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名利场》中的五位男性人物形象
2014-12-30张越
张越
摘 要: 《名利场》作为一部被大家广泛讨论的小说,基本以分析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翁为主。本文分析萨克雷笔下的男性人物,他们并不比其女性人物逊色,且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之作者本人是男性,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是男权的社会,故这样的分析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名利场》 男性人物 男性形象
1.引语
笔者多年来从事英国文学作品选读的教学工作,求学期间,鲜少从文学课堂上了解到有关《名利场》的内容。这篇小说在文学教育界似乎并不被人们所重视,或者说很少在高校本科阶段谈及这部作品。但实际上,有关萨克雷还有《名利场》中两位女主人翁的人物形象分析却一直是毕业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热点。如果认真解读《名利场》这部小说,就会发现其作为文学选读课堂教学的闪光处,而单单从小说中女性角度理解分析小说,显然不够全面,笔者决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小说中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男性人物形象分析的背景
搜索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发现,有很多关于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男主角达西的人物形象分析论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当是达西作为小说的男一号,也就是男性主角的地位。另一个原因就是达西代表了小说主题中的傲慢,而女主角伊丽莎白代表偏见,最后傲慢与偏见都得以化解,两位主角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外,在个别论文中谈及了一些非脍炙人口文学小说中的男性人物,但基本没有《名利场》中男性人物分析的相关论文。那么是因为《名利场》中的男性人物都是配角的原因吗?如果没有这些配角,那么小说故事情节根本无法展开,小说中是没有男主角的,故这些男性配角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他们的形象是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在这样的男权社会中,女性注定就是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必须通过男性实现,而两位女主人翁的经历正是穿插在这五位男性人物的故事中的,是作者对于男权社会的一种诠释。换句话说,没有这些男性人物的存在,两位女主人翁就会失去行动的方向,作者无法深刻刻画女性人物的艺术形象。下面笔者逐一分析小说中的五位男性人物的形象,审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是作者想要借他们的形象带给读者的。正如小说的副标题“一部没有英雄的小说”,很好地阐述了小说的真谛,即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普通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或者说,都不是善类。
3.五位男性人物形象简析
3.1约瑟夫·赛得利
约瑟夫·赛得利是第一女主角蓓基毕业后离开学校后所遇到的第一个男性人物,当然不是偶遇,是有计划的。因为蓓基要在同窗好友艾米利亚家待一周的时间,再去皮特男爵家当家庭教师,恰好艾米利亚的哥哥,也就是约瑟夫在家。其实,当家庭教师也只是PLAN B,第一选择就是能够得到约瑟夫的喜欢,从而有可能直接成为艾米利亚的嫂子。约瑟夫是一位当时社会中典型的高级商人,与普通英国本土商人不同,他是国际化的,他的生意需要他往返于英国和印度两地。也许是情节需要,约瑟夫给读者的感觉是压根就没有结婚和成立家庭的打算。当然,这在英国当时的社会中并不稀奇,就算一位女性,只要有财富,就可以不必结婚,小说中正好有这样的人物,罗登的姑姑。
很快,约瑟夫就被蓓基迷住了。小说中约瑟夫说自己是蓓基的囚犯,并且不愿意被其释放。萨克雷安排这样一个角色,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是蓓基想成为富人的第一个目标,二是为了故事的结尾,约瑟夫在蓓基穷困潦倒的时候又再次找到了她。整体上,读者完全没有感觉到约瑟夫是一个好色之徒或者平庸无奇,相反他是一个很稳重的人,虽然在受到乔治的威迫后放弃了与蓓基的来往,但是十几年的光阴也并未让他完全忘记蓓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由此看来,约瑟夫这个男性人物在小说中是非常重要的,既作为蓓基第一次尝试的失败点,又很合理地成为小说结局蓓基财富的由来。
