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夫还是硬汉?
2014-12-30陈欣妍
陈欣妍
摘 要: 本文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印第安人营地》,认为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及文学评论家对此部作品的解读仍存有疑点及局限性。剖析印第安男人的死是由妻子的背叛、生活的窘迫,以及对白人文化强势侵入印第安传统文明的无力抵抗与绝望等多重因素造成的,而自杀则是这个小人物捍卫尊严的硬汉般的自我表达。
关键词: 冰山理论 《印第安人营地》 自杀 硬汉
《印第安人营地》是海明威第一部成名作、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中重要的一篇,但是国内外对这部小说评之有限、阐释不足。《印第安人营地》讲述了主人公少年尼克跟随当医生的父亲到印第安营地夜间出诊,亲眼目睹父亲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为一个难产的印第安妇女做了剖宫产手术。婴儿顺利降生后,丈夫印第安男人却用一把剃刀割断了喉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小说技巧精湛、情节惊悚,从一个孩子的视角目击了生与死的血腥与残忍,隐含了少年尼克内心经历的洗礼和蜕变。
海明威没有在小说中铺陈描述少年尼克一夜之中遭受的强烈内心震荡与冲击,依然是他一贯的冰山创作手法。他曾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则写作。水底的部分占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七,凡是你知道的东西都可以省略,略去的是海底看不见的部分,这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①
对于故事中那个沉默中自杀的印第安男人的死因,海明威同样惜字如金。这让读者不禁心存疑惑:这个印第安男人经过两昼夜的煎熬,在孩子即将呱呱落地将为人父的时刻,究竟为何要割颈自刎呢?
一、多重解读与疑问
《印第安营地》中对印第安男人死因的解释只有蜻蜓点水的一句。小说收尾处儿子尼克问父亲,印第安男人为什么自杀,医生父亲说:“他(印第安男人)这人受不了一点什么的,我猜想。”②那么他不能承受的究竟是什么?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又隐匿了什么真相?国内外学者及文学评论家对此已有多重解读,但是种种解读中仍有疑点及局限性。仅作品中尼克父亲的一句解释就被国内评论家引用多次,并把它作为印第安男人不能承受自己妻子分娩时所遭受的痛苦折磨而自杀的证据。乔治·亨普希尔只是简单地指责是难产的原因,“造成他死亡的原因是偶然的”③。印第安男人的妻子因难产煎熬了两天,叫声凄惨,以致“男人们跑到了路上,直跑到再听不见她叫喊的地方,在黑暗中坐下来抽烟”④。而这个男人则因为在几天前腿受了伤,只能躺在女人的上铺,最终因无法忍受自己妻子分娩时的尖叫而自杀。国外学者托马斯·坦瑟雷也强调了这个脆弱无助的印第安男人在妻子生产时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他(印第安男人)在故事情节中扮演了一个小小的角色,这本身就说明印第安男人认为自己是多余的……这位印第安父亲不仅感到难以忍受,而且对自己给妻子造成这么大的痛苦感到内疚……[海明威关注的是]一个男人在其妻子难产时的无助和愧疚感。”⑤
女权主义评论家朱蒂斯·菲特利也认为印第安男人充满内疚,“这篇小说(对女权主义者来说)的主旨是一种内疚心理,小说中两位父亲(医生和印第安男人)表现了正反两面——男人对自己对待女性的态度感到内疚和对于与女性发生性关系造成的后果感到深深的内疚”⑥。
另一些评论者认为白人的种族歧视是印第安男人死亡的重要触因。故事中的父亲似乎是专业而敬业的医生,但实质上具有冷酷的一面,潜意识中对印第安人怀有种族偏见。琳达·瓦格纳提出印第安男人自杀是作为“一个丈夫直言不讳的忏悔”,同时谴责医生为“无情”和“不卫生”⑦。
的确,小说中的印第安人似乎始终处于弱势和被主宰的地位。故事开端呈现了一个经典的镜头:“又一条划船拉上了湖岸。两个印第安人站在湖边等待着。”⑧印第安人等待,白人霸道登陆,白人到达美洲新大陆后与土著印第安人相遇的历史事件在这里以种族记忆的形式重现。印第安营地是他们的家园,然而当新生命难产之际,由于自身的愚昧落后,对医学一无所知,他们对病痛无能为力,印第安产妇的生死完全维系在白人医生的手上,只能等待医生的到来。白人医生的言语和行为流露出他潜意识中对种族差异的态度。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白人医生以专业权威自居,当尼克问:“噢,爸爸,你不能给她吃点什么,好让她不这么直叫吗?”他的回答显得那么冷漠:“不行,我没有带麻药……不过让她去叫吧,没关系。我听不见,反正她叫不叫没关系。”⑨试想如果眼前医治的病患是一名白人妇女,那么他的言辞应该不会如此无情傲慢。对于如何实施手术,医生压根没有征询印第安丈夫的意见,明显缺乏对一位丈夫的尊重,那个束手无策的印第安男人只是沉默无言地在上铺翻了个身面向墙壁。这个小小的细节充分体现了在白人文化垄断和优越感面前印第安人的失语与无助。
身为男性的脆弱及身为印第安人的失语,是对印第安男人死因的两类主要解读。但是多数人都忽略了小说中的另一个白人角色乔治,他的出现也值得推敲。他表面上似乎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但为什么惜字如金的海明威肯在乔治身上浪费笔墨?安排这个角色是否还有什么深意?
