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怎样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
2014-12-26毕全喜
毕全喜
摘 要: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不仅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良好的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以获取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学习方式多样化;实验;创新;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36-01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原则是为学生创造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构建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同时,注意将探究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就成了科学课教学中必须顾及的问题。
一、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建桥梁》一课中让学生动手做平板桥、拱桥、斜拉桥。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思索,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
二、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类似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的学习方式,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获得发展。但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培养。还以《建桥梁》一课为例,在测试平板桥、拱桥、斜拉桥承重能力的实验时,教师提醒学生:1、什么条件变了,什么条件都不能变。(桥面形状变了,桥墩的距离不变,卡纸的大小厚度不变)。2、用垫圈做重物往“桥面”上放的时候是一个一个地往上放,还是放在固定的位置?(一个一个往“桥面”上放垫圈要放在“桥面”中央)。3、你知道“桥面”的承重能力有多大?(当最后一个垫圈放上“桥面”塌了,那么“桥面”的承受能力就是除去最后一个垫圈以前几个垫圈的重量。)测试结果:拱桥和斜拉桥的承重能力大,平板桥承重能力最小。测试三种桥梁的承重能力,看似简单,其实是很讲究的,本环节的三个注意事项很好地关注了各个细节,这些细节是科学探究成败的关键,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三、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学习方式,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建桥梁》一课要求学生创新思路自建新“桥”。教师提出思考题: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平板桥承重能力吗?要求学生汇报设计方案,然后检测学生的方案并让学生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个环节既是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平台也是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落脚点,可以说,前面所做的一切认知,都是为这一个环节服务的,学生在各种“桥”的认知和比照中唤起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多样的设计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取知识的,是死记硬背的,还是大量做练习题练会的,还是通过自己研究,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的,无论是哪中方法学会的,从试卷上看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导致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而且对学生终生发展的影响也是极其不一样的.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就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及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探究绝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完全放手给学生,有人认为探究就是让学生独立研究,只要老师指导了,就不是探究。那种“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学生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的做法实际上是不符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中的方式,让学生从实验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逐渐掌握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所学知识才能转化成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