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医疗研究综述

2014-12-31徐召霞

黑龙江史志 2014年23期
关键词:宋代综述

徐召霞

[摘 要]本文主要对宋代医疗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了介绍,涉及到宋代医疗的发展概况和与人民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地方病、疫疾及医疗行为三个方面。

[关键词]宋代;医疗研究;综述

两宋时期,经济、社会、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宋代的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宋代医疗发展概况,地方病、疫疾以及民间的一些医疗行为三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一、关于宋代医疗发展概况的研究

陈邦贤在《中国医学史》(团结出版社,2005年12月)一书中对历代医学的发展做了总体的概括。在论及中古医学时,对宋代的医事制度、疾病、医书作了简单的介绍。蔡崇榜在《宋代医疗浅说》(《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一文中对宋代医疗的发展作了较全面的论述,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的设置、医学人才的培养、医书的整理、医药知识的普及等。在医疗机构方面,梁俊《北宋“翰林医官院”的创设及其评价》(《中医教育》1999年第5期)一文提到了翰林医官院设立的过程、职掌、选拔及其影响等方面,让我们对这机构有了清晰的认识。朱德明《南宋医疗行政管理机构研究》(《史林》2010年第1期)一文介绍了南宋时期的医政机构(翰林医官院、尚药局、御药院、太平惠民局、惠民和剂局、惠民(药)局、施药局及其他保健慈善医药机构等),并指出:“药局制定的一系列财政、保卫、营业法规,在医疗保健和灭绝疫疾等方面,都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医学教育方面,李德峰《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体制研究》(硕士论文·兰州大学·2006年)一文详细论述了中国古代民间医学教育的形式、官办医学教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以及民间医学教育与官办医学教育之间的比较三个方面的内容。梁俊《两宋中医教育史论》(《中医教育》1995年第3期)一文指出,两宋的医学教育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完善,主要表现在教育机构的独立、设立医学、实行三舍法、考试制度完善、地方医学教育的发展等方面。熊浒林在《宋代医学教育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一文对宋代医学教育做了深入的研究。在文中,作者从宋代医学教育发展背景、官方与民间医学教育发展及两者间的比较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在官方医学教育方面,内容包括了校正医书局、太医局、国子监等。对民间医学教育的介绍主要包括民间医学教育的形式、渐变以及理学家的书院医学教育的实践。张瑜《宋代多元化医学教育体制研究》(硕士论文·河南大学·2009年)胡坤、胡玉《宋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一文从太医局、医学、地方医学对医药人才和培训选拔入手,对宋代医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二、关于地方病、疫疾的研究

一些地方病和南方所特有的瘴疾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对宋代这方面的研究多散见于一些论文中。

台湾学者萧皤在《汉宋间文献所见古代中国南方的地理环境与地方病及其影响》(《中研院史语所集刊》第63本第1分,1993年4月,第67—171页)一文中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分界线,介绍了在古代文献中几种常见的地方病(如瘧疾、日本血吸虫病及恙虫病、絲虫病)与南方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疾病对南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作者在其中引用了许多宋代的文献。冯翔《关于宋代至明代南方的瘴病及其历史的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7年第2期)一文中探讨了宋代至明代医家认识瘴病的历史以及瘴病究竟为何病。作者在文中指出,这一历史时期医家对瘴病有两类认识:一是根据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认为瘴是存在于南方特定地理环境中的特定致病因素,由此导致“疟”和其他疾病的发生;二是根据《岭南卫生方》,认为瘴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将其分成多种类别。左鹏《宋元时期的瘴疾与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一文指出宋元时期医家在瘴疾的救治和预防方面理论和证治水平的提高。其特色之处在于,作者认为瘴疾在不同时期的分布状态的改变以及在南方不同地区轻重差异可以反映出岭南地区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通过人们对瘴疾本身的认识过程表现出来。这说明疾病对人体自然机能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形态变迁的表现。马强《唐宋西南、岭南瘴病地理与知识阶层的认识应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3期)一文主要从考查古代文献出发指出了瘴病发生的地理范围及知识阶层对瘴病认识和应对的变化过程。作者将瘴病地理划分为四川南部黎州、戎州,云贵高原,广西三个区域,揭示了唐宋间在对瘴病心怀恐惧的普遍心理状态之下,越多的人从医学角度来应对。这一行为的转变是基于对瘴病较为科学的认识,在此指导下的医疗行为无疑带有移风易俗的意义,对西南、岭南的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一定影响。