3.2罗登·皮特
罗登是蓓基的丈夫,虽出生在富人家里,但是个毫无作为的人,情感方面也过于迂腐。蓓基在艾米利亚家一无所获之后,就前往了皮特男爵家当家庭教师。由于皮特男爵是个糟老头,因此蓓基一开始就将其排除在外,尽管小说中皮特男爵还向蓓基求婚,但蓓基虽然穷,也不会委屈自己嫁给一个老头,所以皮特家的小儿子罗登就成为蓓基势在必得的目标对象,加之罗登未来会继承他姑姑的遗产,这块肥肉一定不能再失去。萨克雷将蓓基塑造得非常完美,以至于所有她想接近的男人都不会拒绝她,罗登也是如此,而且蓓基还采取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对待罗登。可惜蓓基再聪明也敌不过当时英国社会的现状,一个出生卑微、穷困潦倒的人是不可能被富人家轻易接受的,小说中罗登的姑姑很明确地表示,她虽然喜欢一见钟情的爱情,但不会是在现实生活中。可怜的罗登由于与蓓基私自结婚而最终没有得到姑姑的遗产,加之自己唯一会的事情就是赌博,很快他们的家庭就入不敷出。萨克雷刻画罗登这一男性形象的目的非常明显:第一,他是女主人翁的丈夫,人物定位非常明确。第二,作者不会让蓓基的第二个目标就简单成功,从而达到富有的目的。这其中的波折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波折都是从罗登身上体现出来的。下面笔者简单进行分析。
罗登从出生就得到姑姑的喜爱,因为姑姑终身未婚嫁没有子嗣,所以其弟弟的儿子均为遗产的继承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罗登形成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性格,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不是绝对的,但作者如此刻画也合情合理。虽然当上兵,成了上尉,也并没有使他成熟。这点上,非常巧合的是,笔者认为约瑟夫和罗登有着相似之处,他们的价值观和对于事情的态度都比较愚蠢,比如约瑟夫很容易就被乔治的话所左右,而罗登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性格,原本属于自己的遗产却丝毫没有想要去争取的意思。蓓基与罗登的婚姻就是不幸的开始,先是罗登失去了遗产,而后看不惯妻子与勋爵们的献媚,最终导致他们的婚姻破裂,使蓓基之后的12年光阴都在艰难中度过。
罗登人物形象的产生,完全是对蓓基的一种反衬,这一形象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比较常见,但罗登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他对爱情的忠贞,他确实非常爱蓓基,而且无法容忍蓓基与其他男人调情,但是迫于生活的无奈,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最后撞见蓓基被伯爵公然非礼,他忍无可忍决定离开。罗登内心是十分矛盾的,也许他也非常恨自己的无能,无法担负起家庭的责任,但是令我们不解的是作者并未说明为什么他丝毫没有努力拼搏的意思,也许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有本事的人尚且温饱都成问题,更何况什么都不会的人。
3.3乔治·奥斯本
乔治和罗登一样,也是一名士兵上尉,不同的是他的父亲是一名富有的商人,而罗登只是姑姑很富有。于是,乔治的人生更是被自己的父亲一手操控,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婚姻是最主要的方面。一个商人家庭,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就会选择另外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联姻,将财富合并到一起,如果喜欢贵族头衔,随时就可以用钱买一个。这样的情节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多体现,比如乔治的父亲安排乔治相亲的情节,对方都不是英国人,但是有钱一切都无所谓。然而,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萨克雷将乔治刻画成了一个叛逆的青年,叛逆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一些富人家庭出生人的某些共同特质,那就是风流。乔治的叛逆导致最后老奥斯本亲手将自己的儿子从家族除名。乔治风流的性格造就了艾米利亚的悲剧,从艾米利亚认识乔治开始到他们结婚可能没有过过一天幸福的日子。
在读者眼中乔治这样的人物形象虽然不被认可,但人人都会喜欢,用现代的思想来说,他就是小说中的美男子,人人都爱的帅小伙,如果不坏一点,那么也许没人会爱。可这样的形象作者并没有一直保留下来,相反他在滑铁卢战争中的死让所有读者都唏嘘不已。这正是小说的一个小高潮所在。在战争面前,罗登和乔治及他们的好友都宾都是征战沙场的好男儿,命运决定了他们的人生,有的战死,有的从此飞黄腾达。
3.4都宾上校
