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城·大梦

2014-12-29林生菊

决策 2014年2期

铜陵,这座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小城,全市人口仅74万,采冶铜的历史却已经延绵3000余年。始于商周,盛于汉唐,1900多年前,东汉在此正式设立“铜官”。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

可以说,发展“铜经济”一直以来都是铜陵人的骄傲,直到2006年,铜陵市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都是排名第一的,“铜经济”当之无愧成为铜陵市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他城市也开始发力,逐步吸引着相关政策与市场资源,无形中给铜陵施加了压力。与此同时,2009年3月,铜陵入列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铜资源自给率已经不到5%,铜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今后,铜陵该何去何从?

铜陵给出了答案。在铜陵市“十二五规划”中,有这么一段话:过去,铜陵因铜建市;现在,铜陵因铜产业而发展;将来,铜陵将成长为集铜的冶炼、深加工、贸易和研发于一体的世界铜都。

城虽小,梦很大。近年来,随着产业链招商及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顺利实施,铜陵正逐步实现着从“中国古铜都”到“世界铜都”的蜕变。

小城市欲有大作为

在经济发展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时代,竞争不仅仅是各个行业之间的较量,更是国内外城市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地区或城市只有熟悉竞争对手或伙伴的发展状况,认清自身的处境及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对铜陵来说,尤其如此。

铜陵市是新中国最早投资建设的铜工业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在铜采、选、冶、加工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铜产业是铜陵市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然而,从2007年开始,铜陵市相关部门察觉到在国内铜产业格局中,铜陵铜产业相关的一些经济指标正逐渐被江西鹰潭所赶上并超越,“十一五”期间,鹰9Cv1VPFL6lBmF30mSL/lzgMNchIPfBRhbFCcfGv8bNU=潭市铜产业收入增长2.44倍,铜陵市仅增长1.23倍。这让铜陵市决策层产生了忧患意识,毕竟铜陵工业在全国能够叫得响的,“一个是铜,一个是循环经济”,如果不能继续扩大自身影响力,市场和腹地逐渐缩小,发展空间受阻,铜陵的竞争优势将逐渐被弱化。

因此,2008年,经过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铜陵市正视差距,确立了“铜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并正式成立了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亲任主要负责人,统筹协调全市铜产业的发展。

然而这还不能充分表达铜陵求发展的欲望。次年8月,铜陵在《铜陵市铜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0)》中明确提出打造“世界铜都”的概念,到2015年,实现铜产业“双千亿”目标,即铜陵有色公司年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铜陵地方铜产业年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同年10月,中国铜产业网开通,“倾力打造世界铜都”的标语出现在网络首页。2010年,《铜陵市铜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0)》通过专家评审论证。

2010年1月12日,铜陵又得到一个政策利好消息。这一天,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铜陵刚好位于转移带的主轴线中央。整个铜陵,都为之感到振奋。“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沿江几个城市最大的金子招牌。国务院批准以来,我们各市都按照省里面统一规划,做了承接产业转移的规划,就铜陵来讲,我们把金属、铜的加工和产品的研发平台、技术更新,作为我们的重中之重。”

紧接着,在“十二五”规划中,铜陵在总体目标中提到:第一是构筑世界铜都;第二是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的地位。

“世界铜都是我们面对全球经济发展这个形势给自己的定位;皖中南中心城市,是根据全省经济的发展现状,找准铜陵的定位,能够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优势。”铜陵市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梦想与现实的较量

世界铜都是个什么概念?铜陵市铜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周金生在一次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对“世界铜都”进行了阐述:“世界铜都应该是:绝对的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国第一,是国家级铜加工基地;最强的铜加工研发能力,有国家级研发中心;产品齐全,主要铜产业产品位列全国前列;铜加工企业多,全国乃至全世界重要铜加工企业大多在我市设立分部或有投资;年贸易额位居全国前列;可以生产主要铜产业生产装备;能有效降低铜产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平台齐全;具有鲜明的铜文化底蕴,等等。”

对比此标准,铜陵还差什么?对铜陵来说,要实现“世界铜都”的梦想,经济总量的数据关是无法回避的。铜陵作为我国重要铜工业基地,直到2006年,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的霸主地位都无人撼动。从2007年开始,逐渐被鹰潭拉开距离,连续5年位列全国第二。2013年,铜陵市铜产业虽然受到国内经济放缓趋势的影响,但是发展仍然稳步前行。全市铜产业规模以上铜及铜加工企业达53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20亿元,同比增长13.2%。这个数据虽然可观,然而距离鹰潭市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2500亿元的规模还有较大差距,铜陵在全国仍然位列第二。

