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2014-12-28王战男张辉张永华

中国林副特产 2014年1期
关键词:集群林业区域

王战男,张辉,张永华

(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31)

本文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对林业产业集群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主要从产业集群理论、林业产业、林业产业集群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主要研究进行了归纳综述。

1 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有关产业集群研究的文献大量涌现出来,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有深入的研究,其中主要涉及到的学科主要有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等。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定义、分类、特征、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以及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及其政策建议等。根据本研究的需要,本文针对产业集群理论,主要从产业集群集聚度,产业集群绩效以及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效应关系的研究这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1.1 关于产业集群集聚度的研究综述

随着产业集群现象在世界各国产业经济发展中的不断涌现,针对产业集群是否存在以及集聚程度的各种测度方法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出来。目前计算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运用区位商系数LQ(location quotient)判别产业集群存在的可能性;二是基于空间基尼系数G(spatial Gini coefficient)计算产业集群集聚度(Luxembourg,2003)。两者的计算公式如式(1)和式(2)所示:

其中:Eij指i地区总就业,Ekj指国家k产业j的总就业,Ek指国家k的总就业,LQ指区位商系数;si是i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mi指i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G指空间基尼系数。

中国的学者在此方面也有所突破。朱英明(2006)运用投入产出表模型对中国产业集群进行识别,共识别出41个准产业集群类型,并对产业集群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分析。梁琦(2003)首次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对中国工业的区域集聚度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空间集中程度相对较高。王今等运用LQ这个指标对中国的汽车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北京、天津、辽宁、吉林等地区已形成产业集群。周嵬等(2003)提出聚集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旨在测度产业的专业化水平以及区域产业规模和空间分布的聚集程度和均衡性。张淑静(2005)第一次从产业集群的内部对集聚度加以思考,提出产业集群集聚度的内涵以及计算公式,认为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不仅应该体现集群产业在地理区位上的集中程度,也应该反映集群中相关产业的互补关系与企业共生程度”,从而把产业关联度引入产业集群集聚度的测量中。

1.2 关于产业集群绩效的研究综述

在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产业集群成功的发展模式所创造出的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众人瞩目。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各地区各产业部门积极采取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比比皆是,同时还有自发型产业集群,目前已显现出较显著的集聚特征,但是由于存在集聚效率过低以及过度集聚的现象,势必制约着产业集群积极作用的发挥,难以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正面的集聚效应。因此,国内外出现了不少对于产业集群绩效的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绩效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国外与集群绩效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学者主要有钻石学派、新经济地理学派、产业区学派和种群生态学四个学派,其代表人物和对集群绩效问题的研究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国外学者产业集群绩效的主要观点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波特的“钻石模型”,EdwardW Hill和John F Brennan(2000)的“改良的钻石模型”,Tim Padmore和 Hervey Gibson(1998)提出的GEM模型等。曾繁英等(2009)针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与集群竞争力评价进行了分析比较,由于两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结果的主客观性也有区别,因此,不能简单机械地将集群竞争力模型套用于集群绩效评价之中。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集群绩效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产业集群绩效的内涵,指标的选择原则,指标体系的构建,影响因素,评价方法等。蒋云霞等认为集群的综合绩效除了应该涵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应将生态效益涵盖在内,并构建出评价产业集群综合绩效的指标体系;从研究视角上可以总结为两大类,产业集群的经济和创新绩效。曾繁英等(2009)采用平衡记分卡模型来评价产业集群的绩效水平,将该模型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展,由个体企业扩展到中观区域经济层面,并建立了一套评价产业集群绩效水平的指标体系。魏江等(2004)提出通过构筑集群网络模式的学习机制,有助于评价集群的创新绩效。徐维祥等(2004)以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带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统计性指标对集群的经济绩效进行了评价。姜鑫等(2008)通过借鉴哈佛学派SCP范式的核心框架,设置市场结构指标,厂商行为指标,市场绩效指标三大类指标,来评价产业集群的市场绩效,并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绩效,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顾志群等(2004)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对集群绩效进行衡量,并将各指标量化,评价出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来说,目前现有的一些关于集群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看,各种研究由于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建立的产业集群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有一些差异,主要究于研究目的是为了反映集群的某一特性。

1.3 关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效应关系的研究综述

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区域经济增长也会对地区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直接或间接的对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最早从比较优势理论经过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发展,到目前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为代表。该理论的经典表述为,一国或地区应该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地区相对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本地区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从而产业集群形成于比较优势决定的区域经济效应。”Belleflamme et al.(2000)在垄断竞争博弈的分析框架下考虑了区域经济效应大小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指出区域经济效应并不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唯一原因。Philippe Martin和Gianmarco I.P.Ottaviano(2001)两位学者基于新经济地理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建立了经济活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模型,证明了由于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降低了创新成本,从而刺激了区域经济增长。

