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立油田V区块微构造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2014-12-28胡望水朱淼严梦颖洪求友

关键词:负向小层驱油

胡望水 朱淼 严梦颖 洪求友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 430100)

油田随着生产开发的进行,到中后期开始出现高含水现象,此时寻找剩余油的有利区块显得更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剩余油的研究很多,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因素也多样化,如储层的非均质性、开发井网的部署和构造特征等等,其中微构造对剩余油的影响也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一般将微构造划分为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3大类[1-2]。结合前人对微构造的研究,本文对研究区的微构造与剩余油分布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Ⅴ区块位于新立油田中部,开发面积8.37 km2,油藏属于低渗透、东西向裂缝发育的构造—岩性油藏。自1984年规模投产以来,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已进入“双高”开采阶段,目前的井网已无法完全控制现有地质储量,尚有大量剩余油存于地下难于开采,严重影响产能的发挥,影响区块开发效果。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微构造对油井生产和剩余油的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通过对V区块开展精细地质建模和属性建模工作,掌握研究区微构造分布情况及其与剩余油分布位置的对应关系。研究区发育的微构造类型有:小高点、小低点、小鼻状、小沟槽、小断鼻及小断沟等,其中小高点、小鼻状构造和小断鼻构造利于剩余油的富集。

1 微构造的概念

微构造是指经过多次构造运动,使局部构造(三级)多次改造或被众多小断层切割后形成的构造单元[3]。油层微型构造是指在油田大的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和微小断层的总称,其幅度和范围都很小,通常其构造幅度和断距都不超过10 m,构造面积小于0.3 km2,断层长度小于300 m[4]。在微构造的基础上观察油层,可消除标准构造图的缺陷,显示微型构造特征。

2 微构造的类型

微构造分为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

2.1 正向微构造

正向微构造有小高点、小鼻状构造及小断鼻等。小高点是指储层上的微凸起,其等值线是闭合的,幅度差在2~4 m之间,闭合面积一般在0.1~0.2 km2之间;小鼻状构造是指储层上的微凸起,其形态似鼻状,与小高点的不同点在于其等值线是不闭合的,面积在0.3~0.4 km2之间;被断层切割上倾方向的鼻状构造则为小断鼻构造,实质上是断层与小鼻状构造的组合。

2.2 负向微构造

负向微构造有小低点、小沟槽及小断沟。小低点是指储层上的微型凹陷,其等值线闭合,其幅度差、闭合面积与小高点相似;小沟槽与小鼻状构造形态一致,但方向相反,等值线同样不闭合;被断层切割下倾方向的鼻状构造即为小断沟,与小断鼻构造相对应。

2.3 斜面微构造

斜面微构造的顶底倾向倾角与区域背景一致,其等值线均匀平直排列,分为小构造阶地和小挠曲。小构造阶地是指构造突然变缓的单斜微型构造;小挠曲与小构造相反,是指构造突然变陡的单斜微型构造。

3 微构造图的编制

以较密井网资料为基础,利用Petrel软件,并结合Landmark工作站进行微构造研究。根据新立Ⅴ区块的地质特点,采用以稳定的泥岩为划分标志层,以小层为划分单元,逐层分析,逐段对比,并进一步细化了作图单元,利用测井资料,录取了各小层的井深数据。同时,为了使编绘的微构造展布更准确地反映地下情况,对每口井的补心高度、海拔高度及井斜进行了校正。

建模过程中,针对无井点区主要使用了克里格插值法,该方法是一种无偏、最优的插值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系统误差[5],同时采用井震结合的方法。

在软件的实现过程中,在不违背地层沉积规律的原则下,对分层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不合理处进行了修改和校正,最终在密井网条件下,完成了1∶5000、精度为2 m等高线的微构造平面图。

通过对新立油田Ⅴ区块构造特征的研究,可知该区主要受南北走向2条大断层控制,西南高,北东、南东较低,东陡西缓。

在研究区内部主要发育的微构造类型有:小高点、小鼻状、小断鼻、小低点、小沟槽及小断沟。

4 微构造成因分析

微构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断层的不均衡升降、断距大小以及走向的突变、断层交汇以及沉积体厚度变化造成的差异压实作用是形成微构造的主要原因[6]。如前所述,研究区发育南北走向2条大断层,通过三维地质模型可看出,2条大断层断距非常大;工区中部的一条大断层呈C字形,走向发生2次突变;边界断层较多。根据构造研究,认为本区微构造的主要成因有边界断层不均衡运动、断层中部断距过大及断层走向突变。

