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筋纹装饰的紫砂“朱泥菱花宫灯壶”艺术探索

2014-12-27徐伟琪

江苏陶瓷 2014年5期
关键词:菱花宫灯筋纹

徐伟琪

(宜兴 214221)

陶瓷成型和装饰中的筋纹可以追溯至唐代,甚至更远的历史时期。人们取法于梅、莲、海棠、菱花、蔬果等自然物态和青铜、玉器的造型来仿制陶瓷器皿,这种源于自然的点、线结合与面、体切割,在紫砂创始阶段就得到人们的青睐和赞赏。数百年来,随着人们对筋纹装饰的艺术追求和推崇,以筋纹装饰的紫砂壶引起了艺人和壶友之间强烈的共鸣。制壶者刻意求新,赏壶者推敲玩味,两者促进了筋纹效果与制作技巧的日臻完美。纵观紫砂艺术的古秀新葩,以筋纹装饰的紫砂壶,其恰如其分的均等和吞吐自如的变化,为紫砂艺术的发展和开拓起到了承上启下、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以紫砂“朱泥菱花宫灯壶”为例(见图1),谈谈筋纹装饰的紫砂壶特征。

图1 朱泥菱花宫灯壶

1 紫砂“朱泥菱花宫灯壶”的宫灯造型

整款“朱泥菱花宫灯壶”的造型显得错落有致、比例匀称。壶器的宫灯造型是经过精心布局之后严谨施艺方成的极品,壶钮形似花蕾,口盖较大,略微鼓起,呈压口之势;壶颈立起,显得端庄威严;壶身为扁圆形,圆圈壶底;直流嘴呈细长形渐次变细,嘴头齐整如同花尖;耳形壶把,重心略微下沉,把底与高昂的壶嘴呈相望之势。

“宫灯壶”是紫砂壶中的经典,其造型始于清代雍正年间,其原型为灯笼,为屯头村一老汉设计,此后,屯头灯笼被一县级官员进贡到宫中,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宫灯壶”就是根据此种灯笼设计而成的,多以方器造型出现,造型清新自然、古典优美、气韵高雅,符合古代人们的审美观,也容易被现代所接受。这款紫砂“朱泥菱花宫灯壶”以宫灯为原型,不仅因其造型美观,更取其奢华富贵、兴隆和吉祥之意。“朱泥菱花宫灯壶”结合了十二菱花筋纹制成,造型新颖别致,十二菱花筋纹从壶钮、壶盖至壶腹,均呈现得完美无缺、轮廓清晰,线条鲜明有力、比例协调、对称工整。且壶钮处宛若小宫灯高挂,也呈十二方,细腻精巧,足见制作工艺的精湛。

2 紫砂“朱泥菱花宫灯壶”的筋纹装饰

紫砂“朱泥菱花宫灯壶”的制作讲究,圆透而浑厚,整体壶器达到了均匀又饱满的艺术效果。筋纹器的角、线、面要求达到匀、挺、圆、正的制作要求。面上平而有力,线型硬、糯兼之,角线锋不显露,脚线转折分明,风格上协调统一。此壶通体作菱花式,盖身浑然一体,分十二瓣组成,上下对称。棱线凹凸分明、有棱有廓、权衡比例、秀丽可爱。壶式由“宫灯壶”结合“菱花壶”的特点变化而来,花蕾型壶钮与菱花瓣相融,壶嘴也作菱花式,胥出自然。壶把弯曲恰体、端握方便。壶盖十二面可置换,十分严密,也体现出了该壶的筋纹装饰技艺精湛。

紫砂“朱泥菱花宫灯壶”的筋纹装饰由来已久。紫砂筋纹器型制残片最早见于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器皿,历经宋、元及明代早期无数陶工的开掘,并逐渐演变,在明代中期以无名氏陶匠为先导,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徐友泉等为杰出代表的特有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据考析,《宜兴陶器图谱》所录的《砂壶考》写道:“邓秋板砂壶全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大彬二字楷书款。”这款“朱泥菱花宫灯壶”以对称菱花瓣为造型特征,阴阳交间、凹凸分明,十二瓤纹清晰端正,制工亦十分严谨,可谓是紫砂筋纹器的经典制作。此壶造型从茎形盖钮如花蒂状,逐渐延伸至壶肩、壶身上部,气势饱满,浑圆如玉。花蒂下逐渐展开花瓣至壶腹处膨胀至极,给人以心灵的震动。壶足也呈圆状,壶嘴、壶把如花茎延伸,自然和谐,整器也成完整的菱花状,美妙无比。

综上所述,以筋纹装饰的技巧设计“朱泥菱花宫灯壶”的宫灯造型,实际上是陶瓷形体设计中的凹、凸、软、硬线角在紫砂艺术中的运用,而紫砂陶的特殊功能为这些线用的超常发挥提供了场所。因此,“朱泥菱花宫灯壶”被整体运用成“器”,而被局部应用便成“饰”,壶器通过严谨合理的装饰,使作品饱满中显得清秀、峻拔中又露雄健,光而不保、花而不俗,壶器造型的艺术感染效果尤为强烈。

[1]陈亚萍.“筋纹”——紫艺精华[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12):64.

[2]赵志东.浅谈“介字提梁壶”的纹饰美[J].江苏陶瓷.2012(03):44.

猜你喜欢

菱花宫灯筋纹
“君乐壶”的筋纹艺术美感探究
论“四方菱花壶”的艺术特征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长信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封面人物
筋纹智慧,美菱盛放
——论紫砂壶作品《合菱》的艺术创作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论紫砂壶“莲瓣”的造型艺术
“高梅花”壶的筋纹艺术之美与品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