整部小说中如果有正面人物的话,那么唯有都宾上校了,经过了滑铁卢战争,他从上尉变成了上校,可爱情还是没降临到他身上,因为他一直暗恋着艾米利亚,可艾米利亚一直将乔治作为永远的丈夫,直到小说的结尾蓓基揭露了一个多年的秘密,才让艾米利亚认识到乔治是一个只爱他自己的风流浪子,才使已经中年的都宾得到了艾米利亚的爱。萨克雷在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命运都是非常公平的,都宾虽然长久以来活在单恋的郁闷与对乔治的愤恼中,还只身前往印度,但战争结束,他成了上校,拥有了财富,并且最终得到了爱情。如都宾这样的男性人物形象,属于当时英国社会中很有生存能力的人,这样的人首先能够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规划好,对于爱情非常专一,除了爱情以外,还非常看重友谊。小说中都宾帮助艾米利亚和乔治举办了婚礼,当艾米利亚家破产的时候,还将她最爱的钢琴从拍卖会上买回来并送给了艾米利亚,虽然当时艾米利亚以为是乔治送的。
当然再善良的人也是有底线的,小说的结尾部分,当艾米利亚还一直走不出对乔治的眷恋,还反过来质问都宾他算什么,说他既不是她父亲又不是她丈夫,这时都宾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多年付出的一切却在心爱的人眼中一文不值,断然决定离去。最后艾米利亚知道了真相,才将他挽回。作者笔下的都宾是个很有责任感和耐心的人,这一点刻画得非常深刻。
3.5斯丹恩侯爵
最后谈到的这个人物在读者眼中是绝对的反派,但笔者认为作者之所以描写出这样的人物是非常符合当时社会事实的,而且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人物也比比皆是,并且算不上反派,只要没有害人之心,每个人就各有活法。小说中,作为侯爵的斯丹恩勋爵自然有无尚的权利和财富,同时因为他是个油画收藏家,作者以此作为他和蓓基的关系链。当他很多年后得知蓓基就是他热衷的那位画家的亲身女儿时更是对蓓基不忍放手。当然他并不是真的喜欢蓓基,而是利用经济上的帮助满足自己的私欲。其实这很正常,当一个人有权有钱后肯定会想方设法享乐,而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人各取所需,在当时英国贵族或是上流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贵族富人无论已婚未婚无论男女,人人都心知肚明的一个事实是大家都在家庭外有情人,而家庭是始终保持不变的。也许作者借由斯丹恩侯爵这一男性形象,很好地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男权主义的特征,而他们的妻子、儿媳、情人、想要捧红的人都只是他们眼中的附属品。这些对现实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是很好的映衬与诠释。
4.男性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名利场》中的这些男性人物对小说的情节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能够将这些人物形象简单地分析并著成文是比较有价值的。这些男性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和处事方式,都和两位女主人翁相互映衬,如果没有这些绿叶,两朵红花就不会那么红。
5.结语
英国文学小说作品浩如烟海,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了解的地方,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是能够吸引我们分析和探究。纵观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发现很多相似之处,无论是如萨克雷或简·奥斯汀这样的大家之作,还有一些不为众人所知的真实故事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笔者认为,每个时期的社会都有其固有特征,无碍对与错,而人性更是如此,没有谁生来就是高尚或是卑微,都是在人们眼中成了被人尊重或被人唾弃的人。
本文简析了《名利场》小说中的一些男性人物形象,随着笔者对小说进一步的理解,今后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其人物特征,包括女性形象中被读者所忽略的一些亮点。
参考文献:
[1]吴永红.浅析《名利场》中人性的美与丑[J].视界外国文学研究,2014.
[2]孙纯伟.《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人物性格特点[J].青春岁月,2013(11).
[3]梁亚敏.《傲慢与偏见》中男主人公达西的性格分析[J].中外名作赏析.
[4]张秀娟.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J].长城,2009(6).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英美文学作品选读优质课程质量工程项目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