如果以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为引导,那么这部着笔简单的小说其实还暗含了诸多疑问:
(1)为什么乔治深夜会驾船求医,难道只是热心帮忙?(2)为什么夜色中小尼克感觉到那只船(乔治叔叔乘的船)总比他们的划得快?(3)为什么到岸后乔治会给印第安男人们分雪茄?(4)为什么那个“臭婆娘”会偏偏咬了乔治的手臂(手术过程中按住她的还有其他三个男人)?(5)为什么印第安男人偏偏在三天前被斧子砍伤了脚?(意外工伤还是自残?)(6)既然印第安男人很脆弱,那么妻子喊叫的这两天里他为什么一直蜷在双层床的上铺,而没有让别人把他抬出去,和其他印第安男人们待在一起,远离撕心裂肺的尖叫?(7)为什么手术后当医生和尼克离开印第安营地时乔治却留下没有走?
如果对这些细微的情节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就会发现印第安男人的死因中应该还藏匿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乔治与印第安女人之间有着隐情,这才是印第安男人死亡的关键所在。
二、乔治和印第安妇女有隐情的证据分析
小说中有很多隐含证据都直指乔治和那个“臭婆娘”之间的隐情。
首先,乔治在印第安妇女难产的那天晚上分雪茄说明乔治很可能是孩子的父亲。如菲利普·杨所认为的那样,“印第安男人割喉自杀的原因是乔治在来到营地前分光了身上的雪茄”⑩。根据印第安人当地的习俗,只有自己的孩子出生才会分雪茄给众人,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乔治才是孩子的亲生父亲。而且在赶往印第安营地的途中,乔治的船总是在前面划得飞快,这个情节泄露出他心急如焚的心情。其次,印第安妇女分娩疼痛难忍时唯独狠狠咬了乔治的胳膊,这使他们的神秘关系似乎又加深了一层。表面上看,这一咬似乎是生理疼痛时动物本能反应,但它更有可能是印第安妇女对白人乔治的愤恨和抱怨。为乔治划船的印第安人们神秘的笑进一步证明了他似乎对乔治和印第安妇女的奸情有所了解,乔治才是孩子的生父,小说如是叙述:“过一会儿,他要动手术了。乔治大叔和三个印第安男人按住了产妇,不让她动。她咬了乔治大叔的手臂,乔治大叔说:‘该死的臭婆娘!那个给乔治大叔划船的年轻的印第安人听了就笑他。”?輥?輯?訛这一咬恐怕真的很痛,在手术结束后,乔治仍然余痛难忍,若有所思——“乔治大叔看看自己的手臂。那个年轻的印第安人想起什么,笑了起来”?輥?輰?訛。显然印第安营地的人们已经对乔治是孩子的生父这一事实有所了解。乔治在医生和尼克告别印第安营地时并没有一道离开,很可能留下来照顾印第安女人并帮她处置家中丈夫的后事。之前乔治分雪茄的举动意味着他默认了这一事实,这无异于对印第安女人的丈夫表现出一种半公开的蔑视和挑衅。至于印第安男人为什么刚好在三天前被斧子砍伤了脚,我们可以推测,很有可能是在妻子即将临产前他得知了事情的真相,愤怒和沮丧之下他举起了斧头,可又无法对孕妇妻子下手,最终挥斧自残以泻心中的积郁。受伤的他尽管同样难以忍受妻子的痛苦哀嚎,但由于被戴了绿帽子,他更觉无颜面对营地的族人,因此就那样忍辱负重地一直蜷缩在双层床的上铺。妻子难产,他作为她的男人无计可施,而白人医生又对印第安女人的嘶喊充耳不闻,未施麻醉就直接开膛破肚。这个残忍的剖宫产的过程中,包括白人医生在内的一群男人看到了自己妻子的隐私部位,这无疑是给印第安男人心头压上一根耻辱的稻草。此时的印第安男人身陷重重痛苦之中:生活的贫困窘迫已经让他不堪重负,而白人的到来又不由分说地改写了他的生活,如今再加上自己的妻子与白人私通,“野种”即将呱呱坠地,他濒临绝望与崩溃的边缘,死亡一触即发。
三、印第安男人是懦夫还是硬汉
对小说的深入分析表明,印第安男人结束自己的生命不仅是无法忍受妻子未施麻药剖腹分娩时声声尖叫的煎熬,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错综复杂的:妻子的背叛、白人的凌辱、生活的窘迫、自残的痛楚,以及对白人文化强势侵入印第安传统文明的无力抵抗与绝望,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了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有人认为他是懦弱的,从小说中他自杀方式的描述来看,他又是决绝的:“只见那印第安人脸朝墙躺着。他的脖子贴两个耳根割开了一道大口子。鲜血直冒,使躺在床铺上的尸体全汪在血泊里。”?輥?輱?訛可见他抱着必死之心,用一把剃刀干净利落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看来,死是捍卫尊严的最好方式。他的悲剧人生因死而具有了一种惨烈之美。
正如肖恩·奥福莱说:“他(海明威)的主题是人的本质及永恒不变的悲剧性。”?輥?輲?訛悲剧是海明威构造的世界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他笔下的“硬汉”也表现了人的本质及其永恒不变的悲剧性。“Dignity under pressure”(重压下的优雅)是勇士的人生准则。无论选择生还是死,尊严是至上的。人的肉体可以被消灭,但不能从精神上被打败,凭着这一点,人就是一条硬汉。海明威认为死亡不是“绝对的毁灭”,而是生命的另一种转化形式。死亡成了脱离社会的主人公们行为模式的最终意味和参照点?輥?輳?訛。死亡使人摆脱了生于人世的卑微与平庸,产生了一种抵抗威胁的能力,在精神上完成了一种超越。
