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新闻

2014-12-28

航天器工程 2014年1期
关键词:航天员空间站探测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发国内最大空间环境模拟器

据中国航天报2013年11月7日报道,近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自主研发的国内最大空间环境模拟器KM8在五院天津滨海航天城超大型航天器AIT 中心厂房内正式动工开建。KM8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为立式容器,将在大型真空容器空心法兰结构设计、不锈钢板式热沉研制、真空抽气方法优化技术、大载荷水平调节系统等方面实现多项技术创新。KM8空间环境模拟器预计于2014年下半年完成建设,并交付型号试验。KM8空间环境模拟器将主要承担我国载人空间站、基于东方红五号平台的大型通信卫星、大型遥感卫星等各型号航天器的热平衡、热真空试验任务,是五院天津基地超大型航天器AIT 中心的关键设备。

长征七号助推器动力试车获成功

据中国航天报2013年11月16日报道,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完成助推器动力系统试车。火箭单个助推器模块高约27m,由一台120t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源。据悉,本次试车由集团公司所属14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主要考核和检验助推器各系统在发动机工作条件下的匹配性、协调性和可靠性,为分析和验证设计提供了实测依据。长征七号火箭是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中为承担货运飞船发射任务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与现役运载火箭相比,长征七号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具备近地轨道13.5t、700km 太阳同步轨道5.5t的运载能力。

亚太星九号卫星项目签约

据中国航天网2013年11月25日报道,11月22日,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公司”)与香港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卫星公司”)顺利完成了亚太星九号通信卫星(APSTAR-9)项目合同的正式签署。卫星将采用东方红四号高功率卫星平台,计划2015年10月发射。该卫星设计寿命15年,搭载46路卫星转发器,包括32路C频段和14路Ku频段转发器。长城公司将以在轨交付方式向亚太卫星公司交付该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及相关地面测控设备。亚太卫星公司是亚太地区领先的卫星运营商之一,目前拥有亚太星1号、亚太星1A、亚太星5号、亚太星6号和亚太星7号在轨卫星,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和澳洲等全球75%人口地区。亚太星九号是首次采购中国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也是中国航天首次向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在轨交付服务。

航天科技集团发布国际航天标准

据中国航天报2013年11月29日报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官方网站近日发布消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12 所为主编制的国际标准ISO16781《空间系统-控制系统仿真要求》于11月15日正式发布,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自主申报并成功立项、具有技术主导性的引领性标准,填补了国际航天控制系统仿真领域技术空白。该标准给出了空间系统-控制系统的仿真要求,规定了工程研制中仿真阶段的划分,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了仿真系统的模型、设施设备、工作开展和结果分析等重要工作的通用要求和特殊要求等。该标准的发布为顺利实施控制系统仿真提供了技术指导,也为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提供了统一准则。该标准于2010年9月正式注册立项,历经3年研制,先后组织并参加国际专题会议10余次,获得国际高度关注和一致认可。

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并实现“两器”分离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12月14日报道,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嫦娥三号探测器落月后,进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设备工作模式调整等月面初始化工作。14日23时45分,嫦娥三号开始两器分离。15日4时35分,玉兔号巡视器踏上月球,在月面印出一道深深的痕迹,着陆器监视相机完整地记录下这一过程,并及时将成像数据传回地面。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巡视器分离后,“两器”进行了互拍成像,并开展一系列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活动。嫦娥三号探测器选在虹湾区域着陆,主要考虑到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条件、月面通信条件、太阳光照条件等工程因素以及科学探测的需要。此前,世界上仅有苏联、美国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不同于国外的软着陆方案,嫦娥三号的软着陆过程设有悬停和避障阶段,探测器可对着陆区地形地貌进行精确勘察,识别出月面斜坡、石块、坑凹等危险地形,极大地提高了着陆的安全性、可靠性。

NASA火星探测器机遇号开始攀爬“索兰德点”

机遇号火星车

据NASA 网站2013年10月23日报道,机遇号火星巡视探测器已开始攀爬“索兰德点”(Solander Point),该地点是机遇号自2004年执行任务以来,遇到的最高峰的北端。这是机遇号第一次爬山,主要目标是使用NASA“火星勘测轨道器”(MRO)上的集成型火星勘测成像分光仪(CRISM)对山脊进行观测,以确定含黏土岩。观测结果将用于绘制拥有强化空间分辨率的矿物地图。NASA 的4 辆火星车(包括1997年的索杰纳号)的行驶总里程超过了50km,其中机遇号为38.45km。

