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萨克族骨雕艺术造型初探

2014-12-31张彩凤

艺术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

张彩凤

摘 要:骨雕是哈萨克族传统手工艺,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风情。哈萨克族骨雕从装饰品、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到乐器、占卜用具等种类丰富,从造型上可分为:实用生活生产用具类骨雕、精神宗教类骨雕、艺术类骨雕三大类型。

关键词:草原文化   哈萨克族   骨雕   造型特色

哈萨克族人民的繁衍生息与草原息息相关,他们向草原索取生存物质,同时也向草原寄托情感、关照自身,因此在骨雕艺术的创作中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草原的游牧生产方式以及草原环境决定了哈萨克族的文化类型是游牧社会文化,而游牧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崇拜自然和热爱自然。

骨雕艺术源于哈萨克族的日常生活,是传统的造型工艺美术。它是物质生产与审美情趣完美结合的艺术产物:一件骨雕艺术品即是物质生产、工艺水平的直接反映,也体现了时代、地区、民族的审美观念,反映出劳动者的智慧、才能和审美情趣,因此极具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很多骨雕造型与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衣饰骨雕、生活中的小型装饰动物、牛羊角酒具、鞍桥、乐器、柜子等, 都巧妙运用动物骨骼雕刻、镶嵌。

一、骨雕——草原文化的物质载体

游牧民族创造了与草原环境戚戚相关的工艺文化, 经过创新、融合、发展, 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其区域性特征非常明显。从游牧民族工艺文化的外化形态来看, 物质载体本身—— 即制作工艺品的诸如动物骨骼、皮毛、石、木等质材, 在用途上运用于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同时游牧民族艺术的形式将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领域——各种工艺形式在宗教、祭祀、人生礼俗、人际交往、节庆等方面反映出整个民族群体非智力因素特征。比如各种哈萨克族骨质占卜器具、乐器、护身符等承载着哈萨克族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和信仰。

在哈萨克族生活用品中,骨梳、骨勺和骨制马具都十分常见。骨制箭头既轻盈又锋利、杀伤力更大,因此骨箭镞决定了狩猎的方式和效率,天山南北大量出土骨箭镞、骨马镳、骨别针、骨管等骨雕制品,这些充分说明骨制品在中亚草原曾经伴随着生产和生活的发展。

哈萨克族能歌善舞,很多早期的民族乐器都是用动物骨骼制作:色不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人民誉为“心笛”;卡尔得乃,是一种声音响亮的类似号角的长简喇叭,据考证可能由古代西域马上乐器骨角或铜角发展而成;阿德尔那(独孔笛),是哈萨克族的古老乐器,长约60-70厘米,音量较大,乐器形制较卡尔得乃小,比色不孜克稍大,民间狩猎时,用它模拟鸟的鸣啭、狼的嗥叫、骆驼的悲呼、骏马的长嘶,在战争年代,哈萨克人常用阿德尔那发令冲锋,传递信号,鼓舞战斗士气;斯尔那依、还有塔伊图雅合——用马蹄做的敲击乐器等等。这些取材于兽骨的乐器体现了哈萨克族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骨雕在哈萨克族是有辟邪保平安等意义的护身符,具有招财纳福,带来幸运、福运、财运等一切好运的说法,因此极受哈萨克族人民的欢迎。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中亚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草原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骨质的生活用具、生产用具、乐器、吉祥物等很多物品的造型都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 伴随哈萨克民族的发展骨雕将草原生活予以物质化流传至今。

二、早期骨雕制品造型特色

哈萨克族骨雕艺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骨雕的发展与石器的发展并行,早期骨雕原料主要是牛、羊、鹿、禽骨。距今3800年的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出土的遗骸在腰、腕、颈部,发现玉、骨、珠饰,颈、腕部围饰骨、玉串珠,腰际环绕骨管以及骨别针;察吾乎沟口1号和4号墓(距今3000—2500年间)人体装饰质地为石、骨、铜、金等饰品,装饰在女性颈、手、耳等部位,其中一串骨珠有100多个;5号墓出土牙饰,以动物牙穿孔而成的项链;伊犁河流域古墓出土的骨珠、骨环也以头部装饰居多。距今2600年左右的扎滚鲁克墓地出土大量骨制品:骨角梳,骨梳以大动物肢骨为主,大多使用牛角,透明度较好;骨带扣、还有表面刻有三角纹、斜线纹、折线纹的骨板,骨木质弓箭。小孩的随葬品中有19厘米长的骨勺、角杯和一些骨珠。①专家推测大概这些胸饰、腰饰、颈饰、脚饰、手饰都有护身符的功能,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文明的发展,装饰物的材料发生了变化。②

在造型上,几乎所有的早期骨雕人体装饰物造型都是圆形的,比如项链、耳环、手镯、骨管,而且讲求对称性和节奏。骨别针变化多样的形制和装饰纹样使其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质载体;有些横插木棍的牛羊角蕴含一种特定的宗教意义。