5 微构造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经过注水开发后,微构造形态对原油分布的控制起主导作用,主要有2方面原因[4]:

首先是注水开发受地层倾角的影响,在一定的流速下,随着地层倾角的增加,向上倾方向驱油的注水动态会得到改善;反之向下倾方向驱油,其驱油效果会变差。微型构造的存在使得油层倾角和倾向发生改变,驱油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垂向驱油只导致数量上的变化,平面驱油不仅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微型构造的性质。微构造形态及其对驱油方向的控制如图1所示。

图1 微构造形态及其对驱油方向的控制

正向微型构造:图1(a)中小高点因处于储层相对高处,平面上4个方向上为向上驱油;图1(b)中小鼻状构造只在闭合的3个方向上为向上驱油,另外开启的一方则为向下驱油;图1(c)中小断鼻因开启的一方受断层切割无下驱,其余3个方向均为向上驱油。负向微型构造:图1(d)中小低点因处于地势较低处,平面上为4个方向上向下驱油;图1(e)中小沟槽与小鼻状构造相反,其3个较低地势方向上为向下驱油;图1(f)中小断沟与小断鼻的驱油方向相反,其不受断层控制的3个方向上为向下驱油。

其次是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原有的油水平衡条件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进行而发生改变,油层内的倾斜和微构造会引起油水重新分布,一部分油由相对较低的负向微构造区向较高的正向微构造区运移,一部分油和水做反向运移。同时正向微构造区因处于地势相对较高处,其储集的原油本身难以被驱动,导致剩余油富集在正向微构造区,而高含水区分布在负向微构造区。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变得分散而复杂,微构造研究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有效方法之一。微构造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7]:(1)微型构造高部位的油井生产能力高于低部位的油井生产能力;(2)正向微构造区一般形成剩余油富集区的高效井,负向微构造易形成高含水的低效井;(3)采油井在正向微构造高部位的压裂改造效果较好;(4)斜面微构造区油井生产能力介于两者之间;(5)油水运动受微构造与沉积微相的共同影响。

利用Petrel软件并结合测井资料,完成了对研究区的剩余油饱和度的模拟工作。现将研究区8(1)小层构造图和8(1)小层后期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作对比研究,发现井J28-3附近小高点、井J+8-13附近小断鼻、井J1-13附近的小鼻状构造处剩余油富集(见图2—图7)。

图2 8(1)小层小高点构造图

图3 8(1)小层后期J28-3井附近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

图4 8(1)小层小断鼻构造图

图5 8(1)小层后期J+8-13井附近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

图6 8(1)小层小鼻状构造图

图7 8(1)小层后期J1-13井附近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

6 结论

(1)新立油田V区块共发育有小高点、小鼻状构造及小断鼻3种正向微构造类型,小低点、小沟槽及小断沟3种负向微构造类型。

(2)边界断层不均衡运动、断层中部断距过大及沉积体厚度差异压实作用是形成V区块微构造的主要原因。

(3)小高点、小鼻状及小断鼻正向微构造为剩余油富集区;小低点、小沟槽及小断沟负向微构造为低含油气或易水淹区。

(4)在确定加密井井位时,应结合微构造因素,尽可能把加密井钻在正向微构造区内,负向微构造区只适宜布注水井。

[1]朱红涛,胡小强,张新科,等.油层微构造研究及其应用[J].海洋石油,2002,22(1):30-37.

[2]李兴国.对油层微型构造的补充说明[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1):83-89.

[3]丁白涛,雷利婧.微构造油藏勘探实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2):84-86.

[4]周海燕.歧口17-2油田西高点剩余油分布的地质因素研究[D].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8.

[5]王冬焕,黄思静.单砂体建模技术及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2,24(4):93-98.

[6]徐春华,侯加根,杨玉珍,等.用微构造分析的方法精细表征油藏[J].地质学刊,2011,35(4):369-374.

[7]樊中海,姜建伟,鲁国甫,等.双河油田油层微构造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地质勘探,1997,11(5):9-14.

猜你喜欢

负向小层驱油
湖相页岩油建产区小层构造可视化精细建模
——以吉木萨尔芦草沟组为例
miRNA-145负向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OCT4的表达
利用物质平衡法分析小层注水量
miR-21负向调控宫颈癌HeLa细胞株中hTERT的表达
鄂尔多斯盆地七里村油田柴上塬区隔夹层分布特征
2019年A股负向舆情百案榜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应用及海上油田启示
基于不同星级酒店的负向评论类别及管理反馈策略比较分析与匹配
CO2驱油与埋存对低碳经济的意义
线形及星形聚合物驱油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