NASA调查航天服头盔漏水事故原因

据航空航天技术周刊2013年10月25日报道,2013年7月,由于航天服头盔漏水,“国际空间站”航天员险些遇险。近日,“国际空间站”上美国航天员对该航天服进行了检测,在分离冷却泵后发现生保系统管道内存在污染物,包括一个2cm 左右的塑料片,这些是造成此次事故的主要原因,这些污染物由俄罗斯TMA-09M 飞船带回地面由约翰逊航天中心做进一步研究。约翰逊航天中心将由5名专家组成调查小组,尽快确定污染物的来源,并提出修改建议,确保这种航天飞机时代使用的航天服的安全性。2013年7月,欧洲航天员计划进行6~7h的出舱活动,由于头盔漏水,视觉和听觉受到阻碍,在进行92min的出舱活动后紧急停止。航天员靠记忆和摸索回到空间站舱内,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脱下头盔。初期调查发现头盔中的水是从头盔背面与生保系统相连的通气孔中而来,而生保系统包括供氧系统、二氧化碳排除系统,以及电池、航天服水冷却循环系统和一个储水罐。目前,调查组已经确定了几个可能引起故障的不同组件,水分离器无疑是造成泄漏的焦点。

“猎户座”飞船首次通电启动

工作人员在“猎户座”飞船乘员舱内,为飞船首次通电启动做准备

据NASA 网站2013年10月28日报道,近日,NASA 的“猎户座”飞船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首次通电启动,这是探索飞行试验-1(EFT-1)任务准备工作中的一项重要里程碑。试验初期数据显示,“猎户座”飞船上的控制计算机、创新性的能量分配和数据传输系统指标正常。EFT-1 任务是一次4 小时的双轨道任务,将把“猎户座”无人飞船送往离地球表面约5760km 远的太空,比“国际空间站”远15倍。试验中,“猎户座”飞船将以32 000km/h的速度返回地球,比现有的任何载人飞船速度都快,并经受约2200℃的高温考验。飞行试验中收集到的数据,将会验证飞船的各项性能,并将有助于后续“猎户座”飞船飞行风险的降低和成本控制工作。

SLS火箭模型进行风洞测试

SLS火箭进行风洞测试

据NASA 网站2013年11月4日报道,近日,美国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航天发射系统”(SLS)火箭的模型在NASA 艾姆斯研究中心进行了风洞测试,测试获得的数据经分析后将用于实际火箭零部件的设计和研发中,以增强火箭的稳定性。艾姆斯研究中心对4种针对不同飞船配置(3种载人,1种无人)的SLS火箭模型进行了风洞测试,其中包括将用于SLS首飞的70t构型。模型上的不同部位都装有压力传感器,在近音速、超音速风洞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测试中还开展了抖振试验,以确定在不同低频下空气是如何影响火箭的。

NASA成立太阳系探索虚拟研究所

据NASA 网站2013年11月5日报道,近日,NASA 成立了太阳系探索虚拟研究所(SSERVI),主要任务是合作解决与月球、近地行星等有关的空间科学和载人探索问题,进一步增强实际探索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合作。该机构由NASA 选取的9 个研究小组组成,将支持和延续NASA 已有的科学项目,作为月球科学研究所的延伸,该机构把研究范围扩展到了太阳系的其他探索目的地。这9个研究小组分别是来自学术机构、非盈利研究院、私人企业、NASA 几大中心和其他政府实验室,入选的研究小组可获得每年1200 万美元的资助,总共5年。NASA 相关负责人称,研究小组的合作对NASA 成功开展机器人和载人探索太阳系至关重要。

NASA选择中佛罗里达大学作为小行星、行星研究中心

据美国佛罗里达州今日新闻网站2013年11月7日报道,NASA 已经选择中佛罗里达大学作为小行星和行星研究中心,支持经费为600万美元,该中心的工作将支撑载人及机器人探索任务。曾为“火星漫游者”设计过相关仪器设备的中佛罗里达大学物理学教授丹尼尔·布里特,将负责月球与小行星表面科学中心(CLASS)的工作。NASA 在11月5日指定了9 个中心组成太阳系探索虚拟研究所,CLASS便是其中之一。丹尼尔·布里特认为,这将使中佛罗里达大学成为太阳系探索领域的领导者,该中心将与一批世界级研究学者,建立一个一站式科学专业技能机构,支持NASA 科学探索的目标。除了丹尼尔·布里特教授外,该中心还有来自于中佛罗里达大学、佛罗里达州航天协会、肯尼迪航天中心、NASA 其他研究中心以及国内大学的15 名主管研究员。

