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站记者的视角体验“三贴近”
2014-12-29刘畅
刘畅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和要求,既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又符合大众传媒的传播规律,2013年至今一年多,笔者受命派驻恩施记者站,穿行莽莽大山,探访武陵大地,力求遵循这一要求和规律进行新闻实践,深深领会了其内在的科学魅力和对实际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
与新闻人物同频共振
2013年2月19日,建始县官店镇发生一起重大车祸,一辆中巴车在建始发生车祸,侧翻至100多米深的悬崖下,车祸致9死10伤。
接到线索,已是当天晚上9点多钟,记者正在奋笔疾书完成当天在宣恩县采访的一条重大工作通讯。是放弃手中的题材还是赶往120多公里外的建始县?稍作犹豫,记者粗粗收拾行囊,马上出发,山路崎岖难行,摸黑连夜赶到建始县已是深夜12时。
此时,网上只有一条简短的相关信息,来自当地的官方新闻网站,寥寥数字,很多细节语焉不详,虽然众多媒体关注,但都嫌山路难行,路途遥远,没有其他媒体记者赶往现场,而当地官方认为重大车祸并非光彩的事情,不仅不支持记者的深度采访,甚至一度阻扰,不予配合。
“9条人命!”越是面临困境,越激发出了内心的能量,经过多方设法,记者终于赶到了海拔2000多米的官店镇。深一脚浅一脚,记者赶到了官店集镇。温度太低,手脚已经麻木,几乎无法握笔,顾不了这多,记者迅速与参与救援的干部群众围着火堆进行了交谈。攀谈后,记者又深入300多米深的悬崖,手脚被荆棘划伤,在没膝深的稀泥中只身一人赶到了车祸现场,出事的中巴车被外力挤压得稀烂,死者衣物仍遗留在车内,“我当时就是拆了窝棚搭成担架,救了好些人!”出事点的农民胡家乐告诉记者。
本是采访车祸,车祸背后的故事却更加感人,记者在迅速发出车祸动态稿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官店干部群众自发救人的感人事迹上来,他们奋不顾身地搭救路边素不相识的伤者,甚至付出鲜血和金钱的代价,甚至违备春节期间不得运送亡者的土家传统习俗,义务用私家车运送尸体。
不到新闻现场,只听信当地政府部门的不易报道的一面之辞,这些质朴的“雷锋”只能默默地在大山深处黯淡星光,达不到党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的效果,也错失了情浓于水的现场新闻。
之后,记者连续发表《湖北建始车祸上演生死大营救 爱心接力筑生命通道》、《恩施建始车祸普通村民结梯救人 救援英雄不留名》、《结梯救人的英雄找到了》等系列追踪报道,由于只有记者一人奔赴车祸现场,网上大量转载的新闻全部来自湖北日报,彰显了本报作为大众媒体的新闻价值体现。搜索网络发现,本报有关2·19救援的报道被全国100多家网络媒体转载。许多网友跟帖,表达了对自发救援村民们的感佩之情。湖北民院学生为此专门交流体会。事后,刚履新的恩施州委书记王海涛亲自给记者打电话,同时向湖北日报发来感谢信,
驻站记者,身在基层,本来就是“三贴近”的最重要实践者,但记者的体会:贯彻三贴近的原则不是走马观花,是不畏艰险的身心跋涉,是与新闻人物的同频共振,“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
把疑问随时放在心中
走基层,随时要把问号存在胸中,不仅是身体到现场,还要手到,眼到,心到, 走心了还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利川市,鄂渝边界的一座小城,以旅游开发吸引外地游客,发展产业经济,但游客虽然来了不少,大部分还是挂眼科,逛完腾龙洞,游完大水井等景点后,几乎很少留下过夜的,旅游资源未能转化成显著经济效益。
2013年6月,记者走进利川采访,市委、市政府的当时的旅游发展战略仍然以景点打造为主,提出的宣传口号是“欢迎来到龙船调的故乡”的口号,仍是就旅游谈旅游,产业视角未有新意。采访中途,记者去看望一位退休的同事,了解到仅本单位的退休职工,就有就20多人在利川当地购房置业,不到大城市周边,却相约在这小小的利川买房,是何道理?问号深入下去,经济现象愈来愈引人入胜,不仅是本单位,这几年来利川购房的武汉客越来越多,毗邻的重庆万州更是聚集在利川一个叫苏马荡的小山村,投入了近70亿元打造地产,万州人卖,万州人买,生意出奇火爆,山谷中,无中生有“长”出了一座城镇。
景点开发未让游客过夜,是什么支撑着这些外地人置业购房?带着疑虑,更怀着满腔的兴趣,记者先后走访了10多名置房的消费者,终于厘清真相。利川海拔较高,夏季温度宜人,加上此外位于武陵山与大巴山交界的大风口,夏夜凉风习习,极为凉爽宜人,利川的旅游发展,不仅应卖景点,卖文化,更应结合当地独特性,卖气候,卖凉风, 据此,记者在翻山越岭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思路逐渐清晰,回到旅馆,一气呵成《高山凉气吹来滚滚财源——利川的纳凉经济学》一文,发表在2013年《湖北日报·荆楚各地》版头条。文章对热浪下的世外清凉进行了置身其中的细腻现场描写,极具感染力。
