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时祥教授治疗失眠经验辑要
2014-12-31何筑况时祥
何筑+况时祥
摘要:失眠是一种顽固性疾病,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心肝脾肾”密不可分,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和。因此本病的治疗多采用补虚泻实,调理阴阳为主。况时祥教授重视失眠病机及情志因素,强调疏肝利胆和心理疏导,同时配合中医针灸不可或缺。另外在特色药的甄选上和药物的特殊用法显示了他遣方用药的特色,治疗上更强调三因制宜。
关键词:失眠;况时祥教授;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1-0003-03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患者睡眠质量和时间的下降,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随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剧,失眠患者发病率成上升趋势。在中医上:失眠又名“不寐”、“卧不安”、“目不瞑”等。况时祥教授是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医20余年,长期致力于中医古籍《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等的专研。鸿儒硕学对于神经内科疑难杂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强调“三因制宜”辨证施治及独特的诊疗思路和遣方用药特色,通过对失眠患者进行了门诊及临床观察,获得满意疗效。现将其经验精粹总结如下。
1诊疗要点
况教授重视四诊合参,尤为重视问诊和脉诊,寻求失眠的病因,诱因及临床诊疗过程,以此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方才谨慎论治。运用经方验方进行化裁,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睡眠及生活质量。余临证强调“三因制宜”辨证施治。况教授认为失眠的病因归结为虚实两方:(1)实者:痰热上扰于心;情志所伤;肝胆郁热或五志过极,心火炽盛,所致阳不入阴,阴阳失调发为“不寐”。(2)虚者:忧思劳倦,伤及心脾,脾为后天之本,脾伤则化生无源,所致血虚无以养心,致心神不安发为不寐;另外,真阴精血不足,无以上济心火,心火炽盛,上扰于神,发为不寐。归结治疗失眠重在补虚泻实,调理阴阳;疏肝利胆,和解少阳,佐以养血安神之品。结合临床中医证型来看,可分为以下几型:前期实者痰热内扰型:出现不寐,胸闷心烦,嗳气痰多,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邪郁少阳型:辗转不寐,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舌红苔黄脉弦。前期实者居多,病久至虚,伤及心脾,耗伤阴血。故虚者可分为以下几型:心脾两虚型:多梦易醒,头晕目眩,神思倦怠,食之无味,面白少华,舌淡苔薄白,或滑腻,脉细弱;阴虚火旺型:心烦不寐,辗转不安,腰酸梦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由此况教授发现失眠虽分虚实两端,累计心肝脾肾多个脏器,然调达情志贯穿疾病的始末。与此同时,况教授发现“小柴胡汤”虽然是治疗少阳证的主方,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然长期的临床发现,用于治疗失眠,在辨明主证、主脉的基础上,此方随证灵活加减,屡获奇效。
2辨证思路
历代名家所辨不一,见仁见智各具心得。然大部分医家认为不寐主要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治疗上以补虚泻实,调理阴阳为其总纲。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三因制宜的原则,分型而治。不寐主要部位于心,然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上养于心;肝藏血,脾统血,二者生化相息,调节有度,化生为精,藏于肾脏,肾精上承于心,心气下交于肾,阴精内守,卫阳护于外,则阴平阳秘,脏腑调和,故神志安宁。若忧思劳倦,房劳过甚,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伤及诸脏,精血耗伤,心神失养,神不内守,而发为不寐。因此除了应该重视心脾肝肾的调理之外,更应注重肝的疏泄调达情志的功能。肝为血海,是气血运行之枢纽,主疏泄调畅气机,舒情志而和阴阳,主藏血而养诸脏,而气血又为神之本,神本于血而动之以气,故神志之病,与肝密切相关。胆主决断,调节情志,胆气怯弱常出现:善惊易恐,失眠多梦等。由此可见肝胆二者息息相关。通过况教授对本病多年的门诊及临床研究与用药经验累积,提出了系统论治,重视心脾肾、调理阴阳,疏肝和解少阳的治则。将此治则,践之于临床,获益良多。