王缉慈(2001)吸取了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体三种理论的精髓,指出产业集群理论是新型区域发展理论,强调了区域分工以及发挥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的作用。徐康宁(2001)认为国内外产业集群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各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同,并指出如果能够适应经济地理变迁和产业要素变动,就可以提高产业集群的发展速度,促进产业集群效应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朱英明(2002)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空间集群的实证分析,构建了分析企业集群与区域增长之间关系的模型,并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空间集群对区域增长的影响。魏守华等(2002)以企业群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并指出企业群对于单个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通过群体效应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刘世锦(2003)基于调查研究分析了产业集聚的概念、形成机制以及发展优势,认为中国目前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程度较为紧密。沈正平等(2004)运用区域乘数模型探讨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该研究主要还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的分析。

与以上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外学者主要是基于竞争力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国内学者也都比较赞同产业集群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降低成本,既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虽然学术界的观点较一致,但是缺乏系统性,研究的程度也有待深化,而且定量分析较少。

2 关于林业产业的研究综述

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实现森林资源国际化配置,以及通过林产品的贸易和林业产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从而提高林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现阶段主要林产品生产国推进林业产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国外关于林业产业的研究,也就更多地集中在林产品贸易的条件和市场问题上,主要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林产品市场条件、价格、企业经营战略,林产品森林认证等林业微观企业进行分析,较少涉及到整个产业层面。

David J.Brooks(1997)根据林产品的结构特征,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林产品,从而提高林产品在市场贸易中横向和纵向的广度和深度。Peck TJ(2002)针对林产品的销售市场以及市场价格,即林产品的市场走向及价格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为其他国家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进行了分析研究。Barbier,Edward R(2002)探讨了林业企业在资源获取,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所采取的战略措施。JianbangGan(2004)针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在技术,组织形式等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林业产业的升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林业产业组织结构来提高林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JeanMater(2005)从国际合作的角度,探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如何通过企业合资,战略联盟等形式来开展跨国合作,以促进林业产业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EwaldRametseiner,Markku Simula(2003)从林产品贸易的绿色认证制度和许可制度等方面,即研究如何通过森林认证的推行,在全球范围内,一方面可以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限制不符合森林认证标准的林业企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林业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产业比较优势以及产业与生态之间关系等方面。较多学者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刘炳麟等,1996;张敏,2001;靳爱仙,2001;梅莹,2006),他们从较为直观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各种经营主体、在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状况、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及调整目标和措施。关于林业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力,宋维明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中国木材产业的国际化与竞争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程宝栋等(2003)为了比较木质林产品在家具产业中的竞争力,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与贸易竞争力两个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出家具、胶合板、纸和纸板具有在国际市场中具有比较优势。孔凡斌(2006)基于Porter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从生产要素,关联产业,企业战略等5个方面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评价了中国林业产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具有的条件,同时,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价了中国主要林产工业品在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国际贸易数量、国际贸易价值、国际贸易价格等六个方面的国际竞争能力。王育民(2000)从产业生态的角度,认为要提升中国林业产业的竞争力,必须充分重视林业科技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林业高科技产业园区的建立对于提升中国林业产业的竞争力是非常关键的。庞波等(2005)通过探讨木材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木材贸易的环境影响,提出了为促进木材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纵观以上国内外关于林业产业的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大视角出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林产品贸易,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等。

3 关于林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外直接以产业集群的视角对林业产业的研究并不多,国内更少,不过间接相关的研究已经有一些,并为研究吉林省林业产业集群及其区域经济效应提供了一些参考思路。

Esa Viitamo(2003)对芬兰林业产业集群研究发现集群把内部企业整合成了内部外部数据传输网络,更有效的实现了集群对于技术服务的提供和购买,在相关支持性产业中培育了竞争优势。Fernando Correa等(2002)认为阿根廷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于木材质量不高;落后的劳动法增加了企业冗员,生产效率较低;产业垂直整合只在几个大企业之间进行,水平整合根本就不存在;产业协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协调能力不足;缺少兼顾集群各方利益群体的政策。Kadri Ukrainski,Urmas Varblane(2005)认为爱沙尼亚的林业和木材加工产业还存在技术吸收利用能力较低等问题。

