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农民培训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014-12-31□魏波
□魏 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培训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科技培训发挥作重大的作用。农业科技培训,是科教兴农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和组织保证,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必经之路。为此提高农民科技培训的效果,成都市青白江区农广校积极探索农民培训方式,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三种结合”,提高培训效果
1.整合资源,实现项目实施与农民培训的有效结合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与各农业项目实施相结合,解决资金短缺、培训对象难找、培训人员难组织等问题,既推进了农业项目的实施,又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把绿证培训与沼气国债项目相结合,开展农村能源专业绿证培训,推动了沼气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沼气用户安全使用沼气知识、提高了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把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培训与伏季水果带建设相结合开设果树专业,促进了果树产业的发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粮油丰产示范工程相结合开设粮油专业,促进了优质水稻、小麦、玉米的生产。
2.借智借力,实现智力资源与农民培训的有效结合近年来,我区成功引进了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四川建筑职业学院,兴办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青白江分院,集聚了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科研力量,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现代农业集聚,依托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教师、专家力量,持之以恒地面向农村,分类开展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技能培训、订单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宣传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通过与平顶山市韭黄研究所的合作,成功打造了龙王贡韭生产基地;通过与成都农职院的长期合作,成功打造了福洪优质杏基地;依托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的技术支撑,玉米科联制种、城厢食用菌生产等基地逐步发展壮大。我区农业对科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科技对农业增加值提高、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
3.注重创新,实现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有效结合农民教育培训对象特殊,面临学员年龄悬殊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社会阅历千差万别,这给培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校教师根据不同学员特点合理使用用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尽可能满足各类学员的学习要求,以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一是趣味教学法。教师讲课新奇有趣,“以新引人”,将“理论”巧妙地“掺入”趣味性强的知识里讲述给学员。教师讲得有趣,学员听得轻松。二是演示教学法。成人接受新知识速度较慢,分析理解能力较强,采用演示教学法,将理论知识感性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利用幻灯教学、实物演示等方式进行,使理论教学变得直观、形象,以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对比、解剖和归纳演绎法。讲解专业术语和概念性问题时,针对成人记忆力弱的特点,先板书概念,再分析解剖,联系已学知识和实际来讲,使学员对概念理解正确,在理解上熟记。四是互动教学法。这是一种最适合成人教育的方法,是一种师生平等交流,最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式。具体可以采用“边讲边互动”、“先讲后互动”或“先互动后讲解”的方式进行。“边讲边互动”适合于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如:计算机课和实用技术培训课。“先讲后互动”适合于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学历教育的基础课都可采用此方法。“先互动后讲解”主要适合于富有挑战性、争论性和疑难性的问题,由学员先讨论、争论,然后由老师归纳。总之互动式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学员的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训效果显著,农民增收明显
1.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得以推广应用近五年,青白江区农广校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5万人次,推广优质水果、优质水稻、食用菌、蔬菜、养殖等农业新技术46项、新品种107个;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插秧机、轻小型移动喷灌机、微耕机、机动喷雾器等农业新机具15种。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形成了以福洪杏、清泉有机梨、人和油桃为特色的伏季水果产业带,优质水果生产能力已达6.4万吨,年产值达3.84亿元;食用菌总产量2.1万吨,年产值达2亿元;生猪出栏35万头,肉类总产量1.55万吨,禽蛋产量5100t,畜牧业年产值达4.1亿元。
2.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调整五年来,通过开展以优质水果、食用菌、特色蔬菜、生猪养殖等技术培训,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现青白江区已形成了伏季水果基地8万亩、食用菌标准化基地1.02万亩、韭黄标准化种植基地0.5万亩、优质大头菜生产基地1.2万亩、优质二荆条海椒生产基地1万亩;生猪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6个,出栏生猪2.96万头。
3.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单家独院种植或养殖已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也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和产业优势。区农广校加强与区内专合组织联系,开展培训需求调查,为专合组织或种养植大户量身定制培训计划,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例如:区农广校每年与成都奇源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对合作社养猪户开展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为主的养殖技术培训,使进入合作社的专业农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六统一”(统一购仔猪、统一购饲料、统一喂料、统一防病、统一配种、统一销售),合作社社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与福洪杏花村凯特杏产业协会合作,定期派技术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每年该协会的1000多亩凯特杏收入500万元。现协会会员已增至130人,发展凯特杏4000亩,年收入达3200万元。截止2012年底,全区累计培育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31家,其中省级示范专合组织3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个,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市级龙头合作社2个。
通过三种结合,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农广校从中央到农村基层的办学体系的优势,整合财力、人力、智力等有效资源,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全区农业增加值13.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1061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