不过,铜陵市铜产业的发展思路正变得愈发清晰。2013年5月,铜陵市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强调:要切实看清比较优势,着力强化铜产业首位度,深化铜基新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一揽子政策,建设圈区管理园区、进口废七类集装箱转关、铜加工研发、铜及铜基新材料检测等发展平台,积极争取在铜陵设立综合保税区、铜期货交割仓库。努力将铜陵打造成为国内最大的铜精炼和精深加工基地、全国规模较大的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

根据决策层的指示精神,铜陵市铜产业办通过实际调研和组织专家咨询,对铜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做了细化:一是继续壮大延伸铜杆线、铜板带、铜棒、铜管、铜箔、铜粉、铜艺术品等7条精深加工产业链,努力提升总量;二是重点突破PCB(印制电路板)、接插件为代表的涉铜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加快调整结构。三是大力发展绝缘漆、绝缘塑料、玻璃纤维布、环氧树脂以及分切、钻孔、封装等项目,完善配套能力。

另一个让决策层不能回避的问题是铜产业的增长方式。过去很长时间,粗铜产值占据全市经济总量的80%左右。这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既不合理,产业含金量也不高。“围绕打造‘世界铜都’,就是既重视铜资源,又不完全依赖于铜资源。”铜陵这样对外界阐述自己的梦想,同时表明铜陵亟需进行铜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如何推动转型升级,在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梦想?铜陵市发改委主任刘亚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铜陵市确立转型发展思路是:通过对现有铜为核心的主导产业进行延伸升级,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同时,兼顾新兴产业的植入,培育壮大非资源依赖性的新兴产业,努力构筑传统产业高新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产业结构优化格局,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内生性发展与外源承接相结合的复合化的格局;此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理念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几年来,在铜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铜陵先后出台了一揽子推动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改造提升并做强传统铜工业、全力推进“首位产业”铜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招商引资、加快建设转型发展平台等手段,全力争取国家和省里对铜陵市转型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了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领域、传统产业改造领域、现代服务业聚集。

铜陵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了保障资源的供给,“铜陵实施了资源控制战略,强化资源保障。大力支持铜陵有色公司整合省内铜矿资源,积极参与国内外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再生铜产业,积极推进铜拆解加工园区建设,增强资源保障能力。”铜陵市经信委主任汪宜武说。

2013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回落的形势下,铜陵市工业增加值提升幅度逆势跃居全省首位。同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新兴产业发展保持了持续加快势头。

铜都与世界的距离

铜陵要实现自己的雄心,必须拉近与世界的距离,这个距离既包括地理上的,也包括产业上的。

从地理上看,铜陵位于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的交接地带,拥有较为完善的公路、铁路、水路三大交通运输体系。并且临江近海,铜陵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拥有8个港区,这一点是其他很多城市所不具备的。

不仅如此,为加速铜陵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步伐,在铜陵市“十二五”规划中,市委、市政府将现代物流业纳入铜陵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着力将铜陵打造成全国新兴物流节点城市、皖中南区域物流中心,使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

据铜陵市委副书记倪玉平介绍,铜陵市不仅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打造,而且作为未来支柱性产业来培育,促进物流业倍增式、裂变式发展。强大的物流能力,将为铜陵走向世界的梦想插上一双有力的翅膀。

与此同时,铜陵的产业级别与国际最高水平也在逐渐缩短距离。目前,铜陵的铜冶炼技术工艺已达了国际先进水平,主要铜加工产品的生产装备和工艺水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铜及铜加工)示范基地、国家专利产业化(铜深加工)试点基地和世界上最大的电容器薄膜生产基地,电容器薄膜生产企业已经具备与国际大公司抗衡的实力;拥有“铜陵有色”、“全威”和“精达股份”三家“超百亿”大企业和“铜冠”、“金豚”、“精达”等国际知名品牌;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铜陵有色企业技术中心和中国首个国家级铜专业质检中心——国家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循环经济、铜产业产学研合作联盟,拥有6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26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开通了全国性行业门户网站——《中国铜产业网》;建立了中国首家经营铜系列商品的大型专业市场——安徽铜商品市场;中国环保部已批准铜陵建设国家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