目前国内对于林业产业集群较直接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定性分析。朱华晟(2004)对于浙江嘉善木业集群进行了,指出地方制度成本和集群外部效应是影响外资能否持续推动地方集群的发展的一方面原因,在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资与民营企业之间的融合方式与程度。石大立等(2007)以福建莆田林业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为了提高林业产业的竞争力,提出了在缺乏林业资源的区域通过培育专业市场、促进产业集聚,从而获得了产业的内生比较优势。王玉川等(2006)从产业集群的视角,以东北内蒙古的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指出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必然的选择。姜伟军等(2007)指出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他认为浙江省林业产业只有部分地区的木竹加工产业形成了集群,其他一些较有规模的项目尚未形成真正的林业产业集群,提出要实现地方政府职能创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支撑机构,在现有基础上培育、发展林业产业集群,提高林业产业竞争力,促进林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陈科灶(2008)从产业集群的内涵和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福建省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认为要促进福建林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就要改善特色产业集群的经营环境,加强集群内企业的整合等政策建议。陈益民等(2008)对福建南平林业产业的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应通过培育木竹制品、纸业、旅游等形式的产业集群,来提高南平林业产业的竞争优势。樊纪亮等(2008)运用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浙江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出企业经营、政府推动和商业环境因子是影响浙江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子。

4 结论

从以上对于林业产业集群的研究来看,国内较为深入研究非常少,相关研究也多是定性的描述性分析,主要是针对某地区,某一类型林业产业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产业集群为发展方向以及促进其发展的政策建议。然而目前对于林业产业是否存在集聚,集聚程度如何,产生怎样的经济效应,尚没有相关研究。基于以上综述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对于林业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绩效以及其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拓展产业集群理论在林业产业领域的应用,同时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曾繁英,罗致.基于扩展平衡记分卡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价体系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 陈科灶.促进福建林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8(1).

[3] 陈益民,张智光.试论区域林业产业集群培育与林业循环发展模式构建[J].林业经济,2008(3).

[4] 程宝栋,宋维明.中国木材产品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5] 樊纪亮,陈永富.浙江省木材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8(5).

[6] 盖文启,朱华晟,张辉.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探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4):44-48.

[7] 顾志群,沈友娣,康君.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

[8] 姜伟军.浙江林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研究[J].林业经济,2007(5).

[9] 姜鑫,罗佳.中国工业产业集群的结构、行为与绩效量化评价研究—基于SCP范式的产业集群主成分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10).

[10] 靳爱仙.关于发展林业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1(6).

[11] 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2] 孔凡斌.基于Porter理论的中国林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林业科学,2006(9).

[13] 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9).

[14] 刘炳麟,周新年,温国良.三明市林业产业现状与改革前景[J].森林工程,1996(4).

[15] 刘世锦.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J].改革,2003(3):64-68.

[16] 梅莹.安徽发展林业产业经济的研究[J].安徽林业科学,2006(12).

[17] 庞波,夏友富.木材及其产品进口与生态环境保护[J].国际贸易问题,2005(12).

[18] 沈正平.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2):120-124.

[19] 石大立,叶玉琴.以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林业经济竞争力—福建莆田案例分析[J].林业经济,2007(7).

[20] 魏守华,王缉慈等.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2).

[21] 朱华晟.基于FDI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以浙江嘉善木业集群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3).

[22] 王缉慈,童昕.简论中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5):550-553.

[23]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4] 王玉川,田刚.建立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的设想与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06(6).

[25] 王育民.高科技产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的竞争力[J].林业经济,2000(3).

[26] 魏江,魏勇.产业集群学习机制多层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4(1):121-125.

[27] 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28] 徐维祥,唐根年.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分析[J].经济地理,2004(1):13-17.

[29] 张敏.西藏林业产业现状及结构调整的建议[J].林业科技,2001(1).

[30] 张淑静.产业集群的识别、测度和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1] 周嵬,王铮.中国三大区域增长的技术进步方向选择,科研管理,2003(11):132-137.

[32] 朱英明.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群与地区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1).

[33] 朱英明.中国产业集群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7-19.

[34] Tim Padmore,Hervey Gibson.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Research Policy,1998:625-641.

[35] Barbier,EdwardR.The effect of the Uruguay Roundtari reduction on the forest Product trade-A Partiale quilibrium analysis[J].The Wbrld Eeonomy2002(l):87-115.

[36] Becattini,G.Industrial districts and Inter-firm co-operation in Italy.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Labour Studies,Geneva,1990:37-52.

[37] DavidJ.Brooks.Demand for wood and forest Products:macroe economic and managemeissues.The Economie Contribution of Forestr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7(4):93-102.

[38] Tim Padmore,Hervey Gibson.Model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A framework for industrial cluster analysis in regions[J].Research Policy,1998:625-641.

猜你喜欢

集群林业区域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分割区域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land produces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区域发展篇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