“猎户座”飞船样机成功进行整流罩分离试验

“猎户座”飞船样机进行整流罩分离试验

据NASA 网站2013年11月7日报道,11月6日,“猎户座”飞船样机成功进行了整流罩分离试验。整流罩包在“猎户座”飞船服务舱外部,使服务舱避免受热、风和声音的影响。3 个整流罩壁板均高4.26m、宽3.96 m,6个可分离的连接头和6个可爆炸的分离螺栓连接整流罩壁板和火箭。当“猎户座”飞船达到17.068 8km 的高度时,连接头点火分离,紧接着是螺栓分离,最后6个弹簧组件把3个整流罩壁板推开,整流罩分离。“猎户座”飞船的3个整流罩壁板与传统的火箭整流罩不同,在发射和升空期间能够支撑乘员舱和发射逃逸系统的重量,这种设计能够提高火箭性能、减轻重量、使飞船的尺寸和性能最大化。2013年6月“猎户座”飞船样机进行了第1次整流罩分离试验,但3个整流罩壁板中的其中1个没有完全脱离。

好奇心号火星巡视器第一次软件重启故障得到排除

好奇心号火星巡视器

据NASA 网站2013年11月12日报道,在11月7日的通信传输中,好奇心号火星巡视器出现了软件重启故障,启动了安全模式。这是飞行16个多月以来,好奇心号巡视器第一次出现因故障重启的情况。11月10日,NASA“火星科学实验室”(MSL)确认好奇心号巡视器已由安全模式调回到正常运行模式。此次故障发生在好奇心号下载新飞行软件4个多小时以后,原因是已有机载软件引发目录文件出现了一个错误。

NASA庆祝商业轨道运输服务项目完美收官

据NASA 网站2013年11月13日报道,NASA局长查尔斯·博尔登在新闻发布会上赞扬了美国商业公司在“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中取得的成功,并宣布轨道运输服务(COTS)项目已完美结束。博尔登在讲话中说:“我们已经结束了“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外包的时代,商业航天产业将是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COTS项目是NASA 的一项商业运输计划,旨在向“国际空间站”和近地轨道提供安全可靠成本低的运输服务。该项目中,SpaceX 公司和轨道科学公司开发的火箭和飞船,大大提高了NASA 在“国际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的能力。在整个COTS项目中,NASA 商业合作伙伴创造了很多商业航天工业的“第一”,比如商业飞船第一次往返地球等。

Space X公司“龙”飞船通过安全评审

“龙”飞船

据NASA 网站2013年11月15日报道,10月下旬,来自NASA 和SpaceX 公司的工程师和安全专家们对“龙”飞船和猎鹰-9火箭进行了安全评审。SpaceX 公司已经利用其开发的“龙”飞船和猎鹰-9火箭进行了几次“国际空间站”货物补给任务,但是这些飞船并没有载人。根据“商业乘员一体化能力”(CCiCap)计划,SpaceX 公司正在设计能够载人的“龙”飞船和猎鹰-9 火箭系统。本次安全评审是SpaceX公司进行的第9个里程碑评审,公司需要在2014年第3个季度之前完成全部15个里程碑评审。

“月球勘测轨道器”首次直接测量月表辐射

“月球勘测轨道器”

据NASA 网站2013年11月18日报道,目前,“月球勘测轨道器”(LRO)上携带的“辐射效应宇宙射线望远镜”(CRaTER)首次测量了月球辐射反照率的质子成分,其能够帮助人类了解更多关于月表和月球附近的辐射危害。CRaTER 上装有模仿人体组织的塑料探测片,两片塑料之间由硅辐射探测器隔开,这些探测器能检测到达人体的辐射量。研究人员表示:“模仿人体组织的塑料探测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因为到达人体器官的辐射阵列与飞船外的辐射阵列不同。”CRaTER 于2009年 搭载LRO 发射,2010年 完成主要任务后,LRO 成为研究月球和行星科学的工具。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分析是否结束载人航天计划

据美国航天新闻网站2013年11月19日报道,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最近一份报告“减少赤字选项:2014―2023年”称,如果结束NASA载人航天计划,在2015―2023年间可为美国节省大约730亿美元。放弃载人航天计划是具有政治挑战性的103项政策选项之一,这103项政策选项是CBO 分析其最新考核未来十年减少联邦支出或增加联邦收入中所得的结果。CBO 分别提出了支持和反对放弃载人航天的论据,支持结束载人航天计划的观点认为,电子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减少了人类飞往太空执行任务的需要,太空中用来获取信息的科学仪器不太需要(甚至是根本不需要)航天员来进行操作。NASA 和其他联邦机构已经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在地面上来完成远程航天任务的方式,或者使用机器人来执行任务,不让航天员去冒险;反对结束载人航天计划的观点认为,终止靠近地球轨道的载人航天飞行将终止人类登陆火星的技术进步。此外,如果在未来,机器人任务被证明有太多局限性,那么载人航天飞行将必须重新启动。另一个反对观点是,人类在“国际空间站”微重力条件下进行实验具有科学上的优势,这是其他低成本方式所无法达到的。