印第安男人之死,不能简单地把他归类为“不能承受”的懦夫,这个小人物的死有一种抗拒命运、捍卫尊严的悲壮,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或许可称得上勇士。在小说的结尾,尽管在清晨返航的小船上,有晨光,湖水温暖,跳起的鲈鱼漾起美好的波纹,但此时的尼克不再是来时船上依偎在父亲身边的稚弱天真的小孩,他的内心经历了洗礼和蜕变,他也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坚定了对死亡的看法:“他满有把握地相信他永远不会死。”?輥?輴?訛这只是少年尼克稚嫩的想法,当真正的人生铺展开来,成年的他也有过逃避和退缩,这一点海明威在之后的带有自传性质的尼克系列作品中体现了出来,而最终尼克学会平静地面对死亡。正如海明威自述:“我父亲是自杀的。我年轻的时候还认为他是个懦夫,但后来我学会了正视死亡。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叫我惧怕的变形。”?輥?輵?訛世人最恐惧的死亡,“是自我的最后表达,是对‘人的绝好保护”?輥?輶?訛。
海明威擅长以冷峻、客观、不动声色的描述勾勒出现实世界的真实画面,就像英国著名小说家劳伦斯所说的:“这些素描似的作品简短、尖锐而生动,多数都很精彩。”?輥?輷?訛海明威曾说:“如果你写了一篇强烈又含蓄的短篇小说,人家读了就像读了一部长篇小说似的,那个短篇就能持久。”?輦?輮?訛《印第安人营地》应该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读者从字面只读到水面之上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八分之七余味可寻,留给人们无尽的思考和想象,这就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注释:
①崔道怡,朱伟,王青风,王勇军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上册.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79.
②④⑧⑨?輥?輯?訛?輥?輰?訛?輥?輱?訛?輥?輴?訛海明威.海明威文集·短篇小说全集.陈良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3,110,109,111,111,112,112,114.
③George Hemphill,Hemingway and James,Kenyon Review, 11, (Winter 2004):56.
⑤G.Thomas Tanselle,Hemingways Indian Camp,Explicator,20,(February 2002),Item53.
⑥Judith Fetterley, The Resisting Reade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2009):46.
⑦Linda Wagner,Juxtaposition in In Our Time,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2 (Summer 2000):245.
?輥?輮?訛Philip Young, Reply to Kenneth Bernard,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3 (Fall 1995), ii.
?輥?輲?訛董衡巽.海明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02
?輥?輳?訛周敏.海明威笔下的“死亡”及其文化意蕴.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2):29.
?輥?輵?訛曾繁亭.《孤独的雄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297.
?輥?輶?訛克利斯·J·索思.《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模糊形象》,李光启译,洪振国校,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85,9:117.
?輥?輷?訛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267.
?輦?輮?訛董衡巽编著.海明威谈创作.文化生活译丛,三联书店,1985(5)(第1版):111.
