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紫砂壶“六方圆”的内涵和意韵
2014-12-27万志余
万志余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积淀丰富和厚重的中华古老文明,在众多文化元素的融合中塑造出不朽的艺术生命。紫砂壶因茶而生,茶又因壶而香,涤尘净心是茶道之本,也是壶道之源。紫砂壶“六方圆”(见图1)正好与佛界的审美情致和文化内涵相契合,也符合佛教清净之器的要求,而陶刻书法的装饰也起到了烘托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就紫砂壶“六方圆”的创作内涵和装饰意韵作简要的论述。
图1 六方圆壶
1 紫砂壶“六方圆”的佛教元素
从宜兴紫砂壶的过去和今生来探求,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记载,真正的智者都是出红尘而济世,方便以修心的梵行沙门。从“始陶异僧”指点富贵土的故事,到金沙寺僧教供春学艺的轶闻,开创了数百年来久盛不衰的宜兴紫砂壶与佛教文化结缘的传奇与神话。
自明代至今,以佛教为题材的紫砂壶层出不穷。例如“僧帽壶”、“佛手壶”、“济公壶”、“心经壶”等等,无言地释放紫砂壶所承载的佛学雅韵,默默地给人以启迪与熏陶。如同壶中的茶汤,是苦涩中的清香,是平和的、笃信的,以柔润的光泽和沉静的气度折射出佛的庄严和壶的魅力。
紫砂壶“六方圆”的设计理念,是用隐喻的手法将佛的元素注入,透过壶体造型强化皈依的现实感,可以是大善大悲之后的自持和达观。“六方”在佛学中有“六方诸佛”,也有“六方礼经”。所谓“六方诸佛”,就是指东、南、西、北、上、下等六方世界赞叹阿弥陀佛功德的诸佛,又叫“六方诚证”。比如,东方世界的六佛,分别是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和如是佛。而“六方礼经”的主要内容有父子、师生、夫妇、亲友、主从、僧俗等“六方”人际相互对待的关系。例如“师生”要求“生对师”务尊礼怀恩、敬送柬修、敏于受教;“师对生”则要勤于授业、擅解疑惑、善教务师。这是适应世俗社会的生活需要,强调平等互敬的对待关系,重视文化传统的学术意涵。将佛教文化与紫砂文化相互交融制作“六方圆壶”,希望能表达出高妙的境界和艺术感染力,让它包容“六方诸佛”和“六方礼经”的元素。这种“佛韵”与其说是一种至高的“神格”,毋宁说是一种至尊的“果位”。“佛”为梵文,意为“觉悟”,凡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皆可成佛,所以“众生皆有佛性”,与紫砂壶的素雅、无华、纯净、高洁的特质相吻合。
取朱泥全手工制作“六方圆壶”,将壶之“六要素”,即:壶的身、底、口、盖、嘴、把都呈六方形状,而且方中寓圆,给人以温润、柔和的质感,六方中蕴含内敛,圆融中寄寓刚毅,这是紫砂艺术风格趋于多元化、多样性的探索和尝试。
2 紫砂壶“六方圆”的陶刻韵味
宜兴紫砂壶的陶刻装饰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创造,堪称陶艺中的“绝话”。它与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完美结合,构成了壶艺世界的璀璨风景。
陶刻是将书法、诗文、绘画、壶铭、篆刻等技艺在紫砂器上的综合运用,具有浓郁的“中国风”。追根溯源,紫砂陶刻始于宋代,到了明代,凡是制壶名匠和高手几乎都采用陶刻来增添作品的艺术份量。或是自己执刀,或是请人代劳,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和时尚兴趣。紫砂陶刻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陈曼生及其“曼生壶”,神怡陶刻,锦上添花。
继承先辈书法陶刻的传统特色,在紫砂壶“六方圆”上镌刻诗句,着重体现壶铭的切情、切意。紫砂壶的创作和陶刻装饰当随时代,展示时代精神和正能量。“反腐倡廉”是民强国富的保障,深得人民拥护。于是,选择“朗月一杯堪作镜,清风两袖不沾尘”作为“六方圆壶”的壶铭。诗句取自2009年株州县“国土杯”廉政诗词联大赛的获奖作品七律《清廉颂》:“勤政无私手莫伸,廉明二字重千钧。包公退砚难移志,太守悬鱼自乐贫。朗月一杯堪作镜,清风两袖不沾尘。莲花且送馨香远,永固金堤万户春。”这是借器抒情、流露民众的期盼。同时,在陶刻书法的行、草、篆、隶、钟鼎、石鼓等多种书法字体中选用行书刻写,以结构、章法布局,使之具有美感的装饰。以物载情,抒发心音,力求壶上的诗词凸显寓意,与佛心向慈、戒欲的理念合拍,与修身、养性的茶道融合,张扬了“六方圆壶”的主题精神。
3 结语
宜兴紫砂壶的传承过程必须以传统为根、文化为魂、创新为本,既有艺术思考,又要有人文理想。紫砂壶“六方圆”是在传统方器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在茶文化、陶文化、佛教文化和书法文化的结合中诠释自己的内涵和意韵,以此展示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