NASA利用F/A-18飞机测试SLS火箭自主飞行控制技术

据NASA 网站2013年11月19日报道,11月14日至11月15日,航天发射系统(SLS)火箭在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完成了一系列的自主飞行控制测试。NASA 利用F/A-18飞机模拟了从火箭发射到固体推进器分离的70s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以测试火箭飞行控制系统的应对能力。SLS火箭采用创新性的飞行控制系统——“自适应增强控制器”,能够自动调整航行以应对各种飞行器和环境突发状况。这是NASA 火箭的飞行控制系统首次能够根据飞行实况自主调整航行,而不是靠飞行前的预测。此系统有利于增强火箭的性能,提高安全性。此次测试获得数据将用于飞行软件的改进,对于未来飞行测试也有指导意义。

NASA发布“商业乘员运输能力”计划征求建议书

据NASA 网站2013年11月19日报道,NASA发布“商业乘员运输能力”(CCtCap)计划征求建议书,希望在2014年9月前授出一份或多份CCtCap合同,在2017年底前恢复从美国本土将航天员送往“国际空间站”的能力。CCtCap计划将帮助NASA确保商业乘员运输系统的安全、可靠与高效费比,并将评估集成的商业乘员运输系统在生产与试验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包括火箭、航天器和地面操作等。NASA 分管载人探索与运行的副局长威廉·葛斯坦迈亚称,美国商业航天工业在设计和研制用于近地轨道的下一代乘员运输系统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要使商业乘员运输系统满足NASA 的认证要求并不容易。目前采用的采办方式旨在平衡工业领域的创新力量与NASA 的经验、技能及获得的教训。CCtCap计划是两阶段商业乘员运输计划的第二阶段,基于第一阶段“认证产品合同”(CPC)而开展。CPC阶段要求商业公司能交付一系列产品,为其集成系统认证建立基线。任何公司具备设计成熟度满足第一阶段要求的系统,都可以成为CCtCap计划的合同商。CCtCap计划的合同商将为其系统制定、管理和执行长期生产与操作计划。授出的合同为基于联邦采办条例的固定价格合同,包括至少一次认证前载人航天飞行试验,验证航天器能与空间站对接,且所有系统按预期执行任务。CCtCap将包括2至6次认证后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以满足NASA 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的轮换要求。

美国首位女航天员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美国首位女航天员萨利·莱德

据NASA 网站2013年11月20日报道,11月20日,美国首位女航天员萨利·莱德被授予“2013年总统自由勋章”。NASA 局长查理斯·博尔登说:“萨利·莱德不仅仅是一名航天员,她是美国人民的财富。在载人飞行史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名字广为人知,萨利·莱德的名字就是其中之一。”萨利·莱德于2012年去世,享年61岁。她执行过两次航天飞机任务,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系任教,也曾在几家政府部门担任过空间探索方面的顾问。作为几代年轻女性的楷模,萨利·莱德一直在积极倡导科学教育。总统自由勋章是对美国平民的最高奖励,到目前为止已有5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杰出个人获此殊荣,其中包括14名NASA 航天员和官员,如:巴兹·奥尔德林、尼尔·阿姆斯特朗、约翰·格伦等。

美国出台新的空间运输政策

据美国航天网站2013年11月22日报道,11月21日,美国公布了新的空间运输政策,取代了2004年公布的空间运输政策。新政策呼吁继续支持美国商业飞船的发展,以实现低地球轨道的航天员运输;以及指导NASA 继续进行重型运载火箭研制,实现更远空间的载人航天飞行。NASA 局长查尔斯·博尔登表示,新政策对NASA 具有很多意义,会使NASA 将其有限的财政资源进行最有效的利用,商业部门承担低地球轨道的运输可以使NASA 更有精力发展发射能力。美国商业联合会会长迈克尔·洛佩斯·阿莱格里亚表示,新政策中对职能的明确划分更有利于支持美国航天工业、建立更有效的空间计划,从而保证美国在空间领域的领导地位和竞争力。

LADEE进入预定轨道开始收集月球大气数据

“月球大气与月尘环境探测器”

