏分歧的评估
美国因素影响下的中苏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