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传统工艺美 展示当代创新性——简评“1895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作品展”

2014-12-31徐永涛byXuYongtao

雕塑 2014年3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

文/徐永涛 by Xu Yongtao

2014 年5 月10 日,“1895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举办。近两百件工艺美术珍品构成的视觉盛宴,集中呈现了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特色,从多个方面集中满足了各界观众的艺术视觉与审美需求。同时,也集中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从事工艺美术创作、院校进行工艺美术教育和社会工艺美术行业广泛发展的状况,从学理上探讨了中国工艺美术领域内理论层面的艺术创新、学术研究及产业规划,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启示与引导。

一、展览缘起

为践行“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国家战略,实现“建设特色鲜明、事业兴旺、产业繁荣、活力强劲的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构建以当代工艺美术为特色的产业园区,打造“1895”品牌,形成社会影响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与南通市人民政府和打造了南通市1895 文化创意产业园。自2012 年11 月开园以来,通过积极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和艺术展览,提高自身知名度和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1895 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园之一。

为集中展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具有创新性、学术性、实验性的当代工艺美术优秀作品,促进当代工艺美术教育与工艺美术产业的共同发展,凸显南通1895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特色,本次展览选择了“1895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中的所有获奖作品及特邀作品200 余件,在国家大剧院集中展示。该展完成了工艺美术从南通1895 创意产业园区迈入国家大剧院这个大舞台的飞跃,将人们的生活和工艺美术拉近了距离。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宣布展览开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赵萌代冯远致辞

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讲话

二、活动开幕

2014 年5 月10 日下午3 点,“1895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作品展”在国家大剧院北水下廊道东展厅拉开了帷幕。本次活动由南通市人民政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开幕仪式上,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冯远致欢迎辞,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晋分别讲话,国家大剧院院长助理李志祥代表主办方致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宣布展览开幕。全国人大法工委副主任郑淑娜、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范伟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赵萌、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常沙娜、袁运甫、温练昌、梁任生、李化吉等文化、艺术、教育行业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出席了开幕式活动。

本次展览期间,还举办了“1895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作品展”同名座谈会,研讨当代工艺美术理论发展;组织了5 场专题文艺讲座,面向大众介绍纤维、金属、漆器、玻璃等艺术特点与审美特色。

三、作品展示

本次大展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的工艺美术五个专业方向——陶艺、漆艺、金工、玻璃、纤维所取得的创新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为重点,展示了具有创新性、学术性、实验性的180 件当代工艺美术优秀作品。

艺术家袁运甫用羊毛线制成的纤维艺术作品《喜马拉雅》,山脉气势恢宏,色彩柔和迤逦。漆画家乔十光用鸡蛋壳拼成的“江南水乡”静静流淌。“80 后”金属艺术家曹颜用冰冷的“废铜烂铁”铸成的中国古代四大神兽则在两旁威武守护。1895 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展的金奖作品《没》,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然摄影作品,周围蓝色代表湖水,中间则是沙漠,以此表现大自然的神奇。福建工艺美术大师阮少珍创作的“土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让人难以相信是用丝袜和棉花做出来的。《千针万痛》由近15 万根缝衣针制作而成一只兔子,象征人们获取皮毛制品给动物带来的苦痛,作者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生命的悲悯与敬畏……

展览作品多来自全国各艺术院校和知名艺术家,结合时代和生活中新的变化和需求,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将工艺美术进行跨学科、跨门类的构思与设计,使之成为服务大众审美和创意产业的艺术创造。作品富有时代美感、工艺精湛、风格多样,为全国工艺美术界艺术家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观摩与交流的平台,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整体状况。

四、艺术研讨

5 月24 日,“1895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系列大展优秀作品展”同名座谈会召开,座谈会由清华大学《装饰》杂志主编方晓风主持,参与嘉宾有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巨德、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著名艺术理论家邵大箴、中国美术主编杨会来、学术委员会主席尚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林乐成等。

冯远先生表示,展览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中工艺美术所取得的创新成果为重点,展示最具创新性、学术性、实验性的当代工艺美术领域的新品力作,搭建起高端的学术平台,推动当代工艺美术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谢维和教授认为,展览作品都是经过层层评选,不是单靠展品的展出就能达到最终目的,还要通过大家的沟通交流,特别是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的传播力量,向更多的人传递工艺美术的价值,看到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延续与创新。

邵大箴教授指出,工艺美术的概念因其自身的工艺性,在艺术界有时会有些模糊,认为工艺美术比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在价值上稍逊一筹的看法是错误的。工艺美术从古到今是综合性的艺术基础,造型艺术不能离开手艺,材料的变革走在观念和形式的变革前面。而工艺美术家对材料非常敏感,对材料所蕴藏的精神和文化底蕴非常敏感,所以他们非常值得尊重。参展的这些艺术家有传统工艺的基础,有对传统艺术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西方当代艺术中的表现性、抽象性、象征性等特点也有自己的领会和理解,所以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和中国传统工艺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但面貌是现代的、时代的。

张晓凌教授认为,展览将工艺美术中的手艺性重新推上前台,强调审美性,艺术不仅需要观念同时也需要技艺,要把传统的技艺转化为一种当代的视觉样式。展览还预示着一个文化趋势,就是当代艺术从侧重观念转向手艺和观念并重。除了传统技艺,传统的理念、价值观都需要在当代艺术中进一步转化。当代艺术的各种媒材之间如今很多是跨界的。传统工艺美术领域内部有严格界限,做漆艺的做不了陶瓷,做陶瓷的做不了纤维,但是这次展览是跨界融合的,无形地扩张了媒材的表现力。