据NASA 网站2013年11月21日报道,11月20日,“月球大气与月尘环境探测器”(LADEE)进入月球赤道周围的预定轨道。在这个位置上,LADEE探测器能够频繁经历月球日夜轮换,这将有助于了解月球稀薄大气变化的全过程。目前,LADEE探测器距离月表12~60km,大约每2小时绕月球转一圈。由于月球引力场的特性,LADEE的轨道大约3~5天就需要进行一次轨道维持机动。指挥人员将密切关注LADEE 的高度,随时会做出必要的调整。在未来100 天里,LADEE 探测器将收集关于月球稀薄大气结构和成分的详细数据。另外,之前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月球大气中发现了神秘的光束和极光,LADEE 探测器将借此机会研究月球日出和日落时分大气的状态。LADEE 探测器是北京时间9月7日11时27分从美国沃洛普斯岛航天发射中心搭乘轨道科学公司的米诺陶-5 火箭发射升空的。

月球快车公司进行闭环自由飞行试验

据澳大利亚每日航天新闻网2013年11月26日报道,11月25日,月球快车公司利用NASA“强力鹰”(Mighty Eagle)月球着陆器样机成功进行了闭环自由飞行试验。本次试验是该公司与NASA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近期开展的一系列飞行软件测试之一,其合作的目的是帮助月球快车公司开发出低成本月球着陆器。月球快车公司创始人之一兼CEO 鲍勃·理查兹称:“这次自由飞行试验的成功使我们离月球更近了一步。”根据与月球快车公司签署的“有偿空间法协议”,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需要为月球快车公司提供“强力鹰”月球着陆器样机和技术团队,以支持其开展月球着陆飞行软件测试,月球快车公司需为此支付相应报酬。

NASA将与印度合作研究火星

据美国航天新闻网站2013年12月2日报道,11月30日,印度首个火星探测器近期已脱离地球轨道,开始进入火星转移轨道。探测器进行了多项状态检查,载荷系统工作正常。印度火星轨道探测器11月5日搭载PSLV 运载火箭发射,预计2014年9月24日到达火星,将比NASA 的“火星大气与挥发演化”(MAVEN)探测器晚两天到达火星。MAVEN 于11月18日搭载宇宙神-5 运载火箭发射,项目经理大卫·米切尔表示,愿与印度共同对火星开展研究。印度火星探测器科学实验负责人兼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物理研究实验室主任吉腾德拉·奈斯·戈斯瓦米表示,由于NASA 的探测器将提前于印度的探测器到达火星,所以无法规划合作实验,但由于两国都对火星相同的目标进行观测,可以比较观测记录。在某些情况下,印度火星探测器的数据可以补充NASA 的MAVEN 任务。MAVEN 将研究火星在150~200km 高度的大气,而印度的火星探测器将收集450~6000km 高度的大气数据。

NASA计划在月球上种植物

据航天旅游网2013年12月3日报道,NASA计划2015年以前在月球上种植植物,旨在获得生命在太空的长期存活率。该实验由“月球植物生长地”小组负责,他们设想把植物放在咖啡杯大小的特殊密封容器里,并装上感应器、照相机和其他向地球发送信息的设备。抵达月球后,装载在飞船里的植物有一个5~10天的发芽期,有专门的过滤纸为植物提供溶解性养分,密封的容器需要能够自主调整水耗、温度和能量供应。这将是首次在其他星球上开展的生命科学实验,送往月球的设备将定期提供植物生长高清照片,用于和地球上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植物的发芽生长将利用月球上的自然光线。NASA 还将计划把特殊的植物生长箱发给不同的学校、科学家,收集到大家的实验数据后,再与月球上传来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

NASA将为“国际空间站”机器人航天员-2安装“腿”

机器人航天员-2

据澳大利亚每日航天网站2013年12月9日报道,NASA 工程师们正在为“国际空间站”机器人航天员-2(Robonaut-2)制造攀爬使用的“腿”,预计2014年将安装到该机器人躯干上。这些“腿”的跨度能达到2.7m,每条“腿”有7个“关节”,能大大增强机器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便于其执行“国际空间站”内外的定期性、重复性操作,使得航天员能够执行其他更关键的任务。目前Robonaut-2已协助航天员开展了一系列的微重力环境实验,不过其只能进行舱内操作,要完成舱外操作,除了安装新“腿”外,工程师们还需对Robonaut-2上半身进行升级。