草原造型艺术都是复功用性的,绝非“纯艺术”,而是具有明显的、程度不同的实用功能的行为-礼仪-巫术功能,或者实践-认识功能,抑或符号-交际功能。③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些具有装饰审美功能的早期骨雕饰品看作是与巫术、交际、行为、礼仪相关的骨雕制品。

三、哈萨克族骨雕造型分类

哈萨克族骨雕艺术按造型和用途特色可分为:实用生产、生活用具类骨雕;精神宗教类骨雕;艺术类骨雕三大类型:

1.实用生产、生活类骨雕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生活在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先民生活用品中骨梳、骨勺、骨别针、骨管、骨制马具、骨质的箭镞等很常见。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从骨雕的带扣、角杯、骨匕、骨勺到骨质药具、骨片镶嵌的家具、精致的匣子、再到当代各种工艺精湛、造型复杂的装饰性摆件;生产规模从哈萨克汗国时期的家庭手工业到今天工艺现代化的骨雕工艺品厂,骨雕的技术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提高。如今各种金属、木制品、工业制品渐渐兴起,逐渐取代了骨制生产生活用具,骨雕生产、生活用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骨雕制品因作品的唯一性,成为当下艺术收藏、宾朋馈赠、雅室点缀和旅游纪念的珍品,其产生的经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与生活生产相关的骨雕造型更多的是依据实用的需要,按照骨的形状特点进行选料和加工,兼具骨制品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endprint

2.精神宗教类骨雕:萨满教曾流行于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如通古斯语族的满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突厥语族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以及蒙古语族的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等。④骨卜是萨满教的占卜形式之一,从哈萨克先民居住的中亚地区出土的羊肩胛骨、羊距骨上的磨痕和刻画得图案可以推断其占卜的用途。祈福免灾是所有宗教共有的特征,是人类追求平安幸福的心理的反映。萨满教崇拜自然、崇拜动物,崇拜祖神。哈萨克族的护符是用某种物体制作,如用兽骨、鸟类的各种器官、石头等。哈萨克人认为最神圣的骨头是桡骨,桡骨能替人放牧,保护牲畜被偷、被狼吃。把桡骨挂在房里能保护畜群,绑在鞍头可以保护马和马鞍。狼的踝骨能治腰病,使人免遭别人眼睛和舌头的伤害,所以很多哈萨克人总要身带狼的踝骨。哈萨克族认为狼牙、狼踝骨可以驱邪除灾,因此至今狼牙护符仍然深受哈萨克族人的偏爱;将羊胸骨尖的脆骨贴在门楣上,可以为家庭免除灾祸。这种精神宗教类骨制品不过多改变骨的造型,但赋予骨的精神力量和宗教内涵却是巨大的。

3.艺术性与实用性兼顾的当代哈萨克族骨雕艺术

如果说新疆地区出土的骨雕鹿头、骨雕人面像、权杖等物品代表着公元前西域地区先民精湛的艺术水平,那么今天栩栩如生、腾空飞舞的祥龙、瑞凤、雄鹰则代表着当代哈萨克族骨雕艺人具有现代审美视角的艺术水准。

古代哈族人的思维是一种原始思维,具有直观性和描绘性。符合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指出的“心象——概念”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哈族美术的造型和纹样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特征。哈萨克族以游牧方式生活在辽阔的草原,广阔的生存环境和游动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具有丰富的感情和自由豪放的性格。哈萨克族人选用最适于宣泄情感的歌和诗的表现方式,用自己创造的音乐性语言自由地表现内心世界,在美术创作上同样充满自由想象和奔放的热情。这种自由奔放的情感和艺术创造的具体性和形象性特征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的哈萨克族骨雕艺术融合了传统造型手法与现代的审美意识,造型上有各种形态的龙、凤、雄鹰、天鹅、花草、民族乐器、仙鹤、四脚趴地的乌龟(打开壳,可当烟灰缸)、跳跃起来的小青鱼、牛骨酒壶,憨态可掬的甲虫、展翅欲飞的雄鹰、角质的浮雕壁画、大型摆件等千姿百态。角杯、酒壶、挂件、乐器、烟灰缸等骨雕艺术品,不仅可以作为艺术品点缀居室,还具有实用的功能。

艺术性骨雕在造型上根据表达的需要通过选料、切割、打磨、拼接、染色等多种工艺完成创作,造型上更加自由:既可以高度仿真地具象刻画也可以发挥想象地抽象表达。

随着历史的变迁,我们现在看到的哈萨克族骨雕已是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在全国性大型展览中哈萨克族骨雕艺术品多次获奖,逐渐引起世人瞩目。2009年哈萨克族传统手工艺——骨雕被列入第二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骨雕这项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将迎来繁荣的春天。

注释:

①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②仲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③莫·卡冈,凌继光等译.艺术形态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6.

④萨满教[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
新疆哈萨克族服饰的文化特征及传承发展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哈萨克族民歌研究:历时观照与现时思考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哈萨克族毡房中的数学及天文特征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