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歌者——试析《寻找小糖人》的叙事技巧和情感诉求
2014-12-29□张俨
□张 俨
栏目责编:吉 庆
纪录片可以像故事片一样充满各种叙事技巧,而且有故事性的纪录片也更具有魅力,选择一个有价值并且能够引发观众好奇心的题材只是吸引观众的前提。但是,如何让观众带着兴趣观赏整部作品,就需要采用一定的叙事技巧。201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寻找小糖人》的成功印证了叙事技巧在纪录片中应用的魅力。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马利克·本德让劳尔安排一名“穿针引线”式的参与者进行讲述,以近乎“侦探式”的拍摄手法将主人公希克斯托·罗德里格兹“寻找”出来。罗德里格兹,是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个民谣歌手,出道后发行两张专辑但销量却寥寥可数,迫于生计,罗德里格兹只能无奈地放弃音乐梦想,成为一名蓝领工人。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他的专辑被人带到南非,并且获得当地人极大的喜爱和追捧,他的名气和滚石乐队相当,他的音乐甚至成为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慰藉,然而身在美国的他却毫不知情。更加传奇的是,南非的歌迷甚至以为他已经离开人世,并且是以一种极端诡异的自杀手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歌迷执着于找到真相,还原一个音乐天才的真实一生,踏上了找寻的道路。“suger man”是罗德里格兹的一首曲子,而故事的线索人物斯坦芬·西格曼的名字又与此谐音,《寻找小糖人》这部纪录作品便应运而生。
叙事策略:营造谜团,预设悬念
相比于传统纪录片的视角,《寻找小糖人》这部作品一开始就显得与众不同。充满蓝调色彩的音乐响起,观众等来的讲述者不是影片故事的主人公,也不是全知型视角的解说,他是一位特别的讲述对象,因为他亲身参与了整个事件。尽管他不是一个全知的人物,但是他的讲述却比全知型视角讲述更具有真实感。他是这部影片的主要线索人物,南非一家唱片经销公司的老板斯坦芬·西格曼。“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达情节给观众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相反,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马丁·华莱士在《当代叙事学》中说:“由于知晓一切,他(全知型解说)可以揭示一切不为任何人物所知之事,并对情节做出评论,但是这样的叙述也可能会变得让人厌倦的冗长。因此所有优秀作者都尽量将戏剧性的东西,即我们称为场景非概括的东西,投入到他们的叙事中。”①西格曼在这里作为一个事件的经历者,主要通过自己对整个事件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作所为进行阐述或补述,逐步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故事。
影片以几个歌迷的追寻之旅开始。他们听着唱着一个人的歌曲,他们用歌声和言语表达他们对这名歌手的喜爱,他们笑称他为“sugar man”,然后是回荡在蜿蜒的群山之间歌声“小糖人,请快一点,因为一切已让我疲惫,给你这枚蓝色硬币,能不能帮我带回,五彩斑斓的梦境?你带来了银色的魔法船,我们雀跃着,喝着汽水,还有甜美的玛丽珍……”多美的一种意境,一种轻盈的姿态,到这里我们以为也许是对一个歌手的怀念。这个歌手就是希克斯托·罗德里格兹。这种效果的预设,正是导演在叙事过程中的刻意安排。为了使影片更具有娱乐效果,导演采用限知型视角对悬念和谜团进行营造,让观众对罗德里格兹充满了幻想和猜测。“悬念是创作者在处理情节、设置冲突、展现人物命运时,利用受众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的、怀疑的、神秘的庆幸所持有的兴奋、期待、焦虑、好奇的心理而做的一种悬而未决的处理。”②在《寻找小糖人》这部作品中,导演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手法使得影片看起来跌宕起伏,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为观众解答疑惑。西格曼的寻找,因为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起初看起来有些不切实际,但正因如此,才引起观众更大的兴趣。观众渴望和他们一起踏上寻找的道路,寻找他们心中梦想的声音的归宿。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发现罗德里格兹并不是他们一直以来认为的已经离世。他没有自杀,他还好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本就已经是一个奇迹,可是他们却发现了更不可思议的事。原来在美国基本上没有人知道罗德里格兹的存在,在美国他不是音乐家而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到这里,所有观众伴随着讲述者西格曼的脚步一起见证了这个生死迷局,这个奇迹。