“火星一号”组织进行首次火星任务概念研究

据美国抛物线网站2013年12月10日报道,日前,“火星一号”火星移民组织已经确定了2018年首次火星任务的主要设备供应商。该组织已经委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英国萨瑞卫星技术有限公司(SSTL)进行任务概念研究。“火星一号”任务所使用的设备主要包括1 个火星着陆器和1 颗通信卫星。火星着陆器将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将以凤凰号火星车为设计基础,通信卫星由SSTL建造,将在火星同步轨道提供高带宽的通信数据。2018年计划进行的“火星一号”任务是一次非载人验证性飞行任务,旨在验证人类移民火星所需的技术,将是首次由私人组织开展的火星任务。

“国际空间站”外部冷凝循环系统出现故障

据NASA 网站2013年12月11日报道,12月11日,“国际空间站”外部冷凝循环系统的一个泵自动关闭,工作人员怀疑是因为泵内的一个流量控制阀出现故障,导致泵的温度达到了预设温度极限。外部冷凝循环系统通过氨液的循环来保持“国际空间站”内外设备的温度不会过热。目前,飞行控制小组正在努力使外部冷凝循环系统恢复正常工作。目前驻站在“国际空间站”和其内部的航天员没有任何危险。和谐号节点舱、希望号实验舱和“哥伦布”实验舱的部分非关键系统已经关闭。地面专家正在通过收集分析数据,找出解决故障的最佳方案。

NASA小行星任务出舱活动将使用改进型的ACES航天服

据NASA 网站2013年12月12日报道,由于舱外机动航天服过于笨重,目前NASA 正在测试一款改进型的“先进乘员逃逸服”(ACES),未来将用于小行星计划任务的空间出舱活动。工程师们将通过一系列试验,提高此航天服的机动性,使其舱内外都可使用。

“震网”病毒感染“国际空间站”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消息,近日,俄罗斯安全专家尤金·卡巴斯基称,“震网”(Stuxnet)病毒通过一名俄罗斯航天员携带的u 盘感染了“国际空间站”。此外,卡巴斯基表示“震网”病毒也已经感染了俄罗斯的一座核电站。“震网”是目前发现的最高端的蠕虫病毒之一,根据逃离美国的斯诺登披露的美国家安全局(NSA)“精灵行动”的机密文件,该病毒由美国、以色列共同研发,于2009年开始使用。该病毒具有先进的隐形和传播能力,直到2010年才被发现,期间已经感染了大量计算机而未被察觉。其可进行自我复制,不但可以利用网络将副本发送给相连的计算机,还可以自动检测并将副本发送至相连的移动存储设备,以开展“离线传播”。此外,该病毒能伪装成公司数字签名绕过系统的安全检测,从而入侵Windows系统以及西门子大型机操作系统,曾在2010年成功入侵伊朗地下的纳坦兹核反应堆和布什尔核电站。卡巴斯基表示,“国际空间站”已于2013年5月将所有操作系统更换成Linux,因此本次入侵尚不能造成有效的危害。

俄罗斯启动超重型运载火箭工程

据俄罗斯之声网站2013年11月19日报道,在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历史性飞行25周年之际,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决定启动超重型运载火箭工程,宣布将在几个星期之内成立工作组,制定出重启俄能源号超重型运载火箭的路线图。工作组由新上任的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奥列格·奥斯塔片科领导,其需要制定超重型运载火箭的设计提议,该运载火箭将具备把100t载荷送入基线轨道的能力。火箭将以“安加拉”火箭系列为设计基础,可在俄罗斯东部正在建设的东方港航天发射场发射,以减少对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的依赖。1988年能源号超重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该火箭能够将重达100t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其运载能力是质子-M 火箭的5倍,是苏联曾经研制的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俄罗斯SAR-401机器人将执行“国际空间站”舱外操作任务

SAR-401机器人

据俄罗斯之声网站2013年12月3日报道,近期,俄罗斯在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展示了一款酷似真人的SAR-401机器人,它将被送入“国际空间站”,有望代替航天员执行90%的舱外危险操作任务,如设备更换、校验和保养工作等。该机器人于2013年研发,目前正在进行地面测试,设计人员正努力使SAR-401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的欧洲机械臂兼容,机器人身上装有相关硬件,将被用作通信系统,能够接收地面上的信息并传输给“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至于机器人是被放在“国际空间站”舱内,使用时再送到舱外,还是永久地安装在“国际空间站”舱外,目前尚不明确。发言人解释说:“我们设计了两种控制方案,一种是在突发状况下机器人由地面控制操作;另一种是在‘国际空间站’内部操作机器人完成日常舱外操作。”该机器人的成本比美国已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机器人低很多。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的主任强调:“近期,机器人不可能完全代替人,我们开发的机器人不是人的替代品,而是与人的合作互补。”2011年美国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了机器人航天员-2(Robonaut-2),它不具备舱外操作的条件,只能在舱内协助航天员开展相关工作。2013年日本的首个机器人Kirobo抵达“国际空间站”,它具有语音识别功能,用于研究人类和机器人在太空是如何互动的。

