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感怀——简论“生命之源壶”情与爱、母与子、形与神的塑造

2014-12-27蒋兴宜

江苏陶瓷 2014年4期
关键词:人性美母爱紫砂

蒋兴宜

(长兴兴宜紫砂艺术工作室,浙江长兴313100)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母爱,是先天赋予女性的一种本能,也是女性“本善”的具体标志。这种发源于“善”的爱,也是一种纯粹的“美”。大善、大爱而大美,这类能呈现美感动人的题材,也早就引起壶艺家的关注,他们以各自的审美眼光,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态、不同手法进行演绎,有以“西施壶”、“美人肩壶”等对女性人体曲线美进行生动比喻的,有借自然界动植物进行拟人化形象处理的,有以“百子图”、“仕女画”、‘童子嬉耍”等内容进行书画镌刻装饰的。

“生命之源壶”(见图1)从人性的感怀出发,以创新的理念追求突破,运用传统光素圆器打泥片围身筒拍打成型的工艺和捏塑工艺塑造出紫砂壶新颖的形态结构。作品从情与爱、母与子、形与神三方面进行考量,使人体美、人性美与壶艺美圆满交融于一体,以全新的壶艺面貌完成了对“生命之源”别具一格的诠释。

图1 生命之源壶

1 “生命之源壶”以体现“情与爱”的柔感曲线勾勒“人体美”

“生命之源壶”的创作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是为了迎接解放后在杭州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上级要求除了传统题材的工艺美术作品外,更需选送创新作品。创作前考虑到:紫砂工艺是一门民间工艺,解放前濒临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才得以繁荣兴旺起来。祖国,就如一位慈祥的母亲,从事紫砂艺术创作的工艺美术者,就如众多在母亲关爱和哺育下健康成长起来的孩子。为了表达一腔热爱祖国的深情,也是为了感恩,故决定设计制作一套“母子组壶”参加“西博会”。初开始的造型设计为光素圆器壶身、圈足底与高颈上下对应、曲形嘴的口呈上喷涌式、环形把转到侧面不在口与嘴的一条“线”上、平克盖上的壶钮为一昂面朝天手里捏着一颗蚕豆的小孩,通体均以紫泥为材质制作。试制出来后,觉得结构上虽有一点新意,但“母与子”中“子”的形象清晰而“母”的形象却过于抽象模糊,总有一些牵强附会和单调的不足。后经多次修改完善,才将嘴、把变形并与壶身连成一体,以女性的双乳形态将“母亲”生动地表现出来,并将紫泥换成段泥,让烧成后的色泽更接近人体的肤色。

成型步骤:首先是将泥条打成泥片,再围身筒拍打,圆形嵌盖与壶身吻合紧密,共同组成一扁圆形球体。原来搓嘴、把的方式改变,按身筒成型法将嘴、把泥片围起拍打成形后再与壶身相接,光润后使嘴、把、壶身三者外轮廓线条浑然交融、不分彼此,犹如人体的一对乳房。同时,壶嘴与把又是既相似又不完全对称,前者坚挺稍小,意喻年轻与青春;后者丰腴饱满,象征着奶水丰沛正处哺乳期。两者一前一后,通过大小与姿势的切换完成了一个由少女到少妇的转型过渡。壶把外侧的挖缺是为了便于握拿,壶嘴与把端用紫泥的粉绘,是为了增加“乳晕”的形象逼真度;壶身与盖组成的“圆”,与嘴、把合成一器的“体”都由曲线组成,这些曲线充斥着柔和的美感,也只有通过这些曲线才能更有效地把充满圆润丰满、柔情爱意的“人体美”勾勒出来。

2 “生命之源壶”以表现“母与子”的生动形象刻画“人性美”

