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泽螺线
2014-12-29薛小霞
薛小霞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意思是说不要轻易听信别人的言论,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自己身体力行、亲眼所见. 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但在视觉艺术的表现中,很多时候眼见并不一定为实.
我们生活的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但在实际图形表现中,更多的是以平面形式存在. 在我们接受视觉信息的过程中,眼睛分辨图形的方式是恒定的——光线通过瞳孔在视网膜上呈现出图像倒影并传递给大脑,而设计师或者说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种传递方式,那么要想打破这种视觉信息传达和接受的平衡,就只能在这视觉传导过程中“欺骗”一下观察者的眼睛,利用特殊的图像语言表现手法对人的视觉进行暗示,欺骗人的视觉感官,从而达到眼见并不为实的目的. “弗雷泽螺线”(Fraser Spiral)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弗雷泽(James Fraser,1863-1936)利用一组同心圆与特定背景的组合,使其产生了螺旋线的视觉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弗雷泽螺线”(图1). 我们在看到这张图时并不会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都会想当然地认为画面主体是由一根螺旋线所构成的,当被告之这条所谓的螺旋曲线为同心圆时,很少有人会在第一时间相信这一事实,这足以体现了“弗雷泽螺线”错视效果的神奇之处(由于其构思巧妙,很难被人识破,被人誉为“错视之王”). 其实,我们只要用手指沿着曲线画上一圈,就不得不接受眼前的错视效果. 同样的,在图2中,我们可以选择中间的某条“螺旋线”,在上面打上12个黑点,让我们的视线轨迹随着其中一个黑点,顺时针方向数到第11点上,就会发现这12个黑点的确也是分布在一个圆周上,而不是肉眼感受到的一条延伸到无限远的、以一个固定点开始向外逐圈旋绕而形成的曲线即螺旋线.
弗雷泽螺线自1908年诞生以来,尝试对其一探究竟的人为数不少. 如图3,即使没有之前的背景图形同样能够产生螺旋错视的印象. 对于这一现象大多人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有人从视觉上进行“图形分析”研究其中的奥秘. 历史上很多的设计艺术专业领域的人甚至更多的业余好奇者都在关注并深入而扎实地研究视觉艺术中的这些错视现象,目的就是要方便我们更好地将其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