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一体化农业协同发展的思考

2014-12-31中国农业科学院京津冀一体化农业协同发展课题组章力建朱立志

中国农业信息 2014年15期
关键词:京津京津冀协同

文/中国农业科学院京津冀一体化农业协同发展课题组 章力建 朱立志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今年2月26号习总书记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强调京津冀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盈、扎实推进,走出一条协调发展的路子来,加强环渤海与京津冀地区协作,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与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一样提到新高度。

8月2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披露了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的消息,组长由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冷静认识京津冀一体化,一体化如何破题,有何挑战,难点在哪等等,需要各界认真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京津冀优势互补、统筹推进、协同发展的新篇章,为环绕京津的河北农业加快绿色崛起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河北省如何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蓝图中定位农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服务,是摆在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科学谋划。

京津冀都市圈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21世纪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都市圈。作为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后花园的河北省,应抓住机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打造环首都现代农业高地,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大数据信息网络提高农业。河北省要突出服务京津、改革引领、科技支撑、资本带动,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各具特色的环首都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园区,探索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一、现状分析

1.成功做法

京津冀一体化农业建立在京津巨大的市场、科技、资本优势和河北省优越的区位、气候、水、土地等资源基础之上,河北省和京津的农业合作由此得到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与市场创建等方面。

通过合作,河北省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为引进建设大项目搭建高效平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大力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大部分农业生产基地已实现规模经营,农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已经出现了多形式、多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了广大农业及相关产业,遍布了生产、加工、运销、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针对京津市场需求,河北省环京津地区已形成农业采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办公、农家乐等新兴产业。如永清县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开辟了以民俗风情、生态观光、绿色采摘、农家接待为内容的特色农村旅游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每年,有300万吨河北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北京市场上的羊肉有80%以上来自河北省,并且河北农产品进入北京的量在逐年上升。除了农产品基地供应量将逐渐加大外,河北省将加大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北京多家大型超市的对接力度,并在北京市建设直接配送中心。绿色有机蔬菜创造了农业高附加值,带动了当地经济和劳动力就业。

2.存在问题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项惠农政策、惠农资金的驱动下,农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河北农业总体上的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得到有效的建立。

随着农业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河北省农业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新生代劳动力奇缺,劳动力质量相对较低,有知识技能的人尤其是青壮年都外出打工或深造,人才流失严重,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的补充相当有限,劳动力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劳动力质量逐渐低下,现有农业劳动力群体中真正“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户寥寥可数,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技培训开展不够广泛。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且绝大多数都在45岁以上。第一线技术人员断层现象的出现,造成农技培训开展范围狭隘,无法调动农户培训的积极性,延误了农户掌握各类先进农业技术的时间,妨碍了农业发展。

二、思路与对策

1.总体思路

现代农业是服务京津与加快河北发展的重要结合点,应建立一个协调联动机制,搭建政府合作和企业合作两个平台,通过交流合作,为京津冀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提供帮助。要鼓励北京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到环首都地区建设现代化的种养和加工基地,搭建组织区域间产销合作平台。

一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郊型、都市型、生态型农业为方向,以休闲、高端为定位,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特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做强产业园区,构建高端食品生产、优质农产品交易、高端商务休闲、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农业休闲度假和特色休闲食品生产主体板块;实施园区带动工程、企业提升工程、基地优化工程、品牌打造工程;努力实现农产品总量和品质大幅提高,单位农业用地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均收入大幅提高。

二是要着眼于三维农业系统,包括生物功能维、资源集约维和经济增值维。要优化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建立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三是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采用必要的设施设备,同时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相应的栽培技术,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四是要发展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动手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要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要创建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像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教育农园。

五是要发展与城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都市圈,它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农业的特征。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对于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中的京津冀地区,在增加土地产出、美化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乡一体化等多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策措施

(1)与京津都市农业发展互补链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京津冀一体化农业的协同发展体系由5个发展圈框架构成,即: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以规模化的产品农业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以基地链接为主的横向农业发展圈。这种发展圈框架为京津冀城乡紧密结合的大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合作机会,为构筑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供了发展平台。

(2)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就业水平

建立新生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农民创造与城镇对等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和盈利空间,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同时,京津冀各级政府应就如何规范并合理利用外来农业劳动力出台政策,使外来农民也能融入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要瞄准整个农业产业链,在全产业链上稳步提高就业水平。

(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有序和谐

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以平衡和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加大对农户的宣传与培训力度,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以绿色环保理念营造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环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健康生活相结合,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收益水平和发展空间。

(4)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效拉动农业发展

通过城镇化可以有效转移农业劳动力、扩大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河北省要加强与京津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利用京津的资金、科技、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消除体制和机制障碍,加大京津的经济实体、科研院校等机构的渗透,加快带动河北省的城镇化发展;要就对应京津冀一体化和城镇化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进行沟通和交流,从决策层面加强京津冀区域间的协商、对话,制定共同的市场建设准则。

(5)加快发展城郊型休闲农业,满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型消费需求

培育集采摘、种养、垂钓、农家乐、购物等乐趣于一体的休闲生态产业链,特别是以特色种养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休闲产业,满足不断增长的京津游客乡村趣味体验休闲需求。目前京津周边多数乡村区域还没有开发,但此类产业正是京津冀一体化农业的主要方向之一,很有发展潜力,应提早规划经营。应在自身品牌、品质、特色、新颖等方面做文章,尽量在档次、功能、创意等方面别具风格。

京津冀协同发展大事记

发起(1986年—2003年)

1986 年,在时任天津市市长李瑞环的倡导下,环渤海地区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

全面启动和实践(2004年—2009年)

2004年2 月,国家发改委召集京津冀三省份发改部门在廊坊召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廊坊共识”。

2004年6 月,环渤海合作机制会议在廊坊举行。会议草拟了《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已从构想、探索进入到全面启动和实践阶段。

2005年1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规划提出,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要基本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

2005年6 月,国家发改委在唐山市召开“京津冀区域规划工作座谈会”。

2008年2 月,“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召开。京津冀发改委共同签署了《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发改委建立“促进京津冀都市圈发展协调沟通机制”的意见》。

加速推进(2010年至今)

2010年10 月,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在规划体系等6个方面启动与北京的“对接工程”。

2011年3 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

2011年5 月,首届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在河北廊坊召开。

2014年1 月,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积极配合编制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抓紧编制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专项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协调机制,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

2014年2 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上,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并要求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

2014年3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谈到2014年重点工作时,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

2014年8 月,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领导小组以及相应的办公室,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

猜你喜欢

京津京津冀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慈善工作者文艺作品展示:韩京津绘画作品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来自京津的游客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