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构有情起歌声
2014-12-31王建超
王建超
他是我国钢结构领域巨匠陈绍蕃的弟子之一,是一位真正的导师、深邃的学者。他身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委员会专家、中国力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于一身,在钢结构领域他学贯古今,会同中外。他长期从事钢结构的研究和实践,先后担任《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建筑钢结构进展》、《空间结构》、《钢结构》等多个重要杂志的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6项、重大工程项目40余项、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是当今年轻的多产老师,他治学的精深博大同他的影响一样享有盛誉。
求真务实
作为西安建大的副校长,郝际平既搞管理又带研究生,同时还抓科研团队,并亲自讲授钢结构的相关课程。这在现在的教育界我不敢说只有郝际平一人,至少是为数不多的人。他对中国钢结构的研究造诣很高,特别对钢板剪力墙和高强钢等课题的研究,引起了业界重视。郝教授的课程尽管枯燥艰涩,经他理论实践相结合,引经引典,得心应手,如数家珍的讲授,其讲课的内容能将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他很少转述别人的观点,而是严格依据实例,讲解其中的要点,进行导读。往往中间带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或真知灼见,以严谨的态度和精准的讲述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郝际平授课既广博精准,范围兼容中外两大钢结构体系,体现了国内甚至国际的最高研究水平。如此广阔的学术视野和上乘的教研质量,深受学生喜爱。并在本科学生评教中,获得最高分,位列第一名。他还将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2010年,以清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冶宝冶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现代钢结构稳定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该课题的主要参与人,郝际平提出的大量公式为有关钢结构稳定性关键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成果成为《拱形钢结构技术规程》和《钢管结构技术规程》制定的重要依据。
郝际平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三十余载,桃李满天下。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大学担任讲师教授,他都以广博的学识、卓荦不群的人格将学生深深吸引,赢得学生的敬重和钦佩。郝老师对工程力学和钢结构具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兼有工程力学和钢结构理论基础两方面的学识和修养,登上讲台一如名角上场,可谓气度非凡,光彩照人。所讲内容绝非停留在对一般内容的再现层面之上,而是将项目理论与实践的感悟与现实的解读融为一炉,随性而发,如水银泄地,圆融无碍,理论、案例、数字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光华四射。除此之外,郝先生还将钢结构学科人生相互关照,主张做事先做人,强调做人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求真务实,不骄不躁,将个人事业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只有这样才算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凡从郝老师学习者,无不在立身为人这个人生的大课上面获益良多。
他的多位学生莫不受郝老师陶冶煦育有年,每每谈及先生,其感佩之情无不溢于言表。
从容淡定育人才
提起自己的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郝校长内心充满激情。“我国建设领域的第一部规范直至现在,西安建大都是主编单位之一。包括冷弯轻钢的规范,我们始终一直参与。这个规范的出版和颁布,对我国钢结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还有我们西安建大编撰的教材,是在短短的十几年内连续出版、发行,新近出版的钢结构教材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建设系统的教学教材。为了准确的念出课本的名字,郝教授暂时放下我的采访电话,拿来书本一字一句的朗读着课本的名字:《十二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国家级规范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等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的推荐教材》,他对后缀中注释的经典、精品系列教材,加重了语气。此教材的出版发行量已是第27次印刷,第三次再版。其发行量之大,再版次数之多;受欢迎程度之广在钢结构教材这个领域尚属首次。还有我校陈绍蕃老师撰写的《钢结构设计原理》、陈冀老师撰写的《钢结构稳定理论与设计》,这两部专著都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研究生的优秀教材。一个学校的三级学科同时有两本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这在全国独一无二。在软件方面,诸如我们获得的国家科技成果奖、省部级成果奖,以及过去冶金部在的时候,曾获得不少冶金部的科技成果奖及诸多的专利和论文奖更是美不胜收。