参考文献:
[1]George Hemphill,Hemingway and James[J].Kenyon Review,11(Winter 2004),2004.
[2]G.Thomas Tanselle,Hemingways Indian Camp[J].Explicator, 20 (February 2002),2002.
[3]Judith Fetterley,The Resisting Reader[M].Bloomington:Indiana Univ. Press,2009.
[4]Linda Wagner,Juxtaposition in In Our Time[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2(Summer 2000), 2000.
[5]Philip Young,Reply to Kenneth Bernard[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3 (Fall 1995),1995.
[6]崔道怡,朱伟,王青风,王勇军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上册[C].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7]董衡巽编著.海明威谈创作[M].文化生活译丛,三联书店,1985.
[8]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9]克利斯·J·索思.李光启译,洪振国校.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模糊形象.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85.
[10]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文集·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1]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12]曾繁亭.孤独的雄狮[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13]周敏.海明威笔下的“死亡”及其文化意蕴[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
⑤G.Thomas Tanselle,Hemingways Indian Camp,Explicator,20,(February 2002),Item53.
⑥Judith Fetterley, The Resisting Reade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2009):46.
⑦Linda Wagner,Juxtaposition in In Our Time,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2 (Summer 2000):245.
?輥?輮?訛Philip Young, Reply to Kenneth Bernard,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3 (Fall 1995), ii.
?輥?輲?訛董衡巽.海明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02
?輥?輳?訛周敏.海明威笔下的“死亡”及其文化意蕴.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2):29.
?輥?輵?訛曾繁亭.《孤独的雄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297.
?輥?輶?訛克利斯·J·索思.《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模糊形象》,李光启译,洪振国校,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85,9:117.
?輥?輷?訛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267.
?輦?輮?訛董衡巽编著.海明威谈创作.文化生活译丛,三联书店,1985(5)(第1版):111.
参考文献:
[1]George Hemphill,Hemingway and James[J].Kenyon Review,11(Winter 2004),2004.
[2]G.Thomas Tanselle,Hemingways Indian Camp[J].Explicator, 20 (February 2002),2002.
[3]Judith Fetterley,The Resisting Reader[M].Bloomington:Indiana Univ. Press,2009.
[4]Linda Wagner,Juxtaposition in In Our Time[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2(Summer 2000), 2000.
[5]Philip Young,Reply to Kenneth Bernard[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3 (Fall 1995),1995.
[6]崔道怡,朱伟,王青风,王勇军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上册[C].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7]董衡巽编著.海明威谈创作[M].文化生活译丛,三联书店,1985.
[8]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9]克利斯·J·索思.李光启译,洪振国校.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模糊形象.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85.
[10]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文集·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1]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12]曾繁亭.孤独的雄狮[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13]周敏.海明威笔下的“死亡”及其文化意蕴[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
⑤G.Thomas Tanselle,Hemingways Indian Camp,Explicator,20,(February 2002),Item53.
⑥Judith Fetterley, The Resisting Reade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2009):46.
⑦Linda Wagner,Juxtaposition in In Our Time,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2 (Summer 2000):245.
?輥?輮?訛Philip Young, Reply to Kenneth Bernard,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3 (Fall 1995), ii.
?輥?輲?訛董衡巽.海明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02
?輥?輳?訛周敏.海明威笔下的“死亡”及其文化意蕴.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2):29.
?輥?輵?訛曾繁亭.《孤独的雄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297.
?輥?輶?訛克利斯·J·索思.《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模糊形象》,李光启译,洪振国校,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85,9:117.
?輥?輷?訛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267.
?輦?輮?訛董衡巽编著.海明威谈创作.文化生活译丛,三联书店,1985(5)(第1版):111.
参考文献:
[1]George Hemphill,Hemingway and James[J].Kenyon Review,11(Winter 2004),2004.
[2]G.Thomas Tanselle,Hemingways Indian Camp[J].Explicator, 20 (February 2002),2002.
[3]Judith Fetterley,The Resisting Reader[M].Bloomington:Indiana Univ. Press,2009.
[4]Linda Wagner,Juxtaposition in In Our Time[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12(Summer 2000), 2000.
[5]Philip Young,Reply to Kenneth Bernard[J].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3 (Fall 1995),1995.
[6]崔道怡,朱伟,王青风,王勇军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上册[C].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7]董衡巽编著.海明威谈创作[M].文化生活译丛,三联书店,1985.
[8]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9]克利斯·J·索思.李光启译,洪振国校.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中的模糊形象.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1985.
[10]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海明威文集·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1]李宜燮,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12]曾繁亭.孤独的雄狮[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13]周敏.海明威笔下的“死亡”及其文化意蕴[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