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活动的常态化与校园第三空间营造
2014-12-31牛文花
关键词:读者活动;闲暇时间;第三空间;长效机制
摘 要:高校图书馆读者活动的常态化、多元化、特色化,是将“闲暇时间优化”与“第三空间营造”有机结合的桥梁。图书馆作为“校园第三空间”,具有的多重功能包括:学习延伸功能、技能培训功能、素质教育功能、人际交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和才艺展示功能等六大方面。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0-0065-03
收稿日期:2014-08-18
作者简介:牛文花(1969-),苏州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 大学图书馆作为学生闲暇的首选场所之一,已经成为继教室、宿舍之外的“校园第三空间”。近年来,随着不少高校图书馆读者活动的常态化、多元化、特色化、网络化,使得很多学生消极的闲暇利用方式开始向积极方向转化,实现了“读者活动的常态化”“学生闲暇时间优化”和“校园第三空间营造”的三位一体。
1 学生闲暇时间与校园第三空间
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主要有延伸式、调剂式、文化式、休闲式等[1]。而由于大学生活的特点,学生闲暇时间利用方式中并没有纯粹单一的方式,总是各种方式相结合,只是各种方式间结合的比例会有不同。
美国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在《绝对的权利》一书中,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人的社会空间层次时,认为人类最根本的需求之一便是(除了家庭、职场以外的)“第三空间”的存在。这个空间是可供人们放松、消遣、学习、交流、思考的地方,是一个可以为平凡的生活增添意义的地方。第三空间可以是酒吧、美术馆、图书馆、书店、咖啡馆、公园等等[2]。
第三空间的内涵正符合了高校图书馆面向学生读者的特质。首先,学校图书馆就是满足学生学习、休闲、交流、展示等多种需求的场所。图书馆扮演大学校园的第三空间角色,已是一种共识。其次,当今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已从原来单一的收藏、借阅图书的静态场所转变为图书馆与读者双向互动交流的动态场所。而高校图书馆作为理想的校园第三空间,应是集学习延伸、信息培训、人际交流、素质教育、才艺展示和休闲娱乐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
2 读者活动与“校园第三空间”六重功能实现
高校学生有着不同的闲暇观念和闲暇利用方式。图书馆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了各种读者活动并使之相对常态化,主动架起闲暇时间与第三空间的桥梁,使闲暇时间和第三空间彼此对应,从而将“学生闲暇时间”和“校园第三空间”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实现了图书馆作为校园第三空间的多重功能营造,又优化了学生的闲暇时间,充实了他们的闲暇生活。与此同时,图书馆本身也与时俱进地完成了角色定位向多元化的转变,可谓一举三得。笔者以上海交大为例,选取2012年的一个时间断面,对图书馆的读者活动做了调查统计[3](见表1)。表1 上海交大图书馆读者活动项目调查统计
第三空间功能读者活动项目/次数学习延伸空间学科值班活动/20;你选书我买单/1;智慧泛在课堂/2;在线大课堂/1;学术讲座/7素质教育空间图片画展/2;文艺讲座/5;文化报告/2;主题书展/15信息培训空间信息素养教育讲座/4;信息专员培训/3人际交流空间沙龙/3;研讨会/1;赠书/1;鲜悦/9才艺展示空间信息大赛/2;征文/3;毕业设计成果展/2休闲娱乐空间建党九十周年展/1;红色影展/4;校园原创作品展/2;辛亥革命影展/3;纪录片展/2;新人电影节/4;学子之声影展/5;西班牙电影展/6;法国电影展/4;艺术走进校园讲座/32.1 读者活动与“素质教育空间”营造
文艺讲座以经典文艺阅读为着眼点,延请校内外名家名师来校作经典解读,将多元思想及文化向全校师生推广,从而起到开拓思维、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2012年上海交大图书馆先后举办了“辛亥百年与中国的统一分裂”“全球化时代,你不能不知道并参与的跨文化交流”“大学生的七项修炼”“百年辛亥,浦江传奇”“人生的选择——从乔布斯谈起”等精彩讲座。
主题书展通过书展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在书店看书的体验模式。通过自由翻阅、随意浏览的方式,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新书的内容,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并提出需求,并且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传递给图书馆。书展结束后,这些图书立即进入编目环节,而不必经过漫长的等待,节约了读者时间。2012年上海交大图书馆先后举办了“外文原版图书”“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中文精品图书”“法国主题书展”“德语原版书”“红色经典主题书展”“台湾原版学术图书”“日文赠书主题书展”“绿色经典主题展”等15场主题书展。
