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画家与女性画家画笔下的苏撒拿比较分析
2014-12-31武燕
武燕
摘 要:欧洲绘画史上钟情于苏撒拿这个宗教题材的画家很多,但苏撒拿在不同画家笔下却变成了拥有不同模样不同精神品质的女人,特别是在不同性别画家的画笔下。笔者对两幅同名画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性别画家笔下的苏珊纳的模样和精神品质,探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揭示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
关键词:苏撒拿 男性与女性画家 性别意识 艺术风格
一、引言
苏撒拿的故事原出旧约《但以理书》,但中世纪以后,新教徒将原基督教《圣经》的一部分作品排除在正典之外,所以现在《苏撒拿传》收入在《圣经后典》中。在《圣经后典》的《苏撒拿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苏撒拿住在巴比伦,是一个美貌虔信宗教的女人,但她的美貌引起了两个士师的觊觎。一天当苏撒拿在花园中沐浴时,躲在暗处的两个士师跳了出来,他们浴火如焚,威胁苏撒拿,想和她合欢,但被苏撒拿拒绝了。两个士师便诬告苏撒拿与人通奸,苏撒拿被判死刑。青年人但以理建议隔开审问两个士师,发现破绽营救了坚贞的苏撒拿。①苏撒拿的故事一波三折,具有戏剧性,同时又涉及妥协与反抗、真实与谎言、性与强奸等,所以受到了画家们的关注。
纵观欧洲的绘画史,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画家都钟情于苏撒拿这个宗教题材,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的画家。笔者粗略统计得出这一时期涉及苏撒拿宗教题材的画大约有18幅,其中17幅都不约而同地画了苏撒拿沐浴被偷窥的场景。但同样的场景和故事、同样用画来呈现,苏撒拿在不同画家笔下却成了拥有不同模样和精神品质的女人,特别是在不同性别画家的画笔下。在男性画家的笔下,苏撒拿多是一个美艳性感的裸体,是裸露满足人性欲的观赏对象;在女性画家的笔下,苏撒拿则是一个尴尬和恐惧的受害者,她在试图反抗,令人同情。
不同性别画家笔下的苏撒拿差异巨大,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本文选取丁拖内拖的《苏撒拿和长者》与真蒂莱斯基的《苏撒拿和长者》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究不同性别画家笔下的苏撒拿。
二、两幅同名画的比较分析
丁拖内拖,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画家和提香、委罗內塞并称为威尼斯画派“三杰”。②他师从提香,定下目标“米开朗基罗的设计和提香的色彩”。但他的作品继承了提香和米开朗基罗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在叙事传情方面突出强烈的运动,且色彩富丽奇幻,在威尼斯画派中独树一帜。他的《苏撒拿和长者》大约创作于1560年,也是这位画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真蒂莱斯基,1593年出生于罗马,是卡拉瓦乔的朋友和追随者奥拉齐奥·真蒂莱斯基的女儿,③因此真蒂莱斯基在艺术风格上属于卡拉瓦乔画派。她是卡拉瓦乔画派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也是在西方美术史上第一位受到肯定的女艺术家。④《苏撒拿和长者》是她在17岁时的创作。在两位画家同名画《苏撒拿和长者》中都采用了苏撒拿这个宗教题材,并选取了苏撒拿沐浴被偷窥这一场景,画中有同样的人物:沐浴后的苏撒拿、两个不怀好意的长老,但是表现出的却是不同的苏撒拿。笔者将比较分析这两位不同性别画家笔下的《苏撒拿和长者》以及苏撒拿的形象:
1.图像叙述故事比较分析
两位画家都选择了苏撒拿沐浴被偷窥这一宗教题材入画,但是透过他们的画我们却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故事。在丁拖内拖的画中,苏撒拿刚刚出浴裸体坐在浴池边,她的左腿还浸在浴池中,她的右腿放在浴池旁的地板上,两手连同浴巾搭在右腿上,她十分的放松,面对镜子正在欣赏着自己的身体,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而在爬满藤蔓花朵的篱笆的两侧,各躲着一个偷看的长者,苏撒拿并未发现自己被偷窥。在真蒂莱斯基的画中,苏撒拿出浴坐在浴池旁的石阶上,她的身后是带有纹饰的石墙。两个长者虽在石墙后面,但是他们的身子却竭力靠近苏撒拿,一个长者伸出手指放在嘴边作出“嘘”的姿态,似乎在示意苏撒拿不要叫喊,另一个长者则凑在这个长者的耳边窃窃私语仿佛在密谋着什么。苏撒拿做出坚决反抗的姿势,她尽力扭曲着身体,表现出尴尬和恐惧。对比圣经中苏撒拿和长者的故事,我们发现真蒂莱斯基画中的故事更符合圣经原典。丁拖内拖突出了苏撒拿的美,但是这个苏撒拿却未发现危险在眼前,只顾自我欣赏;真蒂莱斯基忠于原故事突出苏撒拿发现两个长者偷窥时的瞬时反应,以及她坚决的反抗模样。
2.风格比较分析
丁拖内拖是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他的这副作品可以说是威尼斯画派后期创作中“糅合色彩与造型”的成功范例。在他的画中,苏撒拿位于空间开放的花园中沐浴。画家将苏撒拿放在画面的右半部,并将光打在她的身上,创造出视觉焦点;而两个长者则在爬满藤蔓花朵的篱笆的两侧,颜色较暗,不易让人察觉。他们三人构成一个三角形,苏撒拿的身体也形成一个三角形,而她停留在水中的左腿与在浴池石板上的右腿形成了一个直角。丁拖内拖也用最丰富的色彩画出了一个有着太阳般金色头发的苏撒拿,她的身体也呈现出美妙的淡玫瑰色。画家利用光线、色彩、三角形构图、明暗对比等创作这幅画,体现了威尼斯画派的风格。真蒂莱斯基则属于卡拉瓦乔画派,追求朴素、清新、直接面对自然的表现方式,她的画轮廓严谨结实、明暗对比单纯。她的《苏撒拿和长者》,画面层次结构分明,没有背景或其他辅佐性的修饰描写,映入眼帘的是直观的主题,背后是无装饰的蓝白相间的天空。对比丁拖内拖的画,我们发现真蒂莱斯基的画面色彩不够丰富多样,构图也比较简单,没有利用光线突出焦点,同时装饰比较少,但她更多的是清新朴实的风格。