在宋代江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得这一地区疫病频发。关于这方面袁冬梅作了较多的研究。她在《宋代江南地区疫疾成因分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一文从引发疫疾的因素着手探讨了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社会因素(人为祸患、日常生活方式)对疫疾发生的促动作用。在文中作者将疫疾与日常生活方式,如城市环境卫生、日常生活习惯、丧葬习俗等联系在一起,说明一些大的疫疾的发生往往也与让人易于忽略的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病研究》(硕士论文·西南大学·2006)中有更为详细的叙述。除此之外作者对不同阶层时人关于疫疾的观点和抗争也有所探讨。其《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病考证》(《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一文对一些基本概念,诸如流行病、江南地区,有明确的界定。文中主要从文献记载宋代江南地区疾疫流行情况、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病分布概况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李立新的《疫病与两宋东南社会》(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7)一文中,作者对两宋的疫病与东南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作了论证。在疫病对东南社会的影响和政府、民间对疫病的对策两章中,指出疫病对东南社会人口死亡率、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政府、民众对其的应对措施,这些无不显示疫病与人民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5)一文从社会史的角度来剖析宋代民众和官府面对疾疫时所采取的相关行为。民间的话,主要是一些卫生观念和行为,还有一些迷信的民间信仰夹杂其中。政府则是运用行政普及医药知识、完善医药机构。邱云飞在《两宋瘟疫灾害考述》(《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宋代瘟疫发生次数多、时间上无周期、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并探讨了两宋时期对瘟疫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在预防措施方面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卫生的清洁、医疗机构的完善、医学知识的推广。在治疗方面除了必要的医药活动更关注瘟疫以后的社会安抚。

三、关于医疗行为的研究

夏时华在《宋代稥药与平民生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宋代平民社会中的稥药消费述论》(《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宋代稥药与贵族生活》(《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三篇文章中指出稥药与人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其联系不仅表现在其被大量用于治疗疾病还表现其在饮食和一些节日习俗中的广泛应用。在保健养生方面,稥药也发挥着独到的作用:焚香可以消除浊秽之气,净化空气和居室环境;也可用香药辟除害虫以利卫生保健;还可用来调制药酒,以和气血、辟外邪,从而达到保健和防病的作用。姚海英《从洪迈<夷坚志>看宋代的医疗活动与民间行医群体》(《贵州文史丛刊》2011年第1期)一文立足《夷坚志》,从医学的发展、巫医治病的存在、民间行医队伍的庞杂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医学的一些情况。其中,后两者更多的展现了宋代民间治疗行为。在宋代,虽然医学较前代更为发展,但有些地区由于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加之民间医药业发展的不平衡,巫医仍有活动的温床。关于这一方面,李小红作比较细致的研究。她在《宋代“信巫不信医“问题探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一文中从宋代民间信巫的风俗、原因、影响三方面进行论述,使我们对宋代的医疗风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另一篇文章《以医治巫——宋代地方官治巫刍议》(《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第4期)中介绍了当时地方官以医治巫的策略。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宋代的官僚士大夫对医和巫的关系有了自觉地认识。从较为系统的治巫措施中,我们可以间接的了解到在民间,民众向巫医求助的普遍性。她的博士毕业论文《巫稥与宋代社会》(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4)从巫稥的发展演变、职事以及与宋代社会的互动影响三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巫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存在状况及之后的发展趋势。

猜你喜欢

宋代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