除此以外,铜陵的铜加工产品年总加工能力约为110万吨,电解铜年产能达130万吨。作为国内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同时拥有完备的铜产业链,“国内涉铜企业到铜陵来,既可以解决原料问题,又节省了物流成本。”铜陵市常务副市长江娅告诉记者。

毫无疑问,完备的铜产业链是铜陵招商引资的最大王牌。近几年,铜陵市紧紧围绕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的产业规划,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实施了市领导联系国内铜加工龙头企业制度和市领导联系在建重大铜产业项目制度,顺着产业链、企业链着力引进国内铜加工龙头企业。同时把招商引资与鼓励企业再投资有机结合,积极鼓励现有企业再投资,强力推进铜产业项目投资工作。一系列举措的实施,铜陵引进了投资10亿元年产10万吨的海亮精密铜管项目,投资6亿元的浙江盾安铜阀门项目以及投资5亿元的浙江宁波德瑞恒大型无氟冰机生产制造等众多项目。长三角、珠三角的很多涉铜企业,比如PCB产业集群正是看中了铜陵完整的产业链,纷纷落户铜陵。

种种迹象表明,铜陵正着眼于孕育“世界级”的大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的企业,将会助力铜陵实现“世界铜都”的梦想。

产业与文化的融合

在铜陵打造世界铜都的过程中,文化竞争力的牵引作用不容忽视,而且这是其他以铜闻名的城市所不具备的。2012年,鹰潭市曾经派出考察团队到铜陵考察,在他们制作的调研报告中,重点提到了铜陵“以文化建设为抓手,彰显铜都特色”给鹰潭带来的启示。

一个采冶铜的历史长达3500多年的城市,在彰显“铜都”特色方面,会有相当丰富的内容可挖掘。

铜陵市对春秋至西周时期的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罗家村唐代大炼渣遗存、众多的出土文物等实施了保护。在大街小巷、广场公园塑立了100多座风格各异的青铜雕塑,全市大街小巷主要建筑正逐步融入铜色,铜都氛围浓厚。国内唯一的铜文化学术性刊物《青铜文化研究》编辑部设在铜陵,目前已结集出版三辑,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国古代青铜文明暨青铜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铜陵成功举办,来自11个省市的37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对青铜文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自1992年起,铜陵连续举办了十二届青铜文化博览会。“青铜三部曲”的音乐舞蹈史诗《青铜魂》1999年创作演出成功,现代都市黄梅戏《青铜之恋》2004年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5周年现代戏展演,第三部《青铜神圣》目前也已完成了剧本初稿的创作。

悠久厚重的铜文化是铜陵的宝贵文化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铜陵一直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摆脱过度依赖物质资源和第二产业的旧格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铜商品市场,打造铜工艺品销售集散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培育铜文化产业集群;全力构筑具有浓郁铜陵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例如,铜陵高度重视铜艺产业发展,研究制订扶持政策,推进铜艺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委托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制定并出台了《铜陵市铜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致力打造“世界铜艺之都”口号;同时大力推进铜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青铜帝国铜文化产业园、中国(铜陵)国际铜文化创意产业园相继开工;并成立了铜艺术品协会,加大对铜艺企业的帮扶力度。青铜时代雕塑、聚福缘铜艺和红星铜艺等3家铜艺企业先后成立,铜艺术品主要生产企业增加到7家,铜艺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人民币。

宋国权告诉记者:“在铜陵,铜是加快发展的根基,奋力崛起的希望,铜还是厚重的历史,多彩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把铜产业的优势变成铜经济的强势,而且要把文化的影响力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要通过发展铜艺产业,来发掘铜文化的内涵,推动铜产业的转型,拓展铜经济的空间,进而让铜文化成为铜陵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世界铜都是一个综合性概念,不只是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拆解基地、铜精深加工基地、铜商品贸易中心,也应是铜文化中心,应该具有鲜明的铜文化底蕴。”铜陵市市长侯淅珉如是说,“今后铜陵还要实施重点文化项目带动战略,强化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推进环西湖、翠湖铜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为打造世界铜都提供文化支撑。”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与梦想,铜陵也是。在铜陵市铜雕艺术园,包括中国、美国、韩国、罗马尼亚、意大利、俄罗斯等27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雕塑家铜雕作品永久落户在铜陵。在这里,铜陵的历史和梦想正交汇到一处,给人以无尽的期待与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