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物理教学中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2014-12-26傅依鹤
摘 要:中学物理教学不只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取得物理知识的过程,还应当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高中物理教材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还有近代物理学,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取得的。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中学生而言,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造力,全面提高广大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科学探索;科学探索精神;创新;实验
学习物理知识是重要的,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更是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以下为本人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一、让学生用心体会生活、感受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的过程固然曲折、复杂,常常不被人所理解甚至要为科学探索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这是我们要有的科学探索精神,为之牺牲的信念。但是,不是所有的物理探索都是如此惨烈。正如牛顿所说:“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
前,任我去探寻。”其实很多物理知识还是蕴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去体会、就不难发现,它们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如,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也不忘科学探索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牛顿在苹果树下,看到成熟的苹果落地了,耐心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生活在自然中,所有物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那么息息相关,只要你用心去体会,总会有收获。当你坐车的时候,你就可以把自己看成静止的,那么路边的树就动起来了,当有人在屋子外面喊你的时候,你未见其人却闻其声,你就可以感受声音可以衍射……这样就在无形中体验了科学家科学探索的思维和推理方法,可以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去探寻科学知识。
二、耐心实验,理论联想实际
物理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去体会,更应通过实验去验证让人信服。物理知识只有理论是不够的,还要实验的验证。正如划时代的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理论,当时许多物理学家对此持怀疑的态度。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注意到感应线圈高压电极的间隙处有时会产生火花放电现象。他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为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当然物理学是离不开实验的科学,物理知识是可以通过实验去验证的。在实验中学生不会感觉到物理知识的抽象,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更能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同时,实验过程,是耗时耗力的,要有足够的耐心、严谨、认真。实验不是粉饰理论,应该是实事求是的实验,允许误差的存在。因此,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得出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等;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耐心且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人们为物理学的理论大厦几乎完美的结构感到自豪的时候,普朗克为了解释当时困惑人们的黑体辐
射问题,将不连续性引入了物理学,提出了能量量子的概念。这种勇于探索,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培养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内涵之一。正是因为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运用普朗克的量子思想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可是不管是量子思想还是光量子概念,都与经典物理学格格不入,人们很难接受量子的思想,普朗克也曾对量子论产生过动摇。可是正是有了这种敢于打开禁锢人们思想枷锁的科学探索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可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去揭开一个又一个物理奥秘;才有如今,量子理论成为物理学,甚至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许多方面,如用红外遥控器转换电视频道,去买东西的时候,看到的黑色条码……这种勇于进行科学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该培养的,这将使学生读书而不唯书,在学好物理知识的同时,敢于对未知领域或现行物理知识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小心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进行科学探索,逐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进行科学探索的学习习惯。
四、持之以恒,团结协作
科学探索要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当然一个科学探索过程往往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因此,科学探索的方向和目标应该在团队中形成共同的目标并明确各自的任务。当然科学探索的过程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吃得了苦,懂得坚持到底才会胜利。科学探索过程有了共同的探索目标和方向,那么就要求学生间关系和谐通力协作,因此,要学会集思广益,懂得倾听团队成员想法,互相取长补短,团结协作,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团结协作中互相学习,积极进取,共同成长。因此,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创造学生间协作的机会,让他们在科学探索中深厚友情,培养团结协作、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这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叶仁辉.论科学探索精神[D].上饶师范学院,2009.
[2]梁树森.论科学精神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6(06).
[3]王军翔.论科学素养与新课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2).
作者简介:傅依鹤,男,1984年出生,本科,福建仙游人,仙游现代中学物理组二级教师。
?誗编辑 董慧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