请看记者以三贴近的笔法描写的内容——“骄阳炙烤下,热浪滚滚,7月中旬,重庆连续发出红色高温警报。人们大汗淋漓,大口喘气,如罩蒸笼。‘万州42度,利川24度!醒目的公交车广告吸引了市民的注意,对在酷暑中苦苦煎熬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诱惑。”“15日,利川市谋道镇,狭窄的马路已经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和车辆所拥塞,成群结队的全是来此地度假的重庆人。他们操着浓重的重庆口音,在谋道享受逃出火炉的清爽。”“城郊的农家旅馆最近生意兴隆,外地客人入住率达到八成,每个月2000元/人,包吃住。”“来自武汉的罗婆婆这几天在利川城区订购了床具和沙发,她和老伴于去年在市中心购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精装小户型,去年买时每平方米大约4000元,现在已经开始升值了。”
从这些现象的描写,记者跳出所见所闻,更着笔于其中形成的深刻的经济规律,最后总结出利川人已从凉风中嗅出黄金味道,应该因势利导,借助渝利和宜万两条动车即将开通的机遇,打造凉城经济,从而带动房地产等20多个相关产业,从小旅游到大休闲转型。endprint
文章见诸报端后,吸引大批读者“围观”,不仅有不少熟人打电话希望去利川团购买房,更有众多市民受文章启迪,自发前往度假休闲,同时对利川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市委书记和市长先后给记者发短信,表示感谢,认为给当地经济提供了极好的参考建议,而且描写生动,给当地纳凉经济作了活广告。
将笔头对准普通群众
随着以湖北日报等为代表的媒体“走转改”、“三贴近”活动的强化,记者的文风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采访更加脚踏实地,写作文风有了极大变化,找到了属于自已的独特视角,文章中的主角也不再是官员、政府等,口气也不再是官腔八股,清新之风悄然吹动了媒体的各个角落,遣词造句接地气,“有泥土芳香”、“带露珠”、“冒热气”,把群众当做最好的老师,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力量,拜群众为师,用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阐释观点,把基层当做最好的课堂,一大批采撷于生活的语言也活灵活现地运用在记者的笔下。
请看湖北日报全国名专栏——“记者走基层”中涌出的生活化的语言与描写。
几碗老黄酒下肚,邢福道的脸开始泛红,话也多了起来。
“我压根没有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样漂亮的新房子,过上这样富足的日子。”20日中午,邢福道与两个女婿围坐桌旁,把酒话新春。
——《翁婿把酒话新春》(作者:襄阳站站长邓洪涛)
“昨天1块8毛一斤,今天卖到2块5!”73岁的谭菊花婆婆正在大棚里收割泥蒿,她笑眯了眼,“今年过年的钱够花啦!”
——《立春日,春潮泥蒿走四方》(作者:黄石记者站站长陶宗辉)
冷雨夹杂着雪籽,打得车窗玻璃噼啪作响,气温已降至-2℃。20日,沿着泥泞坎坷的山林小路,逶迤前行,记者来到钟祥市大口林场腹地,这里就是汇源集团豪掷142亿元的中国农谷·汇源生态产业园的核心区。
郁郁山林环绕下的一块谷地,沉寂被打破:投资7亿元的国际会议中心,机器轰鸣着在打桩基。3支工程队日夜赶工,附楼地下设施水泥浇筑已完成。
——《142亿元唤醒沉睡谷地》(作者:荆门记者站站长杨富春)
“啪”地一声脆响,多年研究生漆的土专家洪克俭将桌上的坝漆杯猛摔在地上,打几个圈停在地上,漆面完好无损。
“几千年后出土的漆器仍然光彩照人,坝漆耐高温、抗腐蚀强,可作为新涂料广泛用在航天、造船、汽车等现代工业领域,还可用于输油输气管道的内部涂层,这些独特优势可是化学涂料无法替代的!”洪克俭激动起来。
——《国漆之乡探漆道》(作者 :本人)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一定建立在真实的感受上。一名合格的记者,用脚去‘踏、用心去感受,新闻才会更具生命力,最能打动广大受众的,往往是百姓话题、基层声音。不少编辑记者表示,经过“新春走基层”、“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活动的多次锻炼,新闻媒体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比如,来自基层的报道多了,记者采访更加脚踏实地了,写作文风有变化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特视角。这些变化就在于,记者把镜头、笔头对准了普通群众,用心去感受百姓的生活、感知群众的冷暖。
基层为改变文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棵树只有把根扎深,才能枝繁叶茂、焕发活力,基层就是我们地气、灵气、底气的源头。(湖北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