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周庄的静好岁月

2014-12-29秦文君

少年文艺(1953) 2014年12期
关键词:周庄水乡

秦文君

岁月匆匆,这三十年间,我曾多次穿梭于上海与周庄之间,各个季节,因私因公都有过,留下太多的记忆了。

周庄的地理位置,很多人需要做复杂的描述:周庄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长期定居上海的我等不必绕圈子,周庄与沪上之间走捷径的话,实在是近,仿佛出了上海,长长的弄堂外面便是了。

记得第一次去周庄是1985年,当时我三十刚过,发表了一些作品,是一个夜夜赶稿,在文学道路上志在必得的青年作家。那次是因为一篇新作刚刚杀青,为犒劳自己,和先生一起周庄小游。

那是一个周日,也是一个细雨天, 映入我眼帘的周庄,有浮浮的河水, 依河而筑的民居,湿润的白墙, 小船七弯八弯地摇过拱形桥的桥洞。在雨中漫步,感觉眼前分明是一张被水洇到的老照片,有延绵不断的风韵。

因为喜欢,临时决定住上一宿,在附近寻找,走了一里多地,选定了一家开在老宅里的家庭旅馆, 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店主说房子是祖上传下来的,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宅子虽然古旧,布局灵活,和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院落很小,却饲鸟养鱼,叠石造景,趣味盎然。低矮的灶间里大灶头正在烧芋头,透出浓浓的乡土趣味。

房间也小, 灰蓝的色调,黄昏起就暗暗的,有大花的窗帘,  床上挂着蚊帐,顶部盖着蓝印花布,像精巧的华盖。

难忘的是客堂有一上圆下方的长长的座钟,一小时一报,日日夜夜,分毫不差,感觉是时间委托它来做威严的判官。

晚上我们用大灶头烧出的水烹茶,寒夜里的一杯热热的茶温暖人心, 足可以代酒,茶水滋味深长,真是一次清雅的闲饮。

夜间,先生看书,我坐在床板上写作,感到倦怠了,站起来撩开大花的窗帘,看外面的水乡夜景。 在窗前站久了,慢慢迷茫起来,像航行在一艘船上,远处是未知的深深浅浅的水流,很是神秘,水乡的夜色使我着迷,仿佛沉醉在其中。

第二次去周庄已是十年之后。十年间我从不怠慢,整片的时间都在书斋里和女儿的儿童室中度过。那个秋天,去昆山参加文学聚会,一班朋友顺道相约一起观月、赏月, 在依水成街的周庄看水乡的月亮,应该别有意境。

游人如织,那时的周庄早已声名鹊起了。

来得过早,太阳刚刚落山,文友们一起去附近的店堂吃面。店家长得黑黑的,好像刚军训过,看见人冲着他的店子而来,很起劲, 他的欢喜也传给了我们。

记得我要的是鸭汤面。面硬软适中,有揉久了的韧劲,汤料也讲究,有鸭肉,还有浮在上面的碧绿的青菜。 一桌人又合点了万三蹄,是那种稍稍腌渍过,再进行酱烧的猪肘,不必用刀切开,竹木的筷子一夹,整个万三蹄破开了,浓糯鲜香,很有风味。

一大碗美味的面下肚,是极其充实的。人有好胃口,健健康康的时候,不必要得很多,热热的一大碗面,有荤有素,便是天底下最过瘾的美食,而奢华的筵席无非是可有可无的浮云。

大家聊起当时在苏州生活和写作的著名作家陆文夫,他写的《美食家》,描写的头汤面已经成经典, 想必每天早上来一碗苏州面馆的头汤面,一天都会精神焕发, 走路脚下生风。

据说《美食家》走红后,陆文夫去饭店用餐,厨师闻知他来吃饭,便有些惶然,担忧自己在美食家面前班门弄斧,做不好菜,坏了自己的名声。 “行万里路,尝百口鲜”,陆文夫不愧是作家中的作家,既得人生和艺术之真谛,又享有生活之极乐。

特别有意思的是,面店里有个垫着软垫的竹凳,像是一个专用御座,安坐着一个福寿绵长的老人,始终笑容可掬,令人愉快。问下来,老人是店家的慈父。他看着粗手大脚、嗓音清亮的儿子忙碌招呼生意, 自然是欢喜的。闲暇的时候,孝子走过来,陪慈父聊天,说笑。讨生活和享天伦交织在一起,令人艳羡。记忆中那一天的月亮也自然是圆的。

2010年7月,我又来周庄,这一次是应邀为《儿童文学》编辑部的小学员讲课。那时的我,年纪不小,常年执着于自己从事的事业,作品有了影响,被小作家们尊称为“贾里贾梅的妈妈”。我跟孩子们说,你们来到历经900多年沧桑的周庄,是一次很美妙的安静的隽永的体验, 这个世界走得太快了,有刹车失灵的感觉。是的,整个世界都在紧赶快跑,突突地过去,人们很容易忽略了静的好。而文学是节制,是反思,是定力,是安静而伟大的心,是人类最好的救赎。