在招收钢结构研究生的数量上,西安建大每年钢结构的研究生也是居于全国前列,仅钢结构一项,每年我们能培养出三十人左右的研究生,因为输送的优秀专业人才多,在我国的钢结构领域,像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等国家级的一级协会,出自我们西安建大的专家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专家学者活跃在我国不同的阶层和领域,有的在高校,有的在公司和管理部门,也有的在科研院所和经营部门。诸如业内大家都熟悉的清华学者、我的师兄郭彦林,浙大的童根树,河海大学的曹平周,苏州科大的顾强,令大家尊崇的行业女将弓晓芸;方鸿强、王石磊等等,以及和一些大的建筑公司等,诸多专家都是出自我们西安建大。前不久在新疆召开的一个钢结构专家会议,总共六七人,大都有西安建大的学习背景。可以说,西安建大为国家培养了如此多的钢结构人才,在我国若搞建筑钢结构,不能不想起西安建大。即使这样的好学校,也跟我们常人一样,在诸多方面会遇到不愉快和尴尬之事。国内的老八校,除了我们西安建大以外,要么是211,要么是985,只有西安建大什么都不是。这就导致了我们该得到的科研项目、该获得的经费支持,甚至是学生来源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我们不能对当初把我们划归地方的政策有微词,我们只能凭借自己的实力说话,多难也要给国家贡献人才,多不如意也不能耽误了学生的学业。”
大学的科研与发展,需要安静的精神归宿和从容的心态视野,当其他有些大学陷入一片喧嚣之时,西安建大的平和与淡定,为钢结构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
创新与研究
罗曼·罗兰曾说:“生命的第一行动就是创造的行动。”在人的一生中,唯有不停地开拓、创新,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郝际平的科研目标,不是研究一个或几个工程项目,也不是解决几个具体的钢结构问题,而是要对中国整个的建筑钢结构领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郝际平从不说大话,只是踏踏实实的做着。
1991年,建筑钢结构还在被大多数人所不知的情况下,他便考取了我国钢结构大师陈绍蕃的博士研究生,开始了他的钢结构人生。
郝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的方向目标主要是钢结构的基础研究、体系研究和绿色建筑的研究。所谓的基础研究就是基本构件、稳定性的研究,基本构件包括梁柱、构件、墙板、节点等一些常规性的研究;体系的研究主要提出一些新的理论体系,比如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是郝教授第一次提出的。当问及是什么原因让他提出这个理论体系时,郝教授说,在我实践的过程中,诸多项目全刚性节点的框架抗倾力效果不是太好,其原因是抗倾力全靠节点来提供,这样就比较废钢,并且构造复杂。有过工程力学功底的郝际平知道,这种方式方法一般都是在高层或多层里边运用,一般性的结构里面不太用得着。经过对框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解决抗倾力不够,我把这个抗倾力的东西给它加进去不就行了?经过理论实践的不断实验探索,郝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半刚性框架的钢板剪力墙体系,解决了在高层和多层里面困扰大家多年的难题。此体系的提出得到了国家基金的有力支撑,有了坚实的资金做后盾,郝教授和他的团队将此体系往更深更细的方向做着更深入的研究。
他不是在一张白纸上做文章,而是在现有基础上加工、修补、提档升级。正因吴堡黄河大桥安全隐患的构成积淀并非一朝一夕形成,因此,在对此大桥的处理上,对大桥剩余疲劳寿命的预测,对大桥加固方案的确定,更考郝际平和其团队的功力,需知一张白纸好画风景,而要将一幅作品升华修补,则更需智慧、勇气、机遇。
位于我国陕北地区的吴堡黄河大桥,是307国道上连接秦晋两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于 1969年建成通车。改革开放后,由于大桥日车流量和单车重量都远远超过了设计指标,桥体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郝际平率领团队,完成了大桥汽 -20级的加固设计与施工。吴堡黄河大桥加固相比新建大桥,直接节省建设费用约2,200万元,缩短了交通断行时间18个月,从2004 年恢复通车后通行车辆达1,000余万辆,间接节省了由于车辆绕行所增加的营运成本约9亿元。此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被陕西公路桥梁领域誉为近十年来最有意义的科技成果。并荣获201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传道与授业
郝际平是一位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我国钢结构行业的专家学者。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进行严格的理论与实践的技巧训练。他思维清晰,采用启发式授课,条分缕析,剥蕉见心,让听课成为一种至高的享受。
就是这样一位始终与钢结构“为伍”的学者,对学生却始终怀着慈父之心。他为人正直,不矜不伐,做学问真正做到了至真至诚,做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思路极为清晰,凡与他接触过之后都有难以名状的清新之感。
郝际平不仅是一位称职的老师、严谨的学者,也是我国钢结构领域活跃的学者之一。他在国内系统地研究了钢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设防措施,部分研究成果被国家规范采纳;成功地解决了国产Q460高强角钢在输电铁塔中应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半刚性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提出并研究了空间整体一次成型网壳;在钢结构高等分析理论中提出了考虑翘曲的刚度矩阵;对大型复杂钢结构施工进行了研究并在重大工程中加以应用。
郝际平不是书斋式学者,而是一个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者。他治学严谨,却从不故作艰辛,没有丝毫学究气。在今年8月23日的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专家委员会的大会上,我有幸第一次见到郝校长,他戴着一副度数较深的近视镜,举止大度从容,儒雅大气、温文尔雅,蔼蔼然有君子之风。神采奕奕的器宇,令人望而生敬。然而接近起来,却让人时时处处感到亲切,感到温慰……