3.画面意图比较分析
文艺复兴时的艺术作品是按照观赏者的意图而做出来的。⑤ 当时的观赏者不会想看圣经故事中那个坚强和正义的苏撒拿,他们更多的是想欣赏女性优美曼妙的裸体。丁拖内拖顺应观者的需求,在他的画中,苏撒拿极其地美丽漂亮,她裸露的身体充满诱惑。她正在镜子前欣赏自己,躲在篱笆后的长者扭着脖子也正在偷看他,视线正好落在她微张开的双腿间,另一位长者则在不远处偷看着她。三人的视线都集中在苏撒拿身上,我们观者也顺着画中人的视线去观赏苏撒拿。在此可以看出画家意图是正是适应观赏者:借苏撒拿展示女性充满诱惑的裸体,让退却衣衫的苏撒拿成为欲望的满足者。真蒂莱斯基画中的苏撒拿则不一样,她表现的是女性的坚贞和反抗,以及面对恶势力时的不屈不挠。画中当苏撒拿发现两位长者正在偷看她时,她的双腿紧紧地并拢着, 双手向右作出推拒的姿态, 头部尽力地向左扭曲着,她竭力地反抗两位长者。画家没有将三人的视线放一处,观者注意到的是整个戏剧性的场面。
对两幅同名画做过简单的比较分析后,我们不得不思考,同样的场景在不同性别画家笔下为什么差异如此之大,这些差异的背后又蕴含了哪些文化内涵和社会意识。
三、差异背后的解读与分析
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不同性别画家笔下苏撒拿模样、精神状态具有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绘画它既是再现的亦是表现的
审视这两位不同性别画家的《苏撒拿和长者》,我们发现画家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情感,采用艺术符号的组合与变化,采取不同的手法去表现同一题材。由此看出,绘画既是再现的亦是表现的。画家面对同样的题材,一方面画家可以真实地再现,凭借描绘和刻画以唤起在观者心中的该物或者该场景;另一方面画家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观点融入到描绘刻画中,以他的方式和视角来表现该物或者该场景。两位不同性别的画家在创作《苏撒拿和长者》时,结合他们所处的时代、艺术风格,融入了他们的观点和视角,所以表现出来的苏撒拿亦不一样。
2.男女画家性别意识的差异
在男性偏见的思维定式中:女人是欲望的对象,是被欣赏的对象。女人被定位于被看者,置于男性凝视的主控操纵,女人的主体性被剥夺,男性权利强化。在男性画家的画中,他也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他将苏撒拿置于被观看的位置,将她描绘成一个欲望的对象。在画中画家极力描绘苏撒拿的美貌,并将苏撒拿和长者的视线都集中到苏撒拿身上,观赏着也顺着三人的视线心安理得的观看裸体的苏撒拿,满足自我的欲望。画家真蒂莱斯基作为女性则打破这种男性思维,站在女性的角度表现女性,突出女性的主体性位置,她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画中,她向我们呈现的是苏撒拿发现被偷窥时的戏剧性场面,观者看到的是苏撒拿的尴尬以及对恶势力的反抗,引起的是观者的同情心。
3.同时期同题材绘画的影响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追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就开始放弃圣经中贞洁、正义、坚强的苏撒拿的形象,他们把苏撒拿与长者的故事作为一个色情趣味题材,舍弃道德审美追求,转向追求视觉和欲望的满足。当时也有很多画家画这个题材,多表现苏撒拿的美貌,苏撒拿对长者偷看的迎合与交流,如巴塞罗的《苏撒拿和长者》。这些画作对于生活在后文艺复时期的丁拖内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先后创作了两幅苏撒拿同题材的画,但他未能打破前画家的主题,相比较前画家,他在1560年这副《苏撒拿和长者》中,他还特地在画中增加一面镜子,突出苏撒拿不仅被人偷看,同时也在自我观看,加深了这种色情趣味。
四、小结
苏撒拿与长老的宗教题材,在过去被众多画家所钟情,画家们展现出了苏撒拿不同的模样和精神状态,这些都反映了画家们所处时代、艺术风格以及情感观念等不同。在对丁拖内拖与真蒂莱斯基不同性别画家的同名画作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两性性别意识的差异特别影响画家对同一题材处理的方式和角度。在男性父权主导的社会中,丁拖内拖以男性角度顺应观者描绘刻画了被看的苏撒拿,真蒂莱斯基则站在女性角度重新塑造苏撒拿,对男性凝视观赏女性的传统进行了反抗,这也启发了我们要探索女性身体在艺术中如何表现的问题。
注释:
①张久宣译.圣经后典[M].北京:商务印刷馆,1987.
②MARIAH.LOH :Death, History, and the Marvellous Lives of TINTORETTO[z},Art History, November 1, 2008.
③H·W詹森.詹森艺术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④李建群.简特内斯基艺术中的身体与权力 一种女性主义的解读[J].荣宝斋,2010,(8).
⑤李友昌.从两幅画的比较看当代新具象绘画的特点[J].美术大观,2010,(9).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