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探析
2014-12-26范德文
范德文
摘 要:体验式教学就是学生亲自参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动手动脑”之亲身体验,使课堂充满活力,学习充满乐趣。“体验式”符合认知的层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体现——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
关键词:感知;体验;建构
教学中重视“体验”,才能使学生成为“智者”与“探索者”。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注重学习的过程,通过感知地理事物,获取真知,培养情感。我在地理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广为体验,现分述如下。
一、借助动画形式表现
借助多媒体,播放或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印象,获得感性认识。
动画闪烁演示:美国的五大湖区、乳畜带、东北部工业区(闪烁),让学生对比观看三地重叠状况——三者原来是同一区域。
亚洲的地理分区,用鼠标每点一个区域就闪烁,然后学生视其位置,而后再用鼠标拖动某区域到相应的位置(如中亚……)。尽量多让一些学生上讲台操作,获得深刻印象。这种方式还适用于“世界气候分布图”“亚洲气候分布图”“中国气候分布图”“温度带”“干湿区”“中国行政区的位置”“中国地形区、主要山脉、主要河流的空间分布”“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地形……
动画运动演示:板块的碰撞挤压或张裂运动。如慢慢演示红海的扩大——张裂运动;地中海的缩小——碰撞挤压,非常形象。
二、亲自动手,切身体验
在乒乓球上画“经纬线”,记住“横纬竖经”。等高线是学生最难理解的,让学生用橡皮泥(或泥土)做等高线图,或者观看等高线模型图,那么,与等高线有关的问题如“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代表盆地、山地、陡崖、鞍部、山谷、山脊的等高线图的辨识,就都迎刃而解了。
将代表太阳的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会发现一半明亮,一半黑暗,这就是昼夜现象;转动地球仪,会发现明亮的地方逐渐变暗,而黑暗的地方逐渐变亮,这就是昼夜更替。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不透明形成的;昼夜更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
三、创设情境,图上旅游
能亲自去大自然,感受天然之美,固然很好。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创设情境,图上旅游”同样能达到体验的目的。例如,沿西北地区从西向东旅游,沿途经过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沙漠或荒漠—草原—森林草原—森林);沿亚欧非边界旅游经过哪些地点?(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并辅之以动画闪烁,效果很好。
观看图片,学生很喜欢。因为所观看过的东西可以直观的刻在脑海里,记忆深刻。观看北京“四合院”图片,体会“四合”的含义——房屋四周合围,中间形成一院坝,内有“天井”之类的排水
设施。
图片可以是现存的,还可以是自己拍摄的。我将外出学习或旅游是所拍摄的照片用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将甘肃“兰州郊区的民房”(自拍的)和四川“渠县的民房”(自拍的)展示与学生让其对比,学生根据屋顶坡度的大小来判断渠县的降水多,兰州的降水少,进而说出:兰州属北方地区,渠县属南方地区。
四、识图、拼图、描图、填图是地理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在识图中,结合拼图、描图,很容易掌握许多地理事物。如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内容时,首先展示地图——中国的行政区划,让学生看图,提出要求:第一,记一记34个行政区的名字、位置;第二,看看各行政区的轮廓;第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把一些行政区的轮廓想象成某些动物或图形什么的(如广东省像一头正在喝水的大象;云南省像一只孔雀,而四川省则似一三角形……)。其次,要求每个同学都准备好“爱我中华”的拼图(文具店有售),课堂上限时照着地图拼图,多拼几次,然后就丢开地图拼,并给学生以奖励。在拼图过程中,学生会明白各省区的轮廓,还知道某省的相邻省份(尤其是四川的邻省)。在形式上,还可以让学生按一定的“方位”去拼图,熟悉各个省份在全国地图上的大致位置:东北、西北、西南、东南沿海还是中原?根据我们所在的四川省尤其要强调“西南地区。”最后,再要求学生用透明的白纸蒙在“行政区”图上用铅笔描红,进一步体会各省区的轮廓。
五、视频是地理教学中最具动感的、最直观的教学手段
播放视频“锋面雨”,能了解“锋面雨”的形成过程;黄河上的凌汛,学生没见过,单靠讲解还是无法理解的,一段“黄河凌汛”的视频展示,学生如身临其境,被那汹涌的气势所震慑,也理解了它可能造成的巨大危害。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凌汛容易形成的季节和河段,学生容易掌握了。
“体验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的要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表演中体会差异;情景中理解知识;实践中找到答案;讨论中碰撞智慧。同学们在一次次的体验中获得了探索知识的乐趣,且通过自己主动构建而获取的知识亦更加牢固,会使人终身受益。
?誗编辑 王亚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