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活”起来
2014-12-26郭明翔
郭明翔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尤其是人教版教材的更新,教材比以往更加有连贯性,提供的历史资料有文字、图片,比以往更丰富了。因此,要落实课程标准,要上一节有特色的历史课,如果不在史料选取、史料运用和史料解读上下工夫,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任何一节历史课,都离不开史料教学这一环节,而且史料教学理念运用得好和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本人结合自己教学的运用谈谈几点看法。
一、多样的史料与多元的解读是激活历史课堂的前提
史料的多样性指的是运用多种形式的史料,比如,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口述史料等。这些史料各有优长,配合使用往往能激活课堂。下面是我的教学片段:教学《共和国的风雨历程》时,我先出示一张家里珍藏的全国粮票,问学生见过没,学生说“没有”。于是我设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为什么国家当时要发粮票?而现在没有发粮票?生1:便于国家对粮食的管理。生2:发粮票体现公平。师追问:那我们现在没发粮票就不公平了吗?生3:可能粮食当时产量不高,人多没钱,所以为了公平才发粮票。师述:到底这位同学的猜测对不对?我们看下数据资料(1953-1956粮食产量与人口的状况表)。从实物史料到文字史料来还原历史的原委,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多元的解读是指对一个事件或历史人物从多角度分析还原历史的情景或客观评价。如,教学《秦朝的一统》,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众说纷纭。为了多元解读评价秦始皇,我就出示史料:司马迁: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唐太宗: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于是让学生说说秦始皇是怎样的人,并写300字的“我心中的秦始皇”。这样历史就鲜活了,学习兴趣也就更浓了。
二、史料的选择与学生认知相协调是激活历史课堂的关键
在历史课堂特别是大比武或名师课堂展示中,一些史料的出示特别是古文很多,初中生对这些存在阅读上的障碍,导致学生学习气氛不浓,师生交流存在困难而导致教学失败。因此,应将学究味以及古文难度较高的史料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学习资源,避免过多地使用古术语,以防削弱史料教学的活泼生动。我通常的做法是:出示古文的原句及出处,再配合译文,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比如,贾谊《过秦论》:一夫(陈胜吴广)作难(起义)而七庙(秦朝政权)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王朝由攻势改为守势后,却不施仁义,(所以灭亡了)。其次史料选择要优化,一节流畅有序的史料教学,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2)史料与设问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史料能为问题的解决支撑。
三、史料教学符合教学目标是激活历史课堂的核心
史料教学不是单纯的史料堆积,要从教学的目标出发,合理有效地选择史料,让史料为教学服务。我们在课堂上展示的史料如果大幅度、全篇幅地引入史料,就会导致臃肿和复杂。为此,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备课,在繁杂的史料中选择更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契合学生认知特性的史料。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掘、分析、辨伪史料,通过合理设问,促成学生的解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养成思考的习惯。因此,史料帮助教师建立起了对历史事件深度理解的桥梁和教学内容的主线,一个个细节,最终还原出历史事件最真实和最震撼的面貌。我通常的做法是:第一步:先收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史料;第二步:筛选史料,有第一手资料就弃用第二手资料;第三步:组合史料,安排好出示史料的教学时机,必要时还要加工史料。加工史料不是对内容的更改而是省略掉一些无关的文字信息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有
效性。
四、史料与问题情景的结合是激活历史课堂的灵魂
在课堂教学中,史料如果没有恰当的问题情景,就好像鱼离开了水一样就显得孤立、零散甚至没有价值。要达到历史脉络清晰连贯和历史学科的特质,在史料和问题情景之间搭起一条清晰的逻辑桥梁,使学生的历史思维明晰化、具体化。通过问题引出史料,由史料为问题提供答案或再通过史料生成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所以有人说史料是给学生发现问题的眼睛。它使学生“无疑生疑,生疑思疑,思疑而破疑,破疑再生疑”将课堂推向高潮。例如,教学《礼乐文明的建立》,首先出示西周与商朝疆域图进行比较,设问:(1)通过比较你发现疆域有何变化?(2)面对这么大的疆域,如果你是周天子如何管理?然后通过学生的合理猜想,教师出示文字材料印证学生的猜想,形成师生的共鸣。
如果说历史就是一种解释,那么史料就是解释的依据。史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适合学生、适合课堂的史料才是好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将史料串成一节精彩的历史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和史学素养。
参考文献:
苏莹.浅析初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
?誗编辑 董慧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