2.2 读者活动与“信息培训空间”营造
高校每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时节,不少本科毕业生总是面临如何有效开展文献调研、如何熟练使用图书馆资源的困惑。上海交大图书馆针对本科毕业生开展乐“信息素养教育,助力本科毕业设计”活动,于2012年先后举办“古典文学数据库检索与利用”“微电子类学术资源查询与培训”“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应用”等17场信息讲座。
牛文花:读者活动的常态化与校园第三空间营造 牛文花:读者活动的常态化与校园第三空间营造通过对信息专员专业化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培训,可以为科研团队打造身边的信息专家。上海交大图书馆2012年的信息专员培训,推出基础篇、提高篇、实战篇、拓展篇和应用篇五个环节。同时,其还举办了专业检索技能培训、学科热点追踪、文献管理工具使用、国际期刊投稿与评审经验谈等高端培训内容。
2.3 读者活动与“学习延伸空间”营造
有些读者有着更强的专业求知欲望,想利用闲暇时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理论修养。针对他们,上海交大图书馆举办了“智慧泛在课堂”“你选书,我买单”“在线大讲堂”“学术讲座”“学科值班活动”等活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延伸空间”。
图书馆主动推送与学生所选课程对应的电子资源,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电子教参资料,使学生读者能随时随地进入“智慧泛在课堂”,不受时间、空间以及网络环境的制约。2012年上海交大图书馆为200余名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定制的学习终端。
图书馆通过举办学术讲座为读者提供了了解最新学术动态的平台,为交流学科知识、激发学术创新、活跃学术气氛开辟了窗口。2012年图书馆举办了“国际期刊投稿评审与经验谈”“生命医药类主题讲座” “专利保护案例分析”等讲座。
2.4 读者活动与“人际交流空间”营造
大学生的人际社会交流锻炼是一种刚性需求,因此图书馆作为校园第三空间的“人际交流空间”功能同样至关重要。上海交大图书馆举办的诸如“鲜悦”“研讨会”“沙龙”等读者活动的开展,很好地为各类型读者营造了“人际交流空间”。
“鲜悦”邀请校园生活中各有建树的特色人物作为每期的“畅销书”,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大家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主题,在自由、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感悟精彩人生。2012年上海交大图书馆举办了“让我们一起聊时政”“心理老师眼中的幸福”“挑战自我,创赢未来”“大学生领袖与你面对面”“鲜悦创业大餐”“生长与国境之间”“MBA与您面对面”等活动,邀请了心理咨询师、学生会主席、哈佛毕业生、导演、演员等优秀“真人书籍”供学生“阅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研讨会”针对某一专业具体主题,以发言与辩论相结合的形式,组织读者在一起研究、讨论并交流。2012年,其举办了“设计科学与设计学科”等专业研讨会。
2012年,上海交大图书馆举办了“扬科技之帆,走创新之路——专利大家谈”“方便无限,精彩尽现——SAGE期刊及投稿指南讲座交流会”“求职经验分享交流会”等主题沙龙。
2.5 读者活动与“才艺展示空间”营造
“才艺展示空间”所营造的读者活动,面对的是各类型读者。2012年上海交大图书馆举办的毕业成果展、征文、信息检索大赛等活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毕业成果展上举办的“本科生毕业设计成果展示”“原创优秀影视作品展”“原创相声剧展播”“话剧汇报演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舞台。
上海交大图书馆还举办了“阅读让校园更美丽”主题征文、“孙中山与辛亥革命”书评征文、“幸福生活、自助成长”征文以及优秀论文项目征集活动等。此外,还举办了面向全校师生的“我身边的图书馆”信息检索大赛。
2.6 读者活动与“休闲娱乐空间”营造
针对高校人群面临的多重压力,一些高校图书馆举办了艺术走进校园、多媒体资源展示等活动,在为读者营造轻松愉快的“休闲娱乐空间”方面,也做了一系列尝试。
2012年上海交大图书馆不仅举办了“教你美姿美仪”“古典音乐的前世今生”“经典音乐欣赏”等讲座,还举办了“法国文化周”“辛亥革命电影展”“纪录片影展”“学子之声影展”“新人电影节展映”“西班牙电影展”“原创经典——校园作品展播”“红色影展”“建党九十周年影展”等活动。
上海交大图书馆系统整合了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资源,其内容涵盖网络课程、课件资源、语言文学(有声);其特色资源和原创资源有“百家讲坛”“上图市民讲座”“沪剧红楼梦全集、雷雨”“经典音乐欣赏”“郭德纲相声”“可凡倾听”“耶鲁大学开放课程”“交大学生迈克尔杰克逊舞蹈模仿秀”“媒体与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原创作品”等近60种资源,校园内均可在线播放、下载。
3 读者活动的长效机制建设
3.1 更新观念,明确定位