刘巨德教授认为,这次展览的作品做到了精神性与物质性的有机统一,这两者一个是限制性的,一个是自由的,它们代表了艺术的两面性。这批艺术家对“物性”的挖掘很深刻,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天工人以代之”的道理,他们对材料的性能的了解、研究、实践很充分。工艺美术家们对物质性方面挖掘得非常好,走进了那个物性的、天性的、工艺性的天地里,和自然合为一体。工艺美术家对每种材料的每个性能,都能充分了解、利用、实践,基本上人和物化为一体,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了一个相互超越、相互重生的境界。

赵萌教授认为,展览中的“工艺美术”四个字,是艺术与工艺的结合。工艺美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之前的与衣食住行用紧密联系到后来工艺美术市场化,工业流水线的介入从而使它们分离。从整个展览来看,工艺美术发展到今天,体现出新的价值,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少不了工艺美术。

朱晋副市长认为,展览由当代工艺美术的材料之美、制造之美、创造之美之中,发现生活之美。精品荟萃、创意十足,能够感受到当代工艺美术的创作日趋多元,设计眼界日趋开阔,发展日趋创新。

五、展览分析

本次展览注重原创性和当代性,作品不仅展现着作者的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更与人们生活直接密切相关,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平凡的金属、玻璃、纱布、绳线等日常素材,通过艺术家的创意设计变幻为艺术品,或妙趣横生、或美轮美奂、或创意无限,令人耳目一新。当代工艺美术以全新的面貌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与挑战着观众的想象力极限,也激发了艺术和生活的无限可能,体现出如下展览特色:

1.鼓励艺术跨界 突出科研成果:本次展览规模大,展期长,作品涵盖领域广泛。180 件精美的工艺作品整体亮相,进行跨行业与领域的创作尝试,凸显原创价值、工艺精湛、富有时代感和创造性,向社会展示工艺美术各学科教学、科研和艺术设计的创新成果,代表了当代工艺美术发展的成就和趋势。

2.倡导理论实践 引领学术发展:除了高规格的作品展,主办方还举办学术论坛并编辑出版作品集和论文集等,并邀请了工艺美术行业、院校专家、学者就相关领域发表精彩演讲,将作品展示与学术研讨相结合,呈现出展评结合、创作与评论互动,形成了对当代工艺美术的主流学术判断和引领。

3.关切民众生活 体现当代审美:社会民众可以从本次活动中感受到中国工艺美术的古老魅力,也能体会到当代美学观念和技术为中国工艺美术注入的活力与生机,感受到当代工艺美术教育和行业传承创新、继往开来的自信与自觉,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选择。

4.创新材料技术 突破设计理念:本次展览整体上与以往的工艺美术展有较大的区别,体现了材料、技术的创新,设计理念的突破。展览以这样一种方式来传播艺术之美,并为正处于转型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注入能量、做出引领、推进发展。

六、思索与启迪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事关社会民生,直面当代人的生活需要与精神诉求,这是工艺美术发展与创新所重点关注的时代命题。因此,中国工艺美术如何以全新的面貌重新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当代日用之美重现中华五千年造物文明的辉煌,以创意设计之思维带动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经济、科技等产业创新的发展?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与解决的时代课题。

随着时代发展,当前我国的工艺美术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与考验。一些落后的管理体系、经济机制影响下的工艺美术机构与企业,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单调的品种、千篇一律的传统题材、繁琐堆砌的技艺,已引不起人们的审美共鸣。工艺美术行业面对昨日辉煌和今朝困境,改变传统的、落后理念,提高创新和市场意识,吸取其他行业经营与管理经验,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是一个新的出路所在。

好在目前有了国家的重视和业界的思考与实践,政府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对工艺美术重视程度的加强,工艺美术已成为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已逐渐迎来了复兴的浪潮。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的工艺美术既要合理地表达出对主流价值体系的认识,又要切合与协调日常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工艺美术界和设计理论界对自身命运和未来发展做出新的主动思考,促使当代工艺美术形成独立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地位。

当代中国工艺美术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针对现代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生产生活与精神需求,诸如陈设需求、收藏需求、欣赏需求、社交需求、纪念需求,紧跟时代,结合生活,不断创新,以新材料、新工艺、新花色,设计、生产相对应的材质、题材、风格、质量的工艺美术品,适合市场所需的现代工艺品。同时要传承民族精华,发扬地方风格,提高文化品位,拓展艺术附加值,促使传统工艺科学、合理地可持续性发展。

艺术院校作为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与科学实践的重要机构,在日常艺术设计教学中,将现代设计理念与工艺美术相结合,广泛了解、吸收工艺美术的优秀资源,构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形成了教学课程内容的特色性、科学性和设计创作的广泛性、人文性,开阔了工艺美术创作者的思维与创造力,创新与丰富了工艺美术新的思维方式、设计语言、审美意识、造型特点、作品内涵,从而构成了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研究与创作领域新的空间与平台。

所以,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与南通地方政府、企业合作进行的本次展览,可以为我们做出新的启迪与思考。针对工艺美术的展览要注重原创性和当代性的体现与展示,不仅展现着作者的独立思考和情感表达,更与人们生活直接密切相关。通过集中展示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积极回应当代工艺美术面对社会与行业发展的自身诉求,大力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家从事工艺美术创作、院校进行工艺美术教育和社会工艺美术行业的广泛发展,深入倡导中国工艺美术领域内理论层面的艺术创新、学术研究及产业规划,从而在国家倡导国家复兴、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形势下,提供能量和积蓄资源,引领中国当代文化艺术方面整体软实力的实现。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
鹰疾如风
《宇宙游戏指南》
《浮游》
作品赏析7
纸的艺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分试卷点评(素描)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