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12-31邓明
邓明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教学型本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针对不同生源地的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其计算机基础掌握水平参差不齐、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等现状,提出了分层分类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构建了分级教学新课程体系。我校2012、2013级新生考核成绩表明,分级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进一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研究成果对其他同类院校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级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5-8443-02
Reform and Practice on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of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r for Non-Computer Students in Instructional Colleges
DENG Ming
(Schoo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Fuyang 236037, China)
Abstract: The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r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non-computer students in instructional colleges. Considering the situations of distinctive computer ability of university freshmen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of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r was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is consisted of teaching contents, class teaching models, assessment means and so on. As a result, the system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i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the students in Grade 2012 and 2013 from Fuyang Teachers College,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is essential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effect and students' computer practical capability. And it can be provided as references for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undamental of college computer; teaching innovation; hierarchical teaching; teaching effect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普及,查询、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因而,计算机基础教学成为我国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确定为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1]。
1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背景
我国教学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难题[2-4]:
1) 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国内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保持着大班上课、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因不同地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要求不尽相同,物理、电子、数学等专业后续课程与计算机应用技术联系紧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比较高,而思政、英语等专业只需要其掌握一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在不顾及以上差异,采取“齐步走”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因畏难心理而渐失学习计算机的信心,不利于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
2) 教学方式落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课堂教学仍摆脱不了以教师讲授和课堂演示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3) 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实践性基础课程。但是现在绝大多数院校将课堂理论教学与机房实验分开进行,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 考核方式单一。很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全校统考的考核方式,考核形式以笔试为主,实践操作、演示等更能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方式较少采用。考核结果很难全面反映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真实水平,体现不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基于以上现状,高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学生基础差异和专业不同,推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设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实施分层次分级教学,以便全面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实践
为深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多样化需求,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我校从2012年秋学期开始,对4000余名新入学非计算机专业新生实施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系统化改革。
2.1分级教学要求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公共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达到省级或国家级计算机一级水平;第二层次是学科专业技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学生应分别掌握网页制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方法、数据库技术,通过培养使学生达到国家级计算机二级水平。
2) 课程学习阶段分为一级和二级两个阶段:一级阶段应完成第一层次要求,学习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办公自动化软件、互联网络基础、办公软件Word和Excel的高级应用、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技术应用和程序设计基础;二级阶段应完成第二层次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类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理科类专业修读程序设计类课程,文科类和经管类专业修读数据库技术类课程,艺体类专业修读网页设计技术类课程。
2.2分级教学实施
1) 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设置A级班、B级班,均按两个学期安排教学。A级班学生第一学期直接学习二级阶段课程,学期结束达到省级或国家级计算机二级水平。B级班学生第一学期学习一级阶段课程,学期结束达到省级或国家级计算机一级水平;第二学期学习二级阶段课程,学期结束达到省级或国家级计算机二级水平。
2) A级班第一学期课程模式为“3+3”,即每周3学时理论课、3学时上机课。B级班第一学期课程模式为“2+2”,即每周2学时理论课、2学时上机课;第二学期课程模式为“3+2”,即每周3学时理论课、2学时上机课。
新生进校后参加分级考试,按考试成绩分出A级班、B级班,同时兼顾学生的意愿。各级班的学生数比例原则上控制在:A级20%左右、B级80%左右。
2.4课程考核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以期末课程考试为主(占70%),平时考核(含作业、上机、出勤等)为辅(占30%)。
2) A级班第一学期直接修读完成二级阶段课程,获得6学分;B级班连续修读两个学期完成两个阶段课程,获得6学分(其中第一阶段2学分,第二阶段4学分)。学生选修后续提高性课程,获得的学分计入通识教育课程学分。
3) 从二级起读的学生,当学期二级课程考试成绩及格者,一级课程学分自动获得,其一级成绩为二级成绩乘以1.2,相乘后的最高成绩限定为95分;当学期二级课程成绩不及格者,其一级成绩暂按当前成绩记录,经重考和重修及格后,其一级成绩方可获得,一级和二级成绩均按60分计算。
3 教学改革效果
为了考察分级教学改革效果,笔者在2012级、2013级非计算机专业新生中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回收率95.5%。调查对象覆盖了全校文、理科各专业,调查结果如表1。
调查结果表明,入学初,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普遍较低,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一知半解,程序设计、数据库、网页制作等较高层次应用能力更是欠缺;也有少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实行分级教学后,由于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优化,学生可以综合考虑自己的计算机基础、专业需求及个人兴趣等因素选择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2012级、2013级大一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综合考评及格率分别为95.3%、96.8%;优秀率分别为43%、46%。
4 结束语
在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不均衡、高校生源多样化、大一新生人数众多等情况下,如何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重要课题。分级教学充分顾及到了不同学科的专业需求和学生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利用多种交流途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学内容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理论、实践教学大纲进行动态调整,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近年来,“计算思维”等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课程组将紧跟学术前沿,积极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掌握用计算机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5-6]。
参考文献:
[1] 普运伟,耿植林,陈榕,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3(11):13-17.
[2] 吕海燕,吕红,任颖.《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23):60-62
[3] 聂黎生.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6):26-27.
[4] 刘亚楠.关于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索与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8(4):216-217
[5] 伞颖.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计算思维体现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160-162.
[6] 徐燕,潘亚平.计算思维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9(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