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革命前夕蔡锷离桂赴滇之原因初探

2014-12-31殷英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蔡锷

[摘 要]蔡锷是对中国近代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最近在护国军总参谋长殷承瓛后人处发现了涉及蔡锷的若干史料,论文采用新发现的史料就蔡锷离桂赴滇,领导昆明辛亥重九起义的原因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关键词]蔡锷; 辛亥前夕;昆明重九起

蔡锷(1882—1916)字松坡,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即组织领导了云南的“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和地位。

云南作为护国起义的发源地,较为重视护国运动和蔡锷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人们对蔡锷的评价普遍较高,且已达成了共识。但由于资料的局限,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存在偏差,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最近,从护国军总参谋长殷承瓛后人处发现了殷承瓛亲笔写的涉及蔡锷的历史资料,这些未刊史料的发现使我们对蔡锷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和新的观点,本文据此史料就蔡锷辛亥前夕离桂赴滇之原因问题进行探讨。

清末,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危机四伏。清军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惨败后,一蹶不振。此后又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等战争中连遭惨败,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无数爱国志士强烈要求“变法图强”。清政府为缓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被迫实行“新政”,改革腐败的政治、军事、教育等制度,在军事方面,决定建立新式陆军,并下令全国各省编练新军,计划建组36镇。云南是遭受英法帝国侵略的前沿地带,帝国主义在矿产、铁路、银行等方面卡住了云南的经济命脉。云南各族人民被迫奋起反抗。这一时期,爆发了一系列人民起义。清政府为了镇压起义巩固边防,加强统治,于1909年在云南编成新军19镇(师),下辖37、38协。

云南新军组建后,内部矛盾复杂,分为三派:北洋派,四川派和云南本地士官派,北洋派得势,北洋派军官总参议靳云鹏专权任私,威胁云贵总督李经羲的地位和权力,为了对付靳云鹏等人,李经羲急于扶植忠于自己的势力。据李根源回忆,李经羲召见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和督练处参谋官兼陆军小学堂总办罗佩金,提出:靳云鹏“眼斜心不正,难倚信”,[1]要求推荐可担当重任的军事人才,李根源认为李经羲是在试探,没有推荐,而罗佩金留日归国之初曾在广西任职,对蔡锷

比较钦佩,乘机向李经羲举荐说,“蔡锷可大用”[2]。正好李经羲早在任广西任巡抚时就信任蔡锷,在他的盛情力邀下,蔡锷在广西任职时间长达6年,因此,李经羲立即决定邀请蔡锷来滇,他命罗佩金“密电召锷,勿与靳知”。[3]这时蔡锷在广西身兼数职,担任督练公所三处及干部学堂总办,以及广西陆军小学堂的总办,广西讲武堂的监督,后来如雷贯耳的李宗仁、白崇禧都是他的学生,对于是否来云南任职,蔡锷最初十分犹豫,他曾对好友曾叔式谈到此事。在蔡锷的军事思想里,国防十分重要,但在边疆练兵,军费困难,云南和广西一样财政相形见拙。但1910年秋,广西出人意料的发生了“驱蔡风潮”,蔡锷在广西遭人诬陷,诽谤,一时心灰意冷,深感前途渺茫,他说:“唯进取观念日淡,退之念头日涨也”,[4]于是心意去云南。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由于广西财政困难,新军只能由原定的一个师压缩为一个混成旅,这样广西干部学堂培养出的178名军官要采用甄别的办法,淘汰部分,考核结果广西籍学生121人,淘汰的就有49人,占40%,外籍学生57人(其中湖南籍学生29人)淘汰12人(其中湖南籍学生6人)占20%,总之,广西籍学生被淘汰的多,湖南籍学生被淘汰的少,广西同盟会的部分人宣扬蔡锷任用私人,袒护同乡,排斥广西人,广西各方面官员、议员、学生、革命党人联合起来,掀起了“驱逐蔡锷出广西”的浪潮。驱蔡风潮闹到北京,北京政府派吴锡永赴广西查办。经过一番调查认为,蔡锷甄别剔退广西干部学堂部分学生之事,“并无不公之处”,至于咨议局议员控告蔡锷违法纳贿各节,“均无其事”。但经过这场风波,蔡锷在广西已无法工作,于是决定接受李经羲的邀请,离桂赴滇。对于蔡锷辛亥昆明重九起义前夕离桂赴滇的原因,学界普遍认可这一说法。

笔者最近在云南都督府参谋厅总长,护国军总参谋长,曾与蔡锷结拜兄弟的殷承瓛后人处,发现了殷承瓛1922年左右亲笔为其母孟太夫人写的祭文《陈日省择日店》。此外还发现了宜良人黄阳渐撰写的《陆凉殷母孟太夫人墓志铭》,[5]墓志铭由殷承瓛敬书并篆刻,显然内容得到了殷承瓛的认可,小册子和墓志铭都是为纪念其母孟太夫人的去世而撰写的。其中谈到孟母生前几件琐事,涉及到蔡锷离桂赴滇任职的内幕。现摘抄有关部分:清末都督经羲曾告知殷承瓛:“钟、靳专横,无以为抗。”[7]殷承瓛对曰:“可举有用之才,增加势力,与之抗衡,蔡锷可用。”[8]以上叙述说明蔡锷抵滇任职,是多人努力举荐的结果,而非罗佩金一人。