真正的文学人要构建自己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家园,永远不能圆滑世故,涂抹个性,鄙视真情,否则会降为匠人。匠人可以写作,可以掌握技巧和故事,可以利用文字搞笑,搞怪,但永远写不出撼动人心灵的伟大之作。

真正沉浸在文学里的人, 剑胆琴心,因为能随时逃离现实烦恼,进入世界的另一个高贵的层面。不论社会如何急躁,焦虑,永远能站高一步,笑看人生百态,坚守自己的挚爱。

也是在那一次,觉得周庄大起来,容纳了太多的外乡人。街上新开了各种热门或偏门的小店,店主大多有着五湖四海的口音。当然这也是难免,全中国差不多有一个多亿的人在迁徙,从农村,从边陲涌到日子好过的地方,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呵。

那天,《儿童文学》的主编徐德霞安排我在闹市的宾馆午休,走进房间不多会,听到窗下有江南丝竹声。在这特定的地方听到丝竹美乐,我成了脆弱的人。于是我下楼去。

弹小三弦琴的是盲人,但有清秀的容貌、俊秀的四肢。有两个长得和他相像的女孩在一边,她们豆蔻年华,穿着一式的有银灰蕾丝边的裙子,一个吹箫,一个拉二胡,跟着盲人乐师的调,演奏着《霓裳曲》《柳青娘》。

断断续续地有好心的过客掏出了钱,还有一些过客却给予她们种种由神秘和猜疑堆砌起来的眼光,两个女孩不为这些所动,透明澄澈的眼神安然地看着世间的百态。

本想接近两个女孩,但又担心我的询问会伤到她们。她们遭受过很多冷眼吗?还在学龄中吗?家在何方?为什么漂泊在此?她们是盲人乐师的双胞胎女儿吗?她们的妈妈呢?这一家人经历了什么?一切都是谜点。

一连串的担心,不愿她们是经历凄风苦雨,到了夜间,久久望着孤月,如诉如泣的伤心女孩。这时,跑上来一只可爱的泰迪,憨态十足地张望了一会,竟扑在女孩的膝盖上,扑完这个又扑那个。两个女孩不由自主被逗笑了,清脆的银铃般的笑声响起来。

她们笑点很低。心很软的人,笑声中才会有树芽和青草的香味。我多爱她们,她们像两只快乐的云雀,天性里有自然而单纯的快乐。那才是生命最本真的身份。

乐师也在微微地笑。在场的所有的人都笑了,松了一口气似的,欢乐忽然降临,这是最圆满的一幕。我们纷纷把祝福送给女孩,还带上一份微薄的心意。

我讲好课返回的时候,他们已经离去了,但我侧耳细听,仿佛丝竹之乐如水似的潺潺流动。他们一定有独特的命运、无法猜测的故事,但他们云游者般的开朗笑容让我相信,他们在尽可能地追求美好,同时也在接纳某些残缺和不如意。他们所想的事不会太多,所以心是单纯而自由的。

而后陆续也去周庄,但都没有见过他们。

最近一次去周庄,已经是2014年,去给“周庄杯”征文大赛颁奖。活动结束后,应邀去看演出,据说是一个水乡实景演出,叫《四季周庄》。在路上还在想:如今的世界被空调打破了四季,自然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演出阵容不小,有一二百人,既有专业演员,也有大批来自生活第一线的本地农民、渔民,甚至连老牛和牛犊也上了舞台,迎来了观众的叹息、惊讶、感慨。我在演出中看到了周庄的稻花、鱼虾。湿润的风和水声,以及迎鼻而来的水乡的古朴,偶然在远处听到夹杂一些糯米腔的苏州话,便觉得这也是妙处。一边还想,此时此景,如果能听到夜半钟声,那便是好上加好了。

月色清明的归途中,又看周庄和她的桥,建于明代的世德桥和永安桥,两桥相连,因陈逸飞的油画《故乡的回忆》而加倍闻名。远远地看,桥是潮湿的油墨颜色,经久的文人气质。我暗暗地把那双桥,一个叫静,一个叫好。

静和好两者原本就是双生子,构成干净、清雅、盛气磨灭后的珍珠般的美。

小小的周庄,一个古朴的人和自然紧密相依的水乡, 在地图中静得像一颗豆子。但来到这里却让人精神灿烂,感受到无华的古道热肠,看到静谧的生活本质。

周庄的美是静态的美,应好好留存和呵护,成为恒久的美,并不喧闹的美, 百年一瞬的美。

猜你喜欢

周庄水乡
梦里水乡
水乡情
落日之下的画卷
可圈可点
周庄古镇
新水乡歌
水乡谣
水乡安徽
醉写周庄(组诗)
最遥远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