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策略
2014-12-26刘艳玲
刘艳玲
背景导读: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倡导实行“自主、合作、高效、愉悦”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而实现这一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利用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完成预设学习目标,共同提高学习水平的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近几年我在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随着探索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增加,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一、教师在小组合作前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
片段:在上“梯形的判定”这节课时教师让学生探究“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一命题。教师口述要求:请大家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后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要求至少用三种方法。课堂上教师观察到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大约用了3分钟,然后开始组内交流。不知不觉10分钟过去了,这时教师发现预设6分钟的合作学习时间,已远远超出,组内交流却没有结束。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教师只好强行停止交流的环节……
分析研究:应该说这个合作学习内容具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可是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就成了空中楼阁。时间不足,将导致学生的思维还未充分打开就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使得小组合作成为学生之间的观望和依赖。要有效实现小组合作,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尤其是涉及发散思维的训练更需要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否则这样的合作也只是形式。教师不必担心花费过多的讨论时间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的空间更大,发言的积极性更高,能让学生主动的获得知识,“浪费”这点时间是值得的。
二、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体现不够
片段:当教师布置好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立即展开讨论,教师或在讲台上来回走动,等待着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或在抓紧时间看教案思考下一环节该做什么;或在学生之间漫无目的地巡视……小组讨论表面热闹,气氛高涨。
分析研究:在表面热闹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效果、效率往往会大打折扣。为了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帮助与指导,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分析他们的学习方法,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做一个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
三、教师在小组合作后评价不具激励性
课堂中面对学生的答案,教师通常用这样的鼓励语:“你回答的真好、你真棒、给你们小组加1分!”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不以为然,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分析研究:教师重复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学生慢慢会失去兴趣。首先,评价的内容应多元化。对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达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最终目标;其次,评价的对象既要关注个人,更要关注小组,把学生个人的竞争引向小组团体的竞争,强调集体智慧;第三,要让学生参与评价。评价别人的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参与评价,学生才会对学习活动有认同感,才会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相信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交往艺术等品质都将得到展示和提升。
?誗编辑 孙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