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课游戏的选择与安排
2014-12-26邓彩霞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要反复进行练习,而单调的重复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而产生疲劳,降低学习积极性。为改善这种情况,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都安排了体育游戏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选择性安排体育课堂游戏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一、教学对象
1.与学生的年龄相适
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在身心发展方面都有彼此区别的典型特征。笔者以前任教中,在初一和高二课堂教学中都玩过“贴膏药”的游戏,但两者的反应明显不同:初中生你追我赶兴致勃勃;高中生几分钟后就有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初中生还比较天真活泼,保留部分好动天性,比较适合这种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游戏;而高中生应该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有一定技巧、能表现机智灵敏性的游戏。
2.考虑学生的性别
男生喜欢活动量大和表现灵活、敏捷、竞争性强的活动,可以安排篮球足球对抗等。女生在体育活动中惰性明显,怕脏,怕苦,怕晒,怕出汗,可以安排艺术体操、排球、技巧等。
二、教学内容
1.与教学内容相协调
有的游戏内容与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十分相近,选用与该教材技术结构相同的游戏,则可以在欢快的气氛中,有效地促进技术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学生在已经掌握某项技术时,如,足球的运球技术,我们可选择“运球过障碍接力”游戏,可以促进学生运球技术水平的提高。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未掌握某项教学内容的运动技术时,要慎重选择与该项教材技术结构相关的游戏,
避免发生动作技术的负迁移。
2.与教学内容相补
在体操类、球类等新授课教学内容上,主教材负荷量比较小,我们可以选择“集体齐心协力跳长绳”等比赛,来添补本节课的负荷量。如,在投掷项目教学中,主教材侧重上肢力量的练习,运用了“立定跳接龙”等体育游戏来加强下肢力量的锻炼,尽量使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三、教学过程
1.准备活动中
准备部分有两个目标:(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2)使学生有关的肌肉、韧带、关节,各系统机能得到充分准备,更好地承受接下来生理上的负荷。可以选用克服惰性,逐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游戏。如,“报数凑团”“大小西瓜”等,这些游戏简单易行,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快速投入体育课有很大的作用。
2.教学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的游戏主要是更好地掌握技能服务,利用教学内容改编的游戏。如,在实心球投掷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投掷实心球的出手角度,可以利用学校的足球墙、排球墙,在墙上离地一定高度的地方做各种标记,学生在离墙一定距离的位置依次进行练习,教学中,加入比赛机制,进行投中或投远比赛,学生有了明确的投掷目标,提高了练习兴趣,自然就有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结束部分中
对于运动训练引起的生理心理疲劳,用一些形式自由、内容简单、轻松活泼的小型游戏进行放松,如,“西瓜蹲”“瞎子过河”等。同时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呼吸相结合放松类型及意念放松等也可适当运用于体育课堂。
四、场地器材
1.实用性
为了加大课的密度,减少非锻炼时间,场地、器材设计一定要做到简洁实用,尽可能减少器材的数量,变一种器材为多种用途,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身体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兼顾其美观性,使场地、器材的布置既有利于教师教学,又能方便学生练习。如,在排球场地上,沿着进攻线、边线、底线、中线我们可以做“线线追”的游戏,一个球也可以做“久久归一”这类游戏。
2.安全性
课堂教学安全第一,选用场地器材时要考虑到安全隐患,并
预先想好解决方法。如,尽量不在凹凸地上或水泥地上安排跑跳游戏,以免踏空扭伤等。
五、季节天气变换
江苏一年四季分明。春天,可以组织学生放风筝,室外不适合羽毛球,乒乓球类游戏。夏天天气闷热,学生活动易出汗,要安排练习的强度、密度上要相对以往小一些的游戏。秋天凉爽,可以根据需要安排各种适宜的游戏。冬天可以选择一些运动量比较大的游戏,如拔河,跳长绳,长跑等。雨天在室内,选用的游戏内容以集中注意力练习、反应能力练习、发展身体素质和开动脑筋的棋类为主,不能选用动作幅度太大或太喧闹的游戏,干扰其他班级上课。根据天气选择合适的游戏,避免我们的学生因为天气的变化白白浪费锻炼的机会。
体育游戏是学生的“良师”,是体育教师的“益友”:有了它,一个枯燥的练习可以变得津津有味;一堂沉闷的教学可以变得生机盎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游戏的内容,正确地运用游戏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的能力,让体育课有声有色,学生乐于学习,教师乐于善教,从而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黄友泽.体育游戏的选择与安排[J].新课程:综合版,2011(01).
作者简介:邓彩霞,女,1983年出生,本科,就职于江苏常州武进区三河口高级中学,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誗编辑 董慧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