以往,我们总是对读者活动定位不准,把它等同于图书馆宣传推广活动,认为是图书馆主流业务以外的部分,是为宣传图书馆的主流业务而存在的,起着聚集人气、活跃气氛的作用。
事实上,按照国际惯例,图书馆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包括三类:①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检索、借阅、浏览。②提供展览、讲座、读书会等活动。③提供一些公共设施给公众自由使用,比如自习室、报告厅、放映厅等。所有这些服务都属于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和基本业务[4]。由此看来,读者活动不是辅助性的,而是图书馆对外服务业务的一部分,与其他服务项目一起构成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其地位应该与文献借阅、信息服务等主流服务项目相同,是工作内容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读者对象是年轻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互联网络依赖较大,对图书馆感情淡漠。图书馆应当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主动开展多样化的读者活动,贴近学生、影响学生。多元化、常态化、特色化的读者活动,作为高校图书馆“优化闲暇时间”和“营造第三空间”的有效举措,应引起图书馆人的足够重视。
3.2 常设机构,专人负责
只有实现读者活动的常态化,才能全方位营造多重功能的“校园第三空间”。图书馆读者活动是图书馆服务项目的一部分,它应是常态的、持续的,不应是临时的、突击性的,是和图书馆其他业务的开展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因此,图书馆应考虑设立专门负责读者活动的常设机构(如“读者活动办公室”),隶属于图书馆服务部。这样,在组织各项读者活动时,能做到有专人策划、组织和实施,有利于经验的积累、效率的提高、活动的衔接和连续;有利于培养图书馆自己的读者活动专家,为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3.3 雪中送炭,以人为本
读者活动,是图书馆针对读者对口服务的“雪中送炭”,不是服务形式上的“锦上添花”。因此,其不能脱离读者需求而活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也不能为了工作量而组织活动。图书馆读者活动应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什么样的活动是他们自愿参加的,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
笔者建议图书馆深入学生中去开展读者的需求调查,分析读者需求内容,进而打造学生喜欢的品牌活动。图书馆读者类型多种多样,其需求自然也不一样,图书馆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开展的读者活动也应各有针对性,以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3.4 科学评估,可持续发展
目前,图书馆行业内外对图书馆的效益评估都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全面质量管理,有ISO9000评估体系;图书馆对外了解读者满意度,有LIBQUAL+评估体系;图书馆对内了解工作氛围和内部文化是否优良,有Climate?QUAL(TM)评估体系。
但是,评估图书馆读者活动的专项指标体系,目前还没有。现行《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中,对读者活动的考察并不明确(仅在一级指标“读者服务”下的二级指标“校园文化建设”列出年均讲座数、办宣传栏数等)。因此,全面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强化对读者活动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读者活动的主体是读者,对读者活动科学评估的唯一标准就是读者是否满意。因此,对其的评估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参加活动人数多少、场面是否宏大壮观、参与人数是否众多、发放材料是否海量、媒体记者是否云集等表面指标上,而应该设计一套科学的、多点观测的指标体系,以便立体、全方位地考量读者活动的得失。
笔者认为,指标体系应兼顾图书馆和读者两方面主体:①基于图书馆的评估指标,应该包含是否符合预算、是否节约了经费和人力、与其他业务的协调性等。②基于读者的活动评估指标,应该包含活动是否有创意、宣传是否合理鲜明、活动项目是否适合特定读者、活动场地是否舒适、服务态度是否得体以及某些专项活动是否存在过度设计、过度服务等。
参考文献:
[1] 彭印中.大学生社会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238-240.
[2] 吴一舟.学习.交流.表现[N].新华书目报,2012-03-14.
[3] 上海交大图书馆[EB/OL].[2012-3-10].http://www.lib.sjtu.edu.cn/list.do?articleType_id=30.
[4] 李国新.让更多人走进图书馆,免费只是第一步[N].中国经济导报,2011-05-05.
(编校:严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