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优化科学课堂
2014-12-26余丹燕
余丹燕
摘 要:小学科学学科,以它丰富的探究活动吸引着学生,学生特别喜欢动手探究。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快乐,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而探究材料的准备,已成为科学老师上课前的必备工作,如何准备合适的材料,什么时候出示材料,都是一种学问。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学反思;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74-01
一、情境描述
公开课前一晚,我想到把材料放到学生抽屉里,更方便学生拿取。因为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四人小组桌子摆好后,中间较挤,教师无法轻松过去,给教学带来了不便。为此,我那天一大早过去,就将量筒放到了学生抽屉里。由于借班上课,我又上第一节,那班主任早10分钟就把学生带来了,一个好动的男生发现了我抽屉里的“玩意儿”,立即拿出来,边上有几个学生发现了,也跟着在抽屉里找,我下去提醒他们才放回去。
上课了,我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水量不一样多的标上编号的瓶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说说采用什么方法比较3个瓶子里的水的多少,激励他们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选出一种最简便的方法。讨论好了后,让学生汇报交流。第一个汇报的小组说用三个一样大的瓶子,把水分别倒进去就可以比较水的多少了。另一个小组说倒进杯子里,看看分别有几杯就能比出来了。这时一只小手高高举起,兴奋地叫:“老师!我知道,我知道!”举手的是先前的那个男生,没想到他举起抽屉里的量筒说:“老师,就用这个东西吧,它叫量什么,用它来比较水的多少更方便又快。”刹那间,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怎么办呢?我让学生设计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之后,我打算通过引导他们找出哪种方法最简便。然后,引导学生探究3个瓶子里的水到底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再引出量筒进行教学。谁知在这节骨眼出现这种棘手的问题,让我措手不及。面对这样一个生成性的问题,使我始料未及,不知怎样处理,只觉得大脑有个学生在说:我们都知道有更方便的东西来操作,老师还在原地硬导,真笨。这时,我犯也糊涂,蹦出了一句话:这是量筒,确实用它可以很方便地比较出水的多少。咔嚓,原先设计的预案——思考多种比较方法的这一重要探究过程嘎然而止,真的很可惜。接着就被我引入了量筒的构造,以及使用方法了了。科学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我这样一来,把探究的过程简化了,重点删去了实在不可取。
案例分析:学生一刹那拿出量筒的情景常常浮现在我眼前,对于自己课堂上的处理方式 ,我在课后也感到极为不满。其实当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假如没有量筒,我们该怎么办,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又被拉回来了,继续探究比较水的多种方法。
仔细分析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学生不守纪律是因为我准备材料考虑不周造成的。我从自身课的设计的角度考虑准备材料,却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我把“量筒”放在学生的抽屉里,希望在用到的时候让学生马上拿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然而,事与愿违,因为它的过早出现反而影响了整节课的进程。“量筒”是他们第一次见到的,当然很想知道它的用处,虽然我让他们把“量筒”放回去,可他们心理的疑问并没有解开,有几个学生挡不住诱惑,偷偷地拿出来玩,从纪律角度来说这些学生应该批评,从探究角度来说,这些学生不畏强权,非探个究竟不可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以后上这一课的时候,我都把“量筒”放在方便又让学生看不到的地方,要用的时候再出现,课堂中就没有出现学生分心的现象,而且这器具在解决“比较水的多少”中发挥了真正的作用。
二、反思与研究
1、适时出示实验材料
科学探究活动课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器具,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准备材料是值得每一位科学教师研究的。材料准备不足,“让每个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就成为一句空话。材料准备太多,学生应接不暇,实验走过场,看似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很差。此外,材料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出示也需要考虑。
我认为对于儿童熟悉的东西,可以直接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进实验室就让学生看,并让他们说说桌上有什么,消除他们因好奇心造成的分心;对于儿童不熟悉的器具应放在老师的讲台上,不让学生发现,待到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才出示,再让小组派材料员上来领。如果学生对拿到手的材料有兴趣,教师要留足时间让他们观察研究,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然后提出本节课的探究目标,这样学生才能专心进行探究活动。
2、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课程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目标第一条提出:让学生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科学老师首先要认识到小学生的好奇心或求知欲是与生俱来的,且伴随着他们成长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理性成分,逐渐成为一种志向、意愿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可以简单地传授或教给他们的。因此,科学老师担负着呵护、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责任。
学生在课堂中分心都是有原因的,他不是不尊重老师,也不是故意捣蛋。学生翻看实验器具,围着老师的讲台桌问这问那,不经老师同意动手把弄实验器具,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分析,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学生好奇心的表现,老师应尽力呵护,多引导,多宽容,少批评。假如教师经常指责、批评他们的无理,就会挫伤他们的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旦被挫伤,往往很难修复,有些甚至终身无法弥补。我们都知道,越是年龄小的孩子,问题就越多,老是喜欢缠着大人问这问那,表现出对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好奇心却越来越少,甚至对新鲜事物熟视无睹,这是不懂呵护孩子好奇心的大人们不断讽刺、挖苦、打击的结果。科学老师要尽心地呵护、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动手、探究的本领,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
三、结语
不管有多用心的教师,多优秀的老师,都会有犯错误的地方。就如这节课,我自以为考虑周全,不料课上得不尽人意。学会反思,找到原因所在,我明白了因“材”施教可以优化科学课堂,在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这无疑是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