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学会提问
2014-12-26廖虹
廖虹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几乎每节课都会提问。但是我们对“问题”科学却知之甚少。也很少去想自己在课堂上的提问是否科学,是否对教学起到应有的作用?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纽威尔和西蒙认为:“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人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问题。”简言之,问题是个体未能直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情境。而在心理学中的“问题”强调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心理上的努力”;二是要运用新知识(组织新的信息)或重新组合已有知识经验(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
纵观我们的课堂,很多时候是老师在不断地提问,而学生却应者寥寥。这样的问题,只能说它是老师的“问题”,却与学生无关。这样的课堂,当然也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三的复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这些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一、从提问入手,在备课中认真组织自己整堂课的问题,把这些问题变成学生的问题,引导他们动手并动脑
如在复习高一“税收及其特征”这一知识时,备课时,按照DISCOVER问题连续体矩阵,我把整个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整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三类问题:
1.封闭式问题:这类问题是所谓的直问直答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用不大,在教学中我采用得较少,仅对那些需要“识记”的知识使用。如:税收的含义是什么?
2.半开放式问题:本堂课,我多采用了这类设问。一方面,在相当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一定帮助;另一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足,在设问中还不能过多地使用全开放式问题。
这类设问贯穿了教学的前后,如:
上课开始不久,要求学生:从教材中“税收”的含义中,提炼出税收的“主体”“目的”“依据”“手段”“特点”和“地位”。这是教材中没有讲授的内容知识,对于学生把握税收含义的内涵,探究税收含义与特征相互联系有很大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深入研究问题的精神。
3.全开放式问题:这类问题对于师生来说,问题、方法以及结论全都是开放和综合的。这个过程从开始到完成,其解释都是开放的,而最终的结论将广泛依赖于问题呈现者和解决者的不同视角、观念、分析和意图而各不相同。这类问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展现学生的知识面是很有用的。在这一课中,我请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说明:在财政收入的四个形式中,为什么税收才是最主要的形式,它与其他收入形式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作为课后的思考题,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与时间。
二、变换角度提问,不拘泥于常规设问
教材中的已有内容和知识,只是阐释了一方面的内容,这时我就把它拓展为其他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并学会从已知知识演绎出未知知识。这也是高考解题的一种技巧和能力。
从不同学科提问,不拘泥于学科的界限,教会学生从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热点问题或材料。把常见的哲学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去设问,把常见的政治学问题从哲学角度去提问等等。
如:材料显示:某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的结论是:在当前经济疲软、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交易量激剧下滑,政府应该采取财政、税收等措施来“救市”。而在一份对该市市民的调查报告中却有94.6%的人认为“房价泡沫应该降一降了,反对政府采取措施救市”。
面对这样的材料,一般的设问都会从哲学角度让人去思考“为什么房地产研究中心与市民的观点会截然不同”?但我却让学生从经济学角度去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教会学生对于经济类论述题也要把握好“主体”,学会从材料中找出经济主体,然后再返回教材,找到相应的知识点。推理过程如下:
房地产研究中心→主要站在房地产产业和房地产商的角度思考问题→卖者→房地产企业→企业的目的→盈利→“救市”可以让房地产企业在市场不振的情况下,不降价或少降价而增加销售量,从而获利更多→造成救市。
市民→买者→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房价存在“泡沫”,不符合消费者求购商品的价廉物美的标准→救市不能让房价降到人们的心理承受范围→反对救市。
三、要教会学生提问
在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中,学生还处在老师“要我听”的阶段,往往还处于《学记》中所说的“不愤”“不悱”状态之中;而学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正处于“愤”和“悱”的状态,是老师“启”和“发”的时机,这时学生听老师的解答是“我要听”。可见,提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
作为老师要为学生提问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要鼓励学生说“不”。要让学生懂得:老师也会出错,课本也不一定对。不要对学生的提问马上作出回答,和学生一起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在影响思路畅通的关键处提问,在思维制高点的疑难处提问,在解决知行结合的聚焦点上提问,在向书本权威挑战的超越点上提问。
在讲解一道材料分析题时,原题的题目是:“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G省政府是如何推动该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在讲解完该题后,我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这则材料,用相同的知识要求,提出不同的问题。于是,学生们纷纷讨论开来,最后一致推举出两个最好的题目:
①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为G省政府发展文化产业推出建议。
②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G省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三个问题的理论要求相同,但由于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在答案的组织上也就不尽相同。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已经发现了在答题时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所以在分析题目上,解答题目时,都比较顺利。
总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正是我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学会提问,不仅是教师自己要会提问,把握提问的科学性,更要教会学生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使教学课堂活跃起来,这对于高三的复习课而言,是相当重要也是相当可贵的。
?誗编辑 王亚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