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寻根带来文化建设新活力——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探索境外征集历史档案
2014-12-28施建红宁莉燕
施建红 宁莉燕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南通,226001)
南通州基督医院(下文简称医院)为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自1907年创建到1951年南通专署接办,历经45年风雨历程。在这期间医院在南通医学和教育上创造了很多第一,在坎坷和大难中展现了一贯的“爱国、爱院、爱病人”的大爱,同时亦是南通民国史的缩影。研究该段历史可以将医院文化建设深化至医院精神文化的提升与浸润,拓展至近代南通医院的发展与影响,发展成近代南通研究新视角。但国内记载该段历史的史料零碎阙如,故我们探索着海外征档之路。
一、征集工作的缘起
南通州基督医院创办于1907年,是南通西医的发端。1916年医院成立了南通州基督医院护士学校,该校为中国第一所向中华护士会登记的护士学校,更是南通第一所护士学校,奠定了南通护理业发展的基石。当时医院承担着南通州主要的医疗服务,开展了无数次在当时南通属于首例的疾病诊疗。1937年据当时美教会称“该院是联合基督教会设备最佳的医院”。
1937年8月17日上午,医院遭日机袭击,病房楼被炸,医疗设备被毁。中美医护人员在烈火中抢救出行动不便的住院病员计40余人。1938年南通沦陷,医院的麦文果、潘凤鸣、陈淑瑾等人在各界爱国人士帮助下竭力救助了被日军残害的伤病员并保护了医院一带的避难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医院排除万难救护了抗日负伤战士。期间,医院的工作人员及学生受到爱国思想熏陶,徐希、周兰芬、杨英、刘湘等护士、学生先后投奔解放区,走上革命的道路。
这是一段不应也不可忘却的历史根源,但是关于这段历史的档案由于医院历次变迁、国度所限、战乱所毁等原因而零碎阙如,有的大多也是当事人的回忆,使我们对该段历史的开发编研工作举步维艰,只能握笔兴叹。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确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我院深入贯彻中央精神,紧密结合医院情况,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工作氛围浓厚。而医院档案是医院文化的长期积淀,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深厚底蕴。将档案以史为鉴、服务社会的根本作用,融入医院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中,是我们兰台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南通基督医院大门
2004年,我院决定在医院百年华诞之际修纂新院志,以鉴往知今,深入推进医院文化建设。我们广征博采,寻线觅索,积极创新,探索档案收集新思路。
二、征集工作的方式
海外寻档,是医院档案收集的创新,史无前例。没有前事之鉴,一切在兰台人使命感下,在潜移默化中水到渠成。经过回顾与分析,此次海外征集先全面收集国内史料,减少海外寻档成本;后摸清家底,确定海外征集内容,提高征集效率;再网上查询,不断丰富充实。征集方式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1.征集美籍员工后代保存史料
我院向来重视文化建设,1985年即开始编纂首部院志。当时院志编委会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多方走访、老人回忆、搜集照片文献等,探本求源,终使南通州基督医院历史雏形初具。但因史料有限,该段历史的呈现还是零碎不完整,真实性稍欠推敲。本着敬畏历史的责任感,我们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一如既往地寻线觅索。时任院长指示,医院美籍员工后代海光贤(医院第二任院长海格门助手杨静仁之女,海格门养女,现居美国)曾来医院寻根,她伴随父亲在医院留下很多回忆,我们可以在公安局找到她的通讯地址,致信向她征询更多关于医院的史料线索。功夫不负有心人,海光贤在回信中激动地说:“能为贵院、为祖国做些区区小事感到荣幸”。她不远万里给我们寄来了她对当时的回忆及一批珍贵档案复印件,并留给了我们美国基督教档案机构地址这一可获得更多史料的线索。
2.委托赴美探亲人员负责征集
2004年医院重修院志,我们循着这条线索欲向美国相关档案机构致信。而这是第一次向国外档案机构查调档案,如何才能表达诚意,消除疑虑,并让人欣然答应,这是我们大家思考的问题。经过大家对已有史料的梳理,罗列史实空白点、疑点及研究点,在保证档案系统性、完整性基础上确定征集范围。院志编委会深思熟虑后,孙刚主任(院志编委会成员)起草致信,内容原委详明,意义深远,诚意真挚,让人没有理由拒绝;所征集史料清单一目了然,让人操作方便明确。不久,美国基督会档案馆就回函说所需档案已全部复制待我方去取。大家均认为此批史料重要非凡,得来不易,汪开院长决定赴美探亲时亲自去取。至此,散存在海外的医院历史完整归来,海外寻根大战告捷。
3.查询美国网络公开电子档案
至此,我们获得了医院系统、完整的档案史料。但其中一些专题的资料还不够丰富。在市档案局资源开发处朱江处长的指导下,我们根据现有线索,通过网络查询,获取了公开的电子档案,不断对现有史料进行丰富与充实。到现在为止,获得电子档案涉及:海格门为院长时期医院运行情况专题、麦文果救助难民专题等。
三、征集成果带来医院文化建设新活力