叙事结构:完整的情节构成,环环相扣
纪录片不同于故事片,故事片在创作初期就已经有了整体细致的刻画和安排,各种情节结构都已经具有很好的编排,而纪录片素材的收集和拍摄以及后期的剪辑组接都显得非常富有创造性。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是真实,记录事件或者人物、地区,所以创作纪录片的关键在于后期叙事中能否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做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需要一种让人感觉到力量的新形式。
爱德华·布兰里根认为:“叙事是一种将素材组织进特殊模式以表现和解释经验的感性活动。较为特殊的是,叙事是一种将时空性的材料组织进时间因果链条之中的方式,这一因果链条具有开端、高潮与结尾,表现出对事件本质的判断,也证明它如何指导并因此来讲述这些事情。”③可见,有价值的题材和恰当的叙事视角选定后,如何把一个“故事”讲好,对故事情节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编排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寻找小糖人》在讲述过程中,以完整的情节构成为准则,即影片内部蕴含了一条开端、中段以及结尾的情节线索。
具有执导撰写40 余部影片经验的特莉诗在其专著《如何撰写纪录片剧本》中,对如何设计一部纪录片的开端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影片开端需要创造一个视听觉的“钩子”以挑起观众的兴趣。特莉诗所说的钩子实际上与好莱坞电影结构中惯用的钩子理论大致相同,即在影片开场一分钟里,便使观众对故事有一个初步的把握,通过设置悬念来引起观众的观看欲望。
罗德里格兹的专辑《冷现实》已经发行了40年。在南非,这是一张非常受欢迎的专辑,是当时最火爆的专辑之一。但问题是,我们都不知道罗德里格兹到底是谁,其他的摇滚歌手,我们都对其各种信息了如指掌,但是对他一片空白。
中段是影片矛盾冲突逐步展开和升级的段落,随着矛盾积累直到爆发的时刻则是这部影片的高潮部分。高潮所表现的是矛盾冲突达到顶点的情节,通常主人公的性格在高潮中会得到充分的表现。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贝克说“高潮是悬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事件,一场、一幕或全局剧的运动所达到的最紧张的顶峰。”所谓顶峰,是说高潮应该是主题思想最突出、最鲜明的地方,也是人物性格揭示最深刻的地方,是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④《寻找小糖人》的中段,依旧由斯坦芬·西格曼在讲述,他好像生活在自己的记忆当中。他说在自己年轻服役的时候第一次听到了罗德里格兹的歌,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它们,甚至退伍多年后依然热爱这种音乐。他对罗德里格兹的一生也充满了好奇,直到听说他还活着的时候感到震惊,他觉得自己应该研究一下自己的偶像后来发生了什么,他现在的生活如何。西格曼似乎是整部影片一条清晰的寻找的线索,沿着他的旅途,影片顺理成章地展开。在线索清晰的“故事”中,导演一一解答了观众或许会产生的种种问题。比如,罗德里格兹出唱片时美国的反响,专业人士是否肯定他的才华,为什么他在南非红的一塌糊涂但在美国却无人认识,他的唱片那么红、销量那么好是否赚了钱,为什么他仅仅只是一名普通的蓝领工人,等等。这么多的问题直到故事的主人公罗德里格兹的出现才尘埃落定。整部影片都像一个谜,而谜底要揭晓的时候观众应该是紧张不安的,他们害怕看到一个衰老不堪的人,他们害怕看见一个装酷的摇滚歌手。就在观众惴惴不安的时候,导演展示给大家的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满墙的青藤缠绕交织着,古朴肃静的窗子缓缓打开,一个安静谦和的面容出现了。他还是他,有些茫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是他看起来依然那么纯真,就像他的歌一样,冷,但是充满诗意。
而影片的结尾,之前预设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答,但是还有一些未解之谜和没有言尽的情感。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是意料之外但又在意料之中。
所有的人都发生了改变,只有一个人没有变,过去的生活,就是现在的生活,他告诉我们的是,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他承受着所有的煎熬和痛苦,所有的困扰和疑惑,把这些痛苦转变成了美好的事物。