一个人的生命源之于父母,从在母腹里成胎开始,母亲就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十月怀胎,历尽辛苦,一朝分娩,更需付出加倍的哺育之劳。母亲对孩子付出的爱是无私的,是无需报偿的,她们以苦为乐、无怨无悔,最苦、最累也心甘情愿。母子连心,古人很早就相信这种感情的存在。孟郊的《游子吟》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反映出孩子长大后要离开身边,担忧、牵挂、思念,也是让母亲最放不下心的。同时,生育孩子不仅是人类为了繁衍生息的需要,一个家庭有了孩子的欢笑声甚至是哭闹声,都会给家庭增添一份生机,就多了几分幸福感,苦累、疲惫都会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给冲淡了。南宋辛弃疾有一词《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幅多么安闲自在、温情脉脉的画面,让人感到只要孩子们健康活泼,即使住在低矮的茅屋,也能让人心满意足;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开开心心,就能体会到无与伦比充满温馨幸福的天伦之乐,这也是词人从心底里流露出的对“人性美”的渴求和赞赏。

“生命之源壶”为了将这种人性美能有效地体现出来,将壶钮设计成幼童形象,通过捏塑工艺制成一围着红肚兜撅着屁股跪伏着在爬动的姿势,可爱的灵动感溢于形表,充满着童趣的天真,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壶底也按人体特征处理,由平整切换成横竖“刹凹”的四等分,形成圆突曲润的“臀股”形,以更符合人性化。

由此可见,“生命之源壶”是一改传统的模式结构,以别具一格的形式将嘴、把与壶身连成一体,成为“生命之源”的母体,又以雕塑的形式将壶钮设计成一幼童,寓示着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并让“母与子”共同成为体现“人性美”的一种特色标志。

3 “生命之源壶”以审视“形与神”的鉴赏标准诠释“壶艺美”

一件成功的创新作品,不仅需要造型结构具有新颖别致的外在形态,还需要以形写神、以形传神。形与神,是紫砂壶创作和审美过程中需注重的一条重要鉴赏标准。其形,是壶的外在形态;其神,则是壶所包含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意蕴。尤其是如“生命之源壶”这一类型的,创意题材主要取源于女性的敏感部位,是传统观念中极端的“隐私”,艺术处理一定要得当、恰到好处,否则就会低级趣味与庸俗化,甚至陷于“黄色”与亵渎紫砂、亵渎神明的“嫌疑”中,落下“无耻、下流”的骂名。“生命之源壶”的“形”,是经过艺术处理后带有人体特殊部位形貌特征的“形”;其“神”,则是以紫砂壶的形式传播一种充满崇高圣洁、不可玷污的一种叫做母爱伟大的思想情感,是内在蕴涵精神之美的自然流露。

“生命之源壶”的创作意图,既为写“形”,又为传“神”。形,是外在的、表象的;神,是内在的、本质的,表征着一种对“母爱”的崇敬。具体手段是以个人的审美眼光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创新路径,通过光素圆器工艺使之抽象化,又以花器捏塑工艺使之具象化,在抽象与具象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以线条的柔性勾勒出女性轮廓的曲线美,又以段泥粉饰紫泥渲染“乳晕”的肌理美,并以雕塑的形象描绘幼童天真烂漫的童趣美,力求让形态逼真、神韵丰富与格调高雅并存于一器,在唤起人们对人性感怀的同时,又能得到陶冶情操、涤荡心灵的“壶艺美”的精神享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在点评“生命之源壶”时说:“作者将拟人化的格局融入到壶的创作中,突破传统风格,人体美与造型美搭配得当,不庸俗,显得高雅,很有特色,原料的处理也很不错,有一种色调均衡的美。”“生命之源壶”在2000年杭州西湖博览会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展出时,就得到众多参观者好评;2010年经申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4 结语

综上所述,紫砂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涉及到与女性相关的敏感题材,只要是本着发掘人体美、人性美、壶艺美的目的进行设计,找准切入点,选对创新路径的突破口,照样能成为格调高雅、生动传神的佳作而受到人们的追捧和青睐。“生命之源壶”本着对人性的感怀、母爱的敬畏、紫砂的尊崇,以体现“情与爱”的柔感线条勾勒“人体美”,以表现“母与子”的生动形象刻画“人性美”,以审视“形与神”的鉴赏标准演绎“壶艺美”,使得作品既有柔情爱意,又有写形传神的艺术美感,成为不断探索过程中一次成功的创新尝试。

[1]尚波.中华美德书(大全集)[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人性美母爱紫砂
母爱大于天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画家张宜与紫砂
文质彬彬的紫砂新境——吴鸣紫砂艺术品读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