1911年3月,蔡锷来到昆明,李经羲并未马上任命其职务。至于原因,一般认为:李经羲受靳云鹏挟制,一时不能安排蔡锷的职务。罗佩金为谋取有利于革命活动的安排,又向李经羲献策,建议调37协统王振畿为兵备处总办,任命蔡锷任37协统领,而罗佩金表示自己愿意作为蔡锷的下属,担任37协第74标统带(团长)以帮助蔡锷保卫总督,把警备省城的新军主力部队带领好,李经羲采纳了罗佩金的建议。

根据《陈日省择日店》和《陆凉良殷母孟太夫人墓志铭》的记载,这段历史也值得商榷,至少认识是不全面的。蔡锷迟迟未能任职,是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受北洋派的牵制,只是其一。根本的原因是广西省议会电滇省议会,建议不用蔡锷,使李经羲犹豫不决。

殷承瓛与蔡锷是同学,曾结拜兄弟,过往甚密。蔡锷来滇后,人地生疏,等待任职期间,与殷承瓛更是形影不离,住在殷承瓛家,对殷母亦称母亲,对这段历史,殷承瓛在《陈日省择日店》写道:“清末,不孝承瓛迎眷来滇会城,适亡友蔡松坡亦奉调来滇,尚未任事,朝从瓛出暮从瓛入”。[9]此外在《陆凉殷母孟太夫人墓志铭》里也明确记载,清朝末年,蔡锷曾经调到云南任职,“因承瓛故人,依于母,朝出而暮入。”[10]可见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至于蔡锷未能任职的原因,殷承瓛在亲笔撰写的其母墓志铭里说道:“一日承瓛自外来告锷桂林省议会电滇议会嗾使逐汝。”[11]乃大费斡旋。在另外一本手稿里写道;“桂林省议会电滇议会请将蔡公迸逐不用,”殷承瓛在云南议会据理力争,“乃大费斡旋”随后又“亲赴谘议局斡旋”,[12]旋毕回家,向蔡锷详细叙述情况,蔡锷十分震怒,他说:“广西人如狗,狗乱咬”,殷承瓛的母亲安慰道:“只需汝等对国家有所建树,则今日之毁,实则明日之誉”。[13]蔡锷之子蔡端在《蔡锷》一书中的记载,也证明此事是确信无疑的。蔡端说:“蔡锷自桂来滇,桂议员以前此劾公反遭失败衔之,函恳滇议会表同情,滇议会以闻李督,李督斥其盲从。军界同袍咸抱不平,欲与滇议员开谈判。”蔡锷曰:“予将来若能于吾国有所建树,则彼今日之抨击,适凑成予个人历史上之佳话,复何庸计较。”[14]上述记载说明,蔡锷未能任职,主要是广西省议会电滇议会,要求云南省议会不用蔡锷,因此总督李经羲在对蔡锷的任用上变得慎重起来,左右权衡。承瓛等人的努力下,7月李经羲终于向清廷上奏,“查有前充广西兵备处总办,留日官毕业生蔡锷,干练果毅、经验颇深,堪以委充第三十七统领官”。[15]朝廷批准了李经羲的请命,蔡锷最终留在云南,任陆军第37协统领官。

蔡锷病逝后,1917年殷承瓛退出政治舞台,由于受唐继尧的迫害,被迫忘命,母丧亦不能奔,心情悲苦。为了纪念母亲,他在浙江的一处旅店写了小册子《陈日省择日店》,此时的殷承瓛早已淡薄名利,其撰写的内容主要为纪念母亲,可信度较高。

蔡锷的离桂赴滇,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他在广西受人诬陷和排挤,但在云南他的才能很快得到革命党人的赏识和认同。不久后,他在云南成功组织领导了昆明重九起义,并被推为云南都督,逐渐走向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心,殷承瓛的推荐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2][3][5]李根源.罗佩金事状.云南贵州辛亥革命资料[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4]李根源.罗佩金.滇南碑传集补集[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48.

[6]曾业英.蔡松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7][8]黄阳渐.陆良殷母孟太夫人墓志铭,殷承瓛手稿,未刊.

[9][10][11]云南都督府参谋部总长,护国军总参谋长殷承瓛手稿,未刊.

作者简介:殷英(1963-),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蔡锷
陌上人如玉 公子世无双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蔡锷巧离虎口
公私分明是准则
《少儿蔡锷》讲述励志故事
君送我于海上
小蔡锷对对获四宝
小蔡锷讨风筝
古代的酒规
朱德与恩师蔡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