经过各方努力在海外征集档案162件,主要内容包括:南通基督医院筹办经过、大事记、工作报告,病例介绍与分析等,共60件;有关南通基督医院1937年8月17日遭日机轰炸事件档案,共32件;有关在南通沦陷期间设立难民营,救治南通情况的档案,共50件;有关南通情况的档案和照片,共20件。这次征集的档案齐全完整,我们从中还发现有一份上世纪80年代南通日报上发表的傅恩临(南通州基督医院美国籍护士傅汝爱中国养女)为纪念美国母亲的文章,而这份报纸却在我院档案收集中阙如。可想而知,美国档案收集的齐全完整及信息意识值得我们借鉴。总而言之,此次征集可谓成果丰硕。
这些档案为新院志的修纂及历史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这些档案,已经有相关成果陆续发表。其中2007年医院院志成功出版;经过对征集档案的整理与挑选,与南通市档案局共同编纂完成《“8·17”日机轰炸南通基督医院史料选编》一书;《南通州概况》《20世纪初美国人在南通的活动》刊登在《2010张謇研究年刊》;《张謇与南通基督医院的兴办》在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这些征集成果为医院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活力。
1929年医院职工合影
1.提升医院文化建设新高度
将医院文化建设深化至医院精神文化的提升与浸润。此次从海外征集的档案资料不仅溯本求源,丰富了医院历史,填补了医院历史空白,更真实地、生动地记载了医院从建立以来一贯以救死扶伤为己任,面对日军侵略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爱国、爱院、爱病人”的精神文化。通过对这批史料的挖掘与编研,我们将这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提升为医院“救死扶伤百年如一日,人民满意始终为第一”的核心精神,并将此作为院训,注入每一位“一院人”血液,化为凝聚和振奋“一院”精神,激发“一院人”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无穷动力。
将医院文化建设拓展至近代南通医院的发展与影响。这些从海外复制过来的档案填补了医院历史的空白,使医院发展史变得系统、完整,也更确定了医院为南通第一所医院的事实。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对医院发展史的研究也就是对近代南通医院发展与影响的研究。
这批史料中的南通基督医院筹办经过、大事记、工作报告、病例介绍与分析等,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医学在南通的跨文化传通过程、影响,以及中国博大精深“开放性”文化的“海纳百川”。
我院现正编纂《南通州基督医院史料集》一书,意在以敬畏历史的使命感,将这批史料挑选翻译后作为主体,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省市档案馆、上海图书馆材料,我院档案室材料及老报纸材料作为补充与佐证,本着客观记述历史的原则,以时间为线索,忠实地记载南通州基督医院的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力求做到“语必征实、原委详明”。这可进一步丰富医院历史,深化医院文化精神,同时,推进了近代南通医院发展与影响的历史研究。
1937年8月17日上午,医院被日机轰炸后成为一片废墟,设备也尽数炸毁。
2.成为近代南通研究新视角
从1907年春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查普曼(C·C·Chapman)捐资5000美元,在通州西门外河西街购地建造查普曼纪念医院算起,到1951年南通专署接办,南通基督医院历经45年风雨历程,是南通民国史的一个缩影。其间风云际会,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演绎出南通诸多经典事件。探究南通基督医院艰辛的创办过程,可以清晰地了解基督新教在南通的发轫,了解张謇对基督教的态度,更看到清末民初南通的风土人情。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这批档案资料既是系统、完整地记录了南通基督医院的发展过程,同时亦弥补了南通历史的空白,是南通民国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其中有关南通基督医院1937年8月17日遭日机轰炸事件档案及有关在南通沦陷期间设立难民营等情况的档案,国内目前尚未找到直接记载该事件的档案资料,故其史料价值不言而喻。而有关南通情况的档案和照片则成为目前南通市档案局(馆)正在编纂《西方人眼中的民国南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1]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志编纂委员会.《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志》[M].方志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青岛市档案局.《寻找海外的青岛城市记忆》[J].中国档案,2012.2.
[3]黄恩梅,蒋辉.《充分发挥档案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07.7.
[4]卓新平,王伟光.《中国宗教学30年(1978-2008)》[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5]马伯英,高晞,洪中立.《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中外医学跨文化传通》[M].文汇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