3遣方用药
况教授治疗本病重视补益心脾肾,疏肝和解少阳法贯穿其中,临床治疗进行综合分析,加强心理疏导是重点,同时配合针灸疗效更佳,促使其身心健康,获益颇多。具体到治疗上,况教授还注重临阵变化,药随证变,特别注意对药的使用。常采用两种经方验方及基础方进行化裁自拟方药。分型论治:心脾两虚型:归脾汤和二陈汤化裁;归脾汤为纯补气血之剂,然思虑忧伤过度伤及心脾,脾伤气血生化无源,无以上濡养心,脾虚湿困,湿聚为痰,痰湿进一步阻滞脾之运化,如此恶性循环,更加重心脾两虚,故加二陈汤两方化裁,达到益气健脾,养心安神,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从而优势互补,获得更好临床疗效。方药自拟:党参12 g,黄芪12 g,白术12 g,当归12 g,白茯苓12 g,远志12 g,龙眼肉9 g,炒酸枣仁40 g,木香9 g,法夏9 g,陈皮12 g,柴胡12 g,甘草10 g。另外可加入解郁养心安神药:合欢花,合欢皮,夜交藤,柏子仁,郁金等等。阴虚内热型:六味地黄丸和栀子豉汤化裁;阴亏则无以制阳,阳偏亢则虚热内生。故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肝肾治本,佐以栀子豉汤:清宣郁热,除烦透邪以治标。方药自拟:熟地黄15 g,山药15 g,山萸肉12 g,桑葚15 g,黄芪12 g,炒酸枣仁30 g,党参12 g,栀子15 g,淡豆豉15 g,柴胡12 g,墨旱莲15 g,女贞子15 g,合欢花12 g。胆郁痰扰型:温胆汤和小柴胡汤化裁;平素胆小或惊恐过度致胆怯易惊,心烦不眠,或夜多异梦;痰浊内生则呕恶呃逆,眩晕,用温胆汤,行气驱痰,和胃利胆佐以小柴胡汤和解之剂,邪至本经,情志不遂,胆郁所致口苦,烦躁易怒,心烦不寐,故治胆经之病不容小觑。用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迎而夺之,勿令传于里。两方共奏利胆祛痰,和解少阳,邪去而神安之功。方药自拟:竹茹15 g,枳实12 g,陈皮12 g,法夏15 g,朱茯苓15 g,炒酸枣仁30 g,柴胡12 g,黄芩12 g,党参12 g,瓜蒌15 g,浙贝母15 g。心肾不交型:黄连阿胶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来自于《伤寒杂病论》之方,治疗心肾不交的常用方,既可滋阴益肾又可泻火宁心。在此基础上,配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里解外,清热镇惊安神。两方共奏:滋肾水,逐邪热以上镇心火之妄动,和里解外,清热镇惊安神之功。方药自拟:黄连9 g,黄芩9 g,茯苓12 g,阿胶10 g(洋化),白芍12 g,炒酸枣仁20 g,生地15 g,夜交藤15 g,柴胡12 g,生龙骨20 g(先煎),生牡蛎20 g(先煎),黄精15 g,墨旱莲15 g,女贞子15 g,炙甘草 10 g。
4经验特点
(1)两方加减:均选择古方验方进行研究,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之上,随证加减药物及药量,根据三因制宜原则,及多年的临床经验,辨证施治,效果显著。(2)柴胡贯穿始末:柴胡性味苦、辛、微寒,入肺脾肝经,不仅能疏肝解郁,透邪少阳之邪,还能镇静,具有广泛的抑制中枢作用。不管是失眠的哪种证型,患者情志上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将柴胡贯穿始末。(3)酸枣仁用量颇大:酸枣仁味甘、酸,性平,能滋养心肝,安神敛汗,熟枣仁用量15~60 g不等。不少文献报道及实验证明其镇静、催眠的作用明显。
5验案举隅
李某,女,38岁,2008年10月11日初诊,失眠2年,未经治疗,现失眠加重,每晚睡眠不到3小时,体
型偏胖,自觉心烦痰多难咯,平时心情多郁闷,口苦,目眩,大便不畅,舌淡苔黄腻,脉弦滑数。故拟祛痰热,安神和解少阳之剂,自拟温胆汤加小柴胡汤加减:处方:竹茹15 g,枳实12 g,陈皮12 g,法夏12 g,朱茯苓15 g,炒酸枣仁40 g,柴胡12 g,黄芩12 g,党参12 g,瓜蒌15 g,浙贝母15 g,天竺黄15 g,桔梗10 g,郁金12 g,合欢花15 g,制大黄6 g(后下),共10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服用。2008年10月22日复诊,睡眠明显好转,痰量明显减少,心情舒畅,继前方服用,再开5剂,
分析:患者素体肥胖,爱吃油腻煎炸食品,日久酿生痰湿,湿聚为痰,痰从热化,热扰心神,发为不寐。平素情志多郁闷,胆郁痰扰则口苦目眩,加重热扰神明,故采用此两方,共奏利胆祛痰,和解少阳,邪去而神安之功。
6结语
失眠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也是一种顽固性疾病。失眠患者发病率与日俱增,为探究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况教授长期致力于失眠病因病机,临床诊疗的研究,对中医古籍造诣颇深并结合长期的临床,汇总了以上经验,以兹借鉴。
(收稿日期:2014-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