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而外,从内容到形式
2014-12-26庄丽蓁
庄丽蓁
摘 要:对于以母语交流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基本具备了运用语文的交际能力,那么语文课堂还能给他们什么呢?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追求,但也是多年来语文课饱受诟病的地方。那么,什么才是高效的语文课堂呢?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以能力为导向而展开的师生、生生、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的真诚的对话。而想要让这种对话有效、高效,便必须由内而外,从内容到形式,在掌握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找到师生共同提升的地方的同时,努力建构一种低耗、明快、简洁、便捷的课堂教学结构,全力打造一种直击靶心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能力导向;有效性;核心知识与能力;课堂模式
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追求,但也是多年来
语文课饱受诟病的地方。那么,什么才是高效的语文课堂呢?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是以能力为导向而展开的师生、生生、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的真诚的对话。而想要让这种对话有效、高效,便必须由内而外,从内容到形式,在掌握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找到师生共同提升的地方的同时,努力建构一种低耗、明快、简洁、便捷的课堂教学结构,全力打造一种直击靶心的有效教学模式。
福师大余文森教授曾提到“有效教学”,有效的内容表现在能力的变化、提升和发展上,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获得和掌握;同时,这种有效的教学是凭借能力获得的有效,即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依靠学生能力的发挥来理解、掌握、建构、创新知识。
一、由已知到未知,从低效到高效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且据此进行教学。”
因此,弄清楚学生的已知与未知是备好一堂课的前提。已知的可以少教,甚至不教;同时使已知成为通向未知的通道;而未知的则为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能力的可能。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一课选自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怎样才能上好这堂课呢?
关于新闻的教学,初中六册和八年级都有选入篇目,学生对新闻的基本知识,包括新闻的结构、新闻的基本特点等已经有所了
解。而高中新闻教学则要求“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子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这才是学生初中涉及的未知领域。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感受文本突破零度写作的叙述方式,以及细节描写上。
文中的许多描写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例如,“雏菊怒放”这一细节,很少人能关注到前文中的“对于每一个参观者”“对有的人来说”与“对另外一些人来说”的区别,这正是学生所未知的。教师及时的点拨为文本的深入理解创造了可能。
另外,关于描写“雏菊”的意图,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雏菊象征着希望与生命。这与语文教学参考书上的解读不谋而合。但是,实际上从上下文,以及本文的主题来看,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文章在此更侧重于体现法西斯的残忍冷酷。在这里的适时点拨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时的文本意识,学会尊重文本,深入文本,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是随心所欲,想当然。
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知识的积累与学科能力的提升。
二、精彩切入,巧妙构思
所有担任语文教学的教师都知道,语文学习的规律有二:一是不断重复,二是能力呈螺旋上升趋势。
但是,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在不同学段,要求是不同的;同时,即便同样的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应该是千变万化的。语文教师决不能让语文课变成了简单的重复。而简洁明快的课堂模式自然成了实现课堂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荆轲刺秦王》是一篇传统的文言篇目,当我们习惯于或从情节切入,围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步步展开;或从场面描写切入,赏析易水辞诀与廷刺秦王两个场面的教学模式时,不难发现看似
重点突出、自然流畅的课堂,学生却提不起听课的兴致,更谈不上闪耀出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
有一次,我换了一种方式去上这一课,才体会到另辟蹊径的快乐。
《荆轲刺秦王》选自必修一《战国策》,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文言基础知识。而把重点放在了第二节课文本的解读鉴赏上,并着重抓住了两个要点:一个是课堂切入,一个是课堂主线。
荆轲刺秦的行为原本就有争议,这也是课堂思维火花碰撞的导火索。因此,如何开启学生对侠义行为的思考,如何创造一种奇妙迷离、引人入胜的课堂境界,成了我选择课堂切入点的衡量依据。于是,我选择了2006年人教版《教师用书》课文备课资料后面名家评价荆轲的经典言论。果然,这些名家评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而在课堂设计上,我选择了以性格为纲、以情节为目的课堂构架,并由此设计出一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先由“荆轲刺秦王的准备工作设计完备体现在几个方面”,引出“待吾客与俱”;接着提出“既然明知条件尚缺,为何荆轲还要去”,引出荆轲性格上的缺陷;进而提出“荆轲对刺秦结果有没有预感”,引出易水诀别一幕的赏析;最后提出“既然已预感结果并不乐观,为什么还‘预生劫之”,引出“剑术疏”以及其性格缺陷。最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站在现在这个时代,应怎样看待荆轲刺秦的行为?学生展开了一番唇枪舌剑式的辩论。大家从韩非子在《五蠹》中所说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谈到了现在的报复社会走极端的行为,以及恐怖主义的反人类行为。
在这一个个问题的激发引领下,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了积极的思考,并积极地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既深入了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20年的教学,有朝一日,却突然惊觉,一贯引以为豪的经验有时竟成了约束自我的一种枷锁。而学生也与语文课渐行渐远,逐渐疏离。怎样让学生重新爱上语文课,值得语文教师深思。
参考文献:
刘草金.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1(34).
?誗编辑 董慧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