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灯与紫砂壶艺术结合的格律——以紫砂“大宫灯壶”为例
2014-12-27陈国宏朱荣妹
陈国宏 朱荣妹
(宜兴 214221)
说到格律,人们自然知道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完善,分别在唐代和宋代形成了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并出现了李白、杜甫、苏轼、柳永等一大批艺术巨匠,达到了艺术水平的高峰,成为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十分独特而又完美的艺术形式。唐诗宋词对字数、句数、读音的平仄、句子的对仗及押韵等都有十分规范而又严格的规定,这些便是“格律”。格律作为紫砂茗壶造型的艺术形式,一方面严格地规范着艺术家创作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形成了其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家们凭借自身的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在这十分有限的艺术空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意和艺术风格、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而永载史册,成为千古绝唱。以紫砂“大宫灯壶”为例(见图1),它是以古代的宫灯为造型而设计的,呈现出了中华传统艺术的古典美。
图1 大宫灯壶
1 紫砂“大宫灯壶”的格律
紫砂“大宫灯壶”的制作使用了泥片镶接成型法,造型要尽可能简洁。紫砂泥色古穆,红光黯然,色泽于寻常处见风流。壶身似宫灯,腹中部微起上下两道棱线,壶盖平,壶钮的形状貌似壶身,恰如一盏小宫灯。平肩、圈足、一弯壶嘴,流把匀称自然,口盖直而无缝隙,工艺精湛娴熟。“大宫灯壶”造型协调和谐,有圆、稳、匀、正之美感,形制经典,无可懈击,呈现雍容典雅气度。
这款紫砂“大宫灯壶”造型既有艺术创意,又可以适应成型工艺,这种成型工艺的制约性给思想内涵和艺术创意的充分发挥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和限制。这就像格律诗词一样,在较少的字数、平仄、押韵的制约下,必须字酌句斟、反复推敲。壶艺也必须在其成型特性的制约下最大限度地追求 “言简意赅”,简练既是工艺所必须,又成为壶艺的艺术特色。
2 紫砂“大宫灯壶”的文化
宫灯是指悬挂在厅堂梁上的照明灯具,一般形制较大,周身嵌画绢或玻璃,富有良好的装饰效果。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统一天下后,为了庆贺这一功业,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并融入紫砂壶的艺术造型中。又有人传言,在清代雍正年间,宫灯造型的原型为灯笼,为屯头村一老汉设计,此后屯头灯笼被一县级官员进贡到宫中,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清代,由于宫灯长期为宫廷使用,除照明外,还配上精细复杂装饰,显帝王富贵奢华。但现代人的艺术审美眼光是以简洁为美的,这款紫砂“大宫灯壶”就是根据此种灯笼设计而成的,遵循了简洁的艺术格律,所制的壶器造型清新自然、古典优美、气韵高雅,既符合古代人们的审美观,也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
最初的泡茶器皿仅仅用于日用泡茶,随着人们品茶、欣赏要求的不断提高,壶器的艺术特性也越来越明显,最后发展为具有自身完整艺术体系的艺术门类。陶艺家在紫砂壶的造型、装饰中注入了各种思想,这些思想使得壶艺散发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正是这些思想和文化的存在,才使得紫砂壶具有更为丰富的美感,使得作品的美感更具立体感,使人品之有味,赏之更美。这款以“宫灯”为造型的紫砂“大宫灯壶”,折射出东方人的审美眼光以及对灯文化的解读。宫灯不同于现在的任何灯具,这款紫砂“大宫灯壶”是灯具与工艺美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既有实用价值,又表现出东方艺术和我国民族风格,富于文化艺术鉴赏价值。
紫砂壶艺是在不断发展中自然形成格律的,并组成了自身完整的艺术体系,成为一种独特的、完美的艺术形式。正如唐诗宋词的艺术格律和艺术形式诞生了李白、杜甫、苏轼、柳永等艺术巨匠一样,在紫砂壶的艺术格律和艺术形式中,真正的艺术家可以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艺术天赋和艺术智慧,创造一件件壶艺杰作,永远放射着艺术的光辉。
[1]黄玉英.客家民间灯彩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江西石城灯彩戏中的应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03):59-61.
[2]高俭.浅谈现代陶艺与紫砂壶艺造型的契合[J].江苏陶瓷.2009(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