一个人的高贵品质,有时表现在典型事件上,有时又体现在极为平常的日常小事上。会议期间,我跟郝校长去交换名片,他和气的说身上没了,可时间不久他就根据我的号码给发了信息,在会议即将结束时,他特意送给我一张他的名片。每每想起此事,“景之仰之”的尊崇之情油然而生。
不断进取
1959年,郝际平出生于西安一个普通的干部之家。“史无前例的大风暴”,既没卷走小际平心中的玫瑰梦,也没让他学坏变混。姐妹五个,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他是家里的 “香饽饽”。孩提时代,最为信任、最为亲近的便是母亲,母亲最为无私最为温暖。郝际平有一位慈祥善良而又深明大义的母亲。由于父亲工作忙,养育孩子的重任便由母亲担负了起来。郝际平说:“我的成长直接受益于我的母亲,尽管外面环境不好都在闹革命,在家母亲娇惯我,不管家里有什么事,生活遇到多少困难,母亲都对我们正确引导,让我们念书。”66年上小学,77年中学毕业,78年在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考入了西安公路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学习,因有过混乱和不读书的体验,考入大学的他对知识的汲取是如饥似渴。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过去,踏上社会的第一步是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青藏公路科研组,从事高原冻土地区桥涵修筑技术的科研工作。1985年,有了两年多实地工作经验的郝际平,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因各方均优秀,毕业后留校任教。留校期间的郝际平边工作边学习,于1991年考取了我国钢结构大师陈绍蕃老师的博士研究生。说到一代钢结构宗师——陈绍蕃先生,郝际平的敬佩之情悠然而生。“不论是具体的钢结构知识,还是治学的研究方向,尤其是持身为人立德立品的规范,陈老都是我走上大道的引路业师。”陈绍蕃对弟子们学术研究要求之严是出了名的,学生写的论文,凡到了他的手中,他总是认真审查,对论文中的观点甚至标点符号、错字、漏字都不放过,对论文中提到的他不熟悉的参考文献都要到图书馆一一查对。陈先生这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使曾受教于他的学生郝际平深受感动,他这种言传身教的科研态度深深地烙在郝际平的心上,成为他今后事业发展道路上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虽然陈老现在已96岁高龄,仍思维敏捷,身体力行,诲人不倦,每年亲手独立完成学术论文,撰写专业教科书,主编现代钢结构丛书。
在陈老的言传身教之下,中国的钢结构领域被陈老引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使建筑钢结构变成了一件绿色、环保循环的民族事业。一群出色的钢结构专家突然出现在了中国的建筑建设大地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一样。陈绍蕃之后的不少博士生弟子如今业已成为国内外钢结构领域的知名专家。陈教授执教60余年,门下数代子弟,其中不少人已是国内钢结构界的中坚。郝际平就是被人们誉为陈老最得意的弟子之一。由他所著的论文和研究成果,多年来为国内行业领域所运用,影响所及,至今未衰。
居高声自远
在科研和学术的发展上,郝际平像一棵树,拼命吸取阳光和雨露,尽力活泼地向高处伸展,面对取得的成绩,他只是淡淡的笑笑。像无数成功者一样,郝际平取得的成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世上的路,哪有平平坦坦的呢?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钢结构在各种建筑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郝际平凭借自己的学科优势,先后主持设计了我国化工企业第一个钢结构造粒塔——兴福化肥厂造粒塔、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硝基复合肥造粒塔、福建邵武化肥厂造粒塔等。此举为我国特种钢结构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使我国的钢结构造粒塔设计、制作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完善。此后,郝际平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参加了许多复杂重大的钢结构设计、施工。由他主持设计的高200米、双塔间跨度达150米的 “大跨度﹢双高塔”连体巨型门式结构,攻克了几十个技术难点,经历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严峻考验,显示了我国钢结构技术的国际先进水平。此外,郝际平还主持完成了国内一体化加载框架涉密项目的设计、陕西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主塔结构、深圳大运会主体育场、广州歌剧院及东航西安维修机库等结构施工过程的力学模拟与分析。还主持设计了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中的荷兰馆,它的主体建筑为钢结构马蹄莲造型。“马蹄莲”的外层用竹子装扮,下层形状是荷兰地图,顶层形状是西安市地图,寓意荷兰之花在西安盛开。
就是这样一位始终与钢结构“为伍”的学者,郝际平在家是慈父,在学生面前是严师,在做学问上是一丝不苟的学者。他对生活始终充满激情,他爱好广泛,酷爱体育,尤其是网球,对网球不仅有深厚的功底,还是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网球分会副主席。
郝际平作为一位教授、学者,全国政协委员,他的工作大都是在枯燥的数字公式和坚硬的钢筋水泥的建设工地中畅游,而他的生活情趣却在凝固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徜徉。抽象与具体,科学与传统,在郝际平身上发出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