2020年前俄将为航天活动投入约2万亿卢布

据俄新网2013年11月21日电,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副局长杰尼斯·雷斯科夫在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2030年前航天领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前景及其资源保障”会议上发言说:“鉴于目前正在进行的联邦预算优化,2013―2020年俄罗斯航天活动计划的拨款总额约为2万亿卢布(约606.39亿美元),其中预算拨款额约为1.830 万亿卢布,非预算拨款额约为720亿卢布。这个数额按年份和拨款量大致可以与ESA 预算相提并论。不过我们的预算中大部分支出用于技术改装、基础建设和建造东方航天发射场。”

东方航天发射场工程需追加110亿卢布投资

据俄新网RUSNEWS.CN 莫斯科2013年12月11日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工业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古捷涅夫11日表示,对预算成本的重新计算表明,东方航天发射场建设项目需要额外投入逾110亿卢布。俄副总理罗戈津解释称,东方发射场对于俄罗斯来说是“实现无障碍进入宇宙空间的唯一保障”,应尽快落实经费问题。发射场的建设在2013年8月份已经出现工期延后的情况,包括联盟-2运载火箭发射台的建设也有一些滞后。罗戈津强调:“我们应在2014年年底前完成这一工作,以便在2015年前实现发射场的首次发射。目前工期延迟已缩短至10天,并将于新年前完全得到纠正。”

欧洲火星探测任务着陆舱以意大利天文学家命名

据澳大利亚每日新闻网2013年11月11日报道,欧洲火星探测任务的再入、下降、着陆舱命名为“夏帕雷利”(Schiaparelli),是为了纪念已故意大利天文学家夏帕雷利,夏帕雷利在火星探索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19世纪曾描绘了火星的表面特征。“夏帕雷利”着陆舱将验证欧洲的火星登陆关键技术,再入和下降时将收集大气相关数据,再入大气时速度将达到21 000km/h。在降落伞和推进器的作用下,着陆前速度将减至15km/h。欧洲火星生物学探测任务(ExoMars)是ESA 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之间的一个合作项目,目的是为了寻找火星上现在和过去曾经存在生命的痕迹。据悉,他们计划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进行2次火星发射任务。2016年的任务将发射跟踪大气轨道器和“夏帕雷利”着陆舱,2018年的任务将发射火星漫游车,轨道器和漫游车将共同在火星表面寻找生命迹象。

阿里安-6火箭通过初步要求评审

据ESA 网站2013年11月11日报道,11月6日,ESA 的阿里安-6火箭已经通过初步要求评审,将进入任务下一阶段——第一轮和第二轮设计分析周期,这一阶段将分析几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2014年11月,将根据两轮设计分析的结果进行系统要求评审。阿里安-6是一枚三级火箭,最重可以将6.5t的有效载荷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可满足公共事业和商业需求。最终确定的构型是“PPH”,“PPH”表明了火箭不同级的顺序,第一级和第二级将主要依赖固体推进(P),低温推进剂(H)只用于上面级。阿里安-6 火箭将使用与阿里安-5ME火箭相似的上面级,以节省成本。

ESA完成火星取样容器方案验证设计

火星取样容器

据航天参考网站2013年10月29日报道,ESA已完成火星取样容器概念验证设计。该取样容器并不是真正的任务硬件,但其功能齐全,已经在模拟热环境下进行了测试。火星取样返回任务将是未来机器人探索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鲁棒性强、功能多样的样品容器将是保证任务成功的关键。据悉,该球形容器直径23cm,质量不超过5kg,独特的设计使得火星的样品在返回地球的途中保持原始的状态,容器中有11个可密封的小容器。为了使返回过程更顺利,火星取样返回样品容器搭载有无线电发射器和逆向反射器,以便近距离激光测距。该任务设计中不包括降落伞,因此容器必须能够承受撞击着陆。此项工程融合了ESA 结构系统、热系统、通信系统等各个方面。

