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2014-12-29赵舰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简政放权和商事登记改革是东莞在数年内实现企稳回升的最大动力。同时,尽管经济初步好转,东莞经济的“希腊化”困局依然存在。
“今天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2008年汪洋调研东莞时的这句警示言犹在耳。东莞的转型升级,对于广东乃至全国破解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难题具有样本价值和示范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加工贸易模式。东莞作为加工贸易大市,其转型升级一直牵动世界的目光。转型升级是过去五年广东发展的关键词,东莞则是广东转型升级的探路先锋。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简政放权和商事登记改革是东莞实现企稳回升的最大动力。同时,尽管经济初步好转,东莞经济的“希腊化”困局依然存在。
简政放权
经济从来是与政治相联系的,东莞经济转型同样需要制度设计的更张。单纯依靠经济手段实现转型远远不够,东莞官员们已有广泛共识。
东莞由32个镇街以及辖下数百个村庄组成,东莞没有中心区,东莞的活力在于每个镇街数以千计的企业。
东莞当地一位人士对笔者回忆称,2009年,厚街镇一位声称坚持每天要跑2个企业的官员有一次到基层,他指着对面的企业问旁边的消防员:这是什么企业?没想到对方却问道,那个又是什么企业?东莞的工厂如此之多、生成之快,以至于没有人知道其类型。
也是通过上述视察,这位官员感叹道,即使自己每天坚持跑2家企业,一年365天连续跑下来,最多也只能跑730家,而厚街镇目前就有大约6500家企业。最后他说,政府应该放权,而不是管得更多,因为管也管不过来。
佛山因为政府的主动放权,将财权下沉到镇、街道和村,让市场掌舵,近年来经济增速和质量明显提升。与佛山相对照,东莞已经意识到放权的重要性。2012年,在东莞举行的“社会建设大家谈”第二期论坛上,东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指出,“不放权只会累了自己,事情做不好,市场和社会组织也没有生存空间。”
早在2010年,时任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就表示,转型升级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万能政府”要向“有限政府”转变。从2010年开始,东莞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简政强镇”激发了东莞32个镇街的活力。镇街是最了解经济微观运行的一级政府,随着审批权限的下放和赋予试点镇县级管理权,镇街成为促动东莞转型的一大动力。
东莞开启简政强镇的头半年,累计向石龙、塘厦两试点镇下放各种权限约600项,随着审批权的下放,镇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有的甚至缩短了50个工作日。简政强镇第一年的第一季度,试点镇石龙镇的固定资产投资立项就达6宗,是前一年办结立项的一倍。同时,试点镇还被赋予“县一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简政强镇过程中,一些市垂直管理的部门,都下放给镇政府管理。调整后,这些单位只在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同时,为接好权,用好权,简政强镇工作启动后,试点镇迅速启动了自身的机构改革。试点镇的内设机构、事业单位以及市直部门派出机构等,在机构改革后,数量被削减了超过两成以上。
商事登记改革
东莞商事登记改革的红利在2013充分释放,这一年,东莞新增企业3.2万户,增长幅度超过三成。
这场历时一年半的改革,不仅激发了东莞市场投资热情,更受到全国性的关注。3个月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东莞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代表参与了研讨工作,在国家改革方案中,也充分借鉴了东莞经验。
作为地级市,东莞在没有立法权的情况下,通过体制内创新,逐渐摸索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改革路径,确立了便捷登记、审批提速和协同监管“三位一体”的商改体系。这种“微创式”的改革具备可复制的指导意义。
作为全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先行点,东莞2014年将以推行电子营业执照为突破口,继续推进商事登记制度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为全国探路。
在多项改革新政中,最大的亮点是,实施商事主体登记和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在我国现行的企业登记制度中,营业执照被赋予了企业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的双重证明功能,登记申请与审批项目相互渗透,这使得企业注册程序十分繁琐。实行商事登记制度之后,营业执照只具备企业主体资格证明的功能,关于经营资格的诸多审批则延至注册之后。借助于此,企业注册只须经过简单的审批程序即可获得营业执照。除此之外,东莞商事改革的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东莞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从188项压减到109项,并且将其中81项经营项目审批从前置改为后置;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公司首期可以“零出资”,不用验资就能够先把执照办下来;放宽企业住所证明的限制,企业无须提交产权证,只要凭村委会出具的场地证明就可以办理营业执照;在外资企业试点网上年检,企业年检整个过程全部网上完成,免交任何纸质材料。
2013年4月11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一行赴粤调研,首站即选东莞,他指出东莞不是特区,没有地方立法权,却在商改的路上率先迈出步伐,能为国内其他地级市创造更多经验,具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
商事登记改革也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数据显示,2013年,东莞新增市场主体10.6万户,增长21.4%,市场主体总量在广东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其中,新登记企业3.2万户,增长34%,企业增速近年来首次明显超过个体工商户,市场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在新增的企业中,私营企业的增长势头最为迅猛,同比增长约三成,民间投资创业的热情大大激发。
“希腊化”困局依旧
对于东莞的上述转型举措及其思路,一些熟悉东莞经济的人士有不同看法。台商刘国文一直认为东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充其量就是一些工业区或小乡镇的聚合体。“因为城市需要集约,什么都精细化,还要讲究规划,整体的协调,这样才能体现和创造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而东莞最缺的就是精致的东西,没有细节,没有整体,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再多的五星级饭店,也没有气质,仍然是一个没有品位的暴发户模样。”刘国文说。
曾有国家领导人对东莞“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评价,在现在看来仍比较贴切的。在笔者看来,东莞的性格“其实就是一个打工仔的性格,一个世界工厂的性格”,在此定位之下,东莞所有的环境及氛围都是为它量身打造的。
2012年3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谈及东莞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问题时说:“靠借债分红,不愿意忍受转型的阵痛,不下决心转型,再这样发展下去,有些村可能会变成东莞的‘希腊’。”一石激起千层浪。东莞村组面临“希腊化”风险,让这座城市惊出一身冷汗。其实,东莞当前更应该注意整体经济结构“希腊化”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农村的“希腊化”。
东莞政府现在极力推动的经济转型方式,可以称之为“运动式经济转型”。对于东莞官员“东莞在重点项目、重大平台、重大科技专项等‘三重’项目上没有优势,排名与东莞的经济地位不相称”的观点,一些熟悉东莞情况的人士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转型、升级应该是企业的事情,政府不应该将其作为任务去推动。
同时,东莞转型不应该是对外向型经济路径的抛弃和否定,正如发展高科技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和否定传统产业一样,东莞由于缺乏大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加之受到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人才资源的刚性约束,在争夺大企业及高科技企业方面与毗邻的深圳、广州并不处于同一级别。勉为其难贸然加入竞争的结果,最终无非又是陷入同质竞争重复建设的怪圈,最终导致资源浪费。
台商刘国文认为,东莞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积极研究面对欧美经济衰退的应对措施,根据自身状况及发展优势,逐渐引导企业重塑经济发展路径。不顾企业实际,而由政府亲自操刀,按照政府意愿投入大量资金,结果就会离“希腊化”不远了。
事实上,东莞发展几十年之所以仍然是一个大工厂,而不是一个大城市,根本原因就在于公共财政没有发挥作用,如果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到请清洁工的费用都要由村民小组来承担,一直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再发展一百年,东莞仍然只会是一个“大乡镇”。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大旺开发区招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