传播心理:理想和心灵花园的找寻
现代科技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丰富的物质世界,人们的生活看似越来越丰富,但是物质的发展却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更加富足。反之,人们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单一,精神追求也越来越匮乏,生命的价值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故事型纪录片要取得人们的喜爱,更在于它能够通过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为人们营造一个从心灵花园的贫困中摆脱出来的空间。⑤
看电影就好像在听一个故事,而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融入自己的情感,或激动或伤感,或欣慰或失落,这就是情感的感染力,一部好的影片可以通过叙述打动人,吸引人。“电影纪录片的情感,不是创作者一时的心血来潮,不是一种即兴式的感慨,他需要理性的思索和一个积蓄、回旋、沉淀的过程,以达到情感和理性的融合,即“情中有理,理中有情”。⑥
仅就表现内容来看,《寻找小糖人》这部影片就具有了诗意的基础。这个故事本身就像童话一样,南非之所以没有人去拍这个故事是因为他们对这个故事太熟悉,但是罗德里格兹这个人物不应该只存在于南非人民心中,所以导演要把罗德里格兹拍摄成为所有人了解的一个人。导演马利克花费六年的时间终于把这个故事搬上荧幕,好像一个人的励志故事,让每一个人都重新相信,这个世界还有梦。
从艺术境界来看,罗德里格兹拥有自由充沛的身心,从处世哲学来看他又懂得“拿起”和“放下”的道理,一个浅浅的微笑之间,便领悟世界微妙至深的道理。“这充沛的自我,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掉臂游行,超脱自在”。⑦这正是影片要传达的一种能量。前半部分影片用很多叙述来表现罗德里格兹的怀才不遇,但之后当他出现在影片中时却是平和宽容的。罗德里格兹积极乐观,在他需要声誉和掌声鲜花的时候他没能获得,当这些到来的时候,他也就淡淡地把它们当作生活中的“锦上添花”。影片中还剪辑了一段十几年前的资料,是罗德里格兹被发现并前往南非演出的场景。罗德里格兹,一个美国的泥瓦匠的“复活”,当他站在南非的大舞台上时,他终于真正的复活,这一刻,他没有衰老,那么多的人和他一起唱起“I wonder,I wonder……”似乎是歌迷对他的一种朝圣,那应该是用心搭建起的一种沟通。那么后来罗德里格兹是否放弃了建筑的工作重新回到音乐圈,这应该是所有观众最想知道的结尾。罗德里格兹自己是这样说的:“啊,你永远不会扔掉自己的工作服”“但这件事来得就像季风一样。”他说,就算没有钱,“能有机会做这些事本身就是报偿。我想我们都希望可以马上取得那样的成绩,但我相信它永远不会来得太早或是太迟。”他只是认为自己有自己的生活,而他在舞台上的重新出现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他的美在于他的每一次出现都那么适时,有时也许只有一瞬间,但是他却美得令人窒息。好像在这部影片中,所有的观众都能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的舞台,抚慰忧伤和悲痛,一切都归于沉寂,而观众,终于找到美丽而永恒的东西——坦然的安宁。这也是一种人生。
结语
罗德里格兹和很多幸运或不幸运的歌者一样有着传奇的经历,导演马利克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式的创作方法对这个故事加以刻画,开启了一段被时光和尘埃遮蔽的传奇故事。影片通过精心的结构架设,将纪录片用故事创作的手法一步步呈现在观众面前,推进的完整紧凑但又悬念重重。纪录片也能讲故事,这是一个好的体现。
注释:
①[美]华莱士·马丁著,伍小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 页。
②李劲松:《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技巧》。
③[澳]理查德·麦特白著,吴菁等译:《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416 页。
④宋戈编著《戏剧艺术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页。转引自万彬彬著《科学纪录片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81 页。
⑤万彬彬著 《科学纪录片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 页。
⑥[美]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
⑦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