ATV-4完成任务后再入大气层烧毁

ATV-4

据美国航空周刊网2013年11月2日报道,ESA 第4艘自动转移飞行器(ATV-4)已于美国东部时间11月1日再入地球大气层,在南太平洋上空烧毁。ATV-4于2013年6月5日由阿里安-5火箭发射入轨,在6月15日与“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对接,运送了超过7t的燃料、食物、水、压缩空气、研究工具以及备件。对接期间,ATV-4共6次启动其助推器提升“国际空间站”轨道高度。在脱离空间站之前,ATV-4被装满垃圾,11月1日再入大气层时,ATV-4所处位置位于“国际空间站”下方仅96km处,“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能够观测再入过程,从而制作再入过程模型。

日本航天员大西卓也入选“国际空间站”第48-49长期考察团

据日本宇宙研究开发机构(JAXA)网站2013年11月29日报道,日本航天员大西卓也入选“国际空间站”第48―49 长期考察团,计划于2016年6月搭乘联盟号飞船飞往“国际空间站”,驻站时间约6个月。大西卓也的主要职务是飞行工程师,负责“国际空间站”的日常维护和实验开展。2013年12月起,他将开始必要的空间飞行训练,为飞行任务做准备。大西卓也199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同年4月加入全日空航空公司。2009年2月,大西卓也入选预备航天员,2011年7月,完成基本训练要求后,获得“国际空间站”航天员资格。

印度火星探测器成功完成第4次机动

曼加里安号火星轨道探测器

据澳大利亚每日航天新闻网2013年11月12日报道,尽管11月11日印度火星探测器(又称为曼加里安号)出现了推进器发动机故障,但经过11月12日发动机再次点火助推,探测器成功完成了再次升轨。这是该探测器发射以来的第4次机动升轨。这次升轨后,探测器将距离地球100 000km。印度火星探测器于11月5日发射升空,预计11个月后抵达火星。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科皮利勒·拉达克里希南表示,印度火星探测任务是印度空间计划的转折点,未来将进一步证明印度的空间技术。

韩加快火箭研发速度2020年发射“韩国型火箭”

据中新网2013年11月26日电,韩联社报道,韩国未来创造科学部26日与有关部门联合召开第6次国家宇宙委员会会议,宣布了韩国空间开发中长期计划、空间技术产业化战略方案、韩国型火箭研发计划修订案等。根据这些计划,由韩国自主研发的“韩国型火箭”将于2020年6月发射,这比此前的目标提前了1年3个月。报道称,为了提前应对全球空间开发竞争,该部将“韩国型火箭”的发射时间从2021年9月提前至2020年6月。韩国将在2017年12月进行试射后,于2020年6月利用韩国型火箭将1.5t级实用卫星送入低地球轨道。之后,韩国将开始对月球的探索,为此,韩国政府确立了2020年利用韩国型火箭发射月球轨道探测器的计划。此外,还将通过国际合作推动对火星、小行星和深空的研究,并为应对频繁发生的空间碎片风险构建空间监视系统。韩国计划通过研发韩国型火箭和卫星全面培育韩国航天产业,未来创造科学部还确立了空间技术产业化战略,将切实落实中长期空间开发计划,大幅扩大民间研发规模,对韩国企业生产的航天产品出口海外提供支援,持续创造航天产业需求。据预测,如果这一战略得到落实,2017年韩国航天市场规模将从现在的8866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1.4 亿元)增加到2.8 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2.4亿元)。另外,该部还树立了在航天产业创造4500个就业岗位的目标。政府还计划设立宇宙专业教育中心,到2020年,把目前2200多名的航天领域专业人员人数增加至4800多人。

“国际空间站”航天员成功部署4颗小卫星

据航空航天技术周刊2013年11月19日报道,11月19日,“国际空间站”日本航天员若田光一与美国航天员迈克·霍普金斯合作,利用日本希望号实验舱外露设施上的小卫星轨道部署器(SSOSD)弹射了3颗小卫星。其中1颗是由东京大学、越南国家卫星中心和IHI航天公司共同研发的10cm×10cm×10cm 的对地成像卫星,此卫星是搭载日本HTV-4货运飞船进入“国际空间站”的。另外2颗是由NASA 资助,Nano火箭卫星公司研发的用于技术验证的ArduSat-1 和ArduSat-X 卫星。11月20日,“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再次部署了1颗由艾姆斯研究中心开发的TechEdSat-3卫星,不过在部署卫星的过程中,日本航天员因控制面板显示器问题使任务延迟了几分钟。2012年10月4日至5日,日本实验舱曾利用发射装置部署了5颗美国和日本的小立方体卫星。

猜你喜欢

航天员空间站探测器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到中国空间站里上课!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自制空间站模型
我是小小航天员
空间站日记
第二章 探测器有反应
我的航天员手记
EN菌的引力波探测器
来吧,少年航天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