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源生态拯救行动

2014-12-31

社会与公益 2014年9期
关键词:通天河长江源青藏线

长江源是长江干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特别是大型兽类种群数量最多的区域。保护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水源地的生态安全迫在眉睫。

1/科学家乘坐漂流船在通天河上考察,同时建立两个野外营地,志愿者接力驻守,对重点区域进行长期监测。

长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近5000米,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由于青藏线交通的繁忙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工业产品进入,并迅速被当地人和牧民接受,所产生的垃圾也迅速在草原上泛滥,由于政府垃圾回收机制的缺失,这些垃圾直接威胁着长江水源地和草场生态安全。

水电开发在中国已经如火如荼,长江源的通天河、沱沱河峡谷也被水电规划,同时,矿产开发在长江源也蠢蠢欲动,非法开挖情况十分严重。保护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水源地的生态安全迫在眉睫。

绿色江河的长江源生态拯救行动项目包含了“垃圾换食品”、“带走一袋垃圾”、“清洁青藏线”、“斑头雁守护与调查”、“通天河生物多样性调查”等子项目。

项目通过“垃圾换食品”、“带走一袋垃圾”、“清洁青藏线”等活动的实施,在长江源牧区建立了“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垃圾收运模式,清除分散在草原上的不可降解和有毒有害垃圾。

2/绿色江河会长杨欣在给野生动物巡护队队员佩戴斑头雁徽章及当地政府授权的野生动物巡护队袖标。

通过“斑头雁守护与调查”、“通天河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实施,查清长江源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本底,协助当地社区发展可替代生计,为当地探索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借助政府及社会资源给予扶持,在促进长江水源地生态环境的持久性保护的同时,使当地的生态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2012年,在社会各界支持下,经过两年的努力,绿色江河完成了中国民间第二座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的建设并正式投入运转。保护站成为长江源生态拯救行动的实施平台,同时绿色江河还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长江源水环境长期监测体系,是科学家及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基地;当地社区、居民的环保教育基地;每年吸引上万游客的参观,成为长江源生态保护大本营。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绿色江河通过“垃圾换食品”和“带走一袋垃圾”项目的实施,已从牧民手中置换出塑料瓶、金属罐和废旧电池等68859个,其他电子垃圾等2000公斤;游客私家车带走垃圾3900袋,超过500人参与;“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垃圾收运模式基本形成;这个模式被政府和公众广泛认可,促进了当地政府清理长江源垃圾,申报建立垃圾收运体系。

“清洁青藏线”项目动员了40名大学生和沿线军队官兵、政府部门200人参与,调查、捡拾垃圾159,187件,呼吁全社会正视长江源垃圾污染的严峻形势,促进了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申报青藏线240公里的垃圾回收项目。

2012年开始到2014年连续三年的“斑头雁守护和调查”项目,阻止了长江源区斑头雁繁殖地的盗捡鸟蛋行为,开展了斑头雁种群数量调查。促进当地政府出台《关于禁止捕猎的通知》;帮助当地牧民建立长江第一野生动物巡护队;3年间,班德湖斑头雁数量从2012年的1117只到2013年的2000只,再到今年的2523只,守护效果明显。现在,当地牧民和居民捡拾到受伤野生动物都会主动送至保护站救治,保护野生动物成为当地居民的自觉行为。

“通天河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正在全面实施中(已经实施了8个月),通过野生动植物调查和生态人类学调查,以及59名志愿者的野外接力驻守调查,已经确认调查区域的烟瘴挂峡谷拥有雪豹的密集程度居世界前列,在10平方公里范围内记录了5只雪豹个体和大量其他野生动物;当地社区、牧民、NGO及政府深度参与,并达成可持续发展共识;央视59分钟的报道,让外界第一次了解长江源第一峡谷——烟瘴挂。

3/志愿者分类打包垃圾

4/雪地中捡拾垃圾的大学生北部队

猜你喜欢

通天河长江源青藏线
长江源区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通天河自然密码
通天河
出青藏线
玉树通天河沿岸发现藏传佛教早期壁画残片
成功穿越青藏线锣响挂车见证品质
气宇轩昂
玉树通天河流域凹穴岩画的发现
青藏线ITCS系统部分车站GPS定位不良故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