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2014-12-26宋秋香
宋秋香
摘 要:数学是一门以推理演算为主的理性学科,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使很多学生对它望而却步,并持有厌烦、抵触心态。而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则能使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其回归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积极参与性,并产生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实际
本文以小学数学为例,并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初步探讨与分析,为广大教学同仁在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上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但小学阶段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我们只是硬性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并要求他们死板记忆,学生不但掌握不了真正数学知识,而且会对它逐渐产生厌烦和抵抗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交通与数学”这节内容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以下情境:上课伊始,我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你们每天都是通过哪种交通方式来学校的呀?”“步行”“坐公交”“爸爸骑自行车带我来”“嗯,那老师再问你们一些问题,步行的同学,你们知道你们每分钟步行的距离是多远吗?骑自行车和坐公交的,它们又是每分钟行多少米?你知道你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远吗?你们从家到学校要花费多长时间?……看来,我们上学途中会遇到很多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啊,这说明我们的交通离不开数学,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王国,来研究交通与数学之间的问题吧!”这样,我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在接下来教学活动中,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强化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数学知识,并能够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的确,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在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知识与技能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三年级下册“统计与可能性”中“统计”这部分内容之后,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再过一段时间就是元旦了,我们班准备开元旦联欢会,所以老师想为你们买一些水果,那么哪种水果好吃,每种水果我们又该买多少?课下呢,老师就请你们对这些问题做一下调查,然后将结果告诉我。”因为涉及我们的现实实际,学生在课下很快就做起了“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的调查,进行统计之后,将结果告诉了我。这样,我通过设计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进来,并且巩固了学生学到的有关“统计”的知识与技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当然,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在这里由于时间和篇幅关系,我不能将其一一陈述。希望广大数学教师,在日后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将我们身边的生活素材引入数学课堂中,以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此,我们才能做到使学生用生活的眼光和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誗编辑 杨兆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