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湛江:粤西龙头正崛起

2014-12-26王艳陶庭应

源流 2014年12期
关键词:沙蚕海东湛江

王艳+陶庭应

湛江,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海滨城市。这里有海滩、火山湖、渔港、红土地、蓝天空等自然美景,也有浓荫蔽日的散尾葵、绿巨人、鹤望兰、宝金花、椰子、香蕉等热带森林植被。初识湛江,你会觉得这个城市终年都是一片绿意葳蕤、色彩缤纷的调子。

走进湛江,了解湛江,才发现,这里不仅有碧海青天,在看不见的地方,一条以“三大工业产业”发展为龙头的循环经济链条,正在为湛江的经济崛起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013年,湛江钢铁基地多个主体工程相继开工,茂湛铁路全线建成,火车西站成功升级改造,海东新区建设日新月异,“创卫”通过国家暗访……湛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进入了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大建设时期。

“三大产业龙头”带动“五年崛起”。钢铁、石化、造纸三大产业龙头先后落户,形成湛江临港经济发展的最强引擎。在龙头带动下,湛江重点发展“五大五新五特”产业,即大钢铁、大石化、大纸业、大旅游、大物流等“五大”产业;新海洋、新能源、新电子、新医药、新材料等“五新”产业;特色农业、特色家具、特色家电、特色食品、特色文化等“五特”产业。目前湛江市已组建钢铁、石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旅游、现代服务业和对接央企省企的六大专业招商队伍,通过大招商大引资,在全市加快形成“轻重并举、星月同辉,海陆统筹、内外兼引,市县联动、错位发展”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大工业必然催生大城市。作为城市扩容提质的主战场,海东新区肩负着湛江“一湾两岸”、拥湾发展的历史使命,也承载着五年崛起的光荣和梦想。在定位上,海东新区将打造成“南亚热带生态海湾新城”,培育绿色生态产业,构建以农林生态用地为基础、以滨海绿地系统为纽带、以公园绿地为重点的三位一体生态绿地系统,并加强沿海滩涂红树林和海岸湿地保护。在规划里,海东新区将成为湛江未来的“浦东新区”,将建设成为拓展国际合作的重要门户、国家海洋战略的重大平台、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门户枢纽、粤西中心城市的新兴载体、南亚热带生态型的海湾新城。

“五年崛起看湛江,惠及民生是关键”。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崛起中,湛江市政府注重优化软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市政府不仅在征地拆迁、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建设、信访维稳等一线工作中考察选拔干部,还注重建立“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富民安民的生活环境”,着力开展一系列创造性的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

如今,发展已成为湛江人的群体意识,创造活力已成为湛江城市的内在灵魂,继续发展的动力,蓬勃向上的精神必将驱动湛江跨越前人的巅峰。

湛江,五年崛起正当时!

海东新区

湛江“一湾两岸”的新焦点

从湛江中澳友谊公园乘车,跨过海湾大桥,我们就来到了海东新区。

海东新区是湛江“一湾两岸”的东岸。省委胡春华书记指示,把海东新区作为湛江市扩容提质的重大平台,力争通过五年建设,成为广东地级城市扩容提质的崭新亮点。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中,省政府工作报告把湛江海东新区确定为粤东西北地级市扩容提质四个重点新区之一。今年6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湛江海东新区建设工作方案,湛江高度重视,聚全市之力,乘势而上,全面启动海东新区建设。

湛江海东新区总规划面积约22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80平方公里,拥有120公里的海岸线,区内水陆交通便捷,绿化率达到20%,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海湾多处入陆成河,有的穿城而去,有的拥城而起,整体上看去,海绕城行,城随海动,潮起潮落,天蓝水碧,海湾风景分外娇美。

一年前,这里还是相对落后的革命老区村,村民逐水而居,靠海水养殖为生,也有的建起了砖瓦房、小楼房,家家户户努力打点小买卖,依然改变不了贫困面貌。在党和政府扶贫开发政策推动下,老区村迅速融入城市发展,纳入湛江市“一湾两岸”的战略布局。老区村200多户800多人的搬迁小区正在建设之中,为新区建设发展腾出宝贵空间。

在湛江的发展战略中,海东新区日益成为拓展国际合作的前沿门户,实施海洋战略的首要平台,大西南出海主通道的门户枢纽,也是粤西中心城市的新兴载体,海东新区已经成为集高新科技、金融、制造、商务、物流、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型海湾新城。

据海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崔青介绍,新区建设分三阶段实施:首期为2013年至2016年,启动老区村庄搬迁和安置,改建面积为22.8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和核心区,重点打通综合交通网络,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让新区形成雏形。中期为2017年至2020年,建设面积49.8平方公里,让定位的产业及早落户成型,服务功能配套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宜居宜业的生态型海湾新城区形成规模。远期为2021年至2030年,建设面积147平方公里,进入提质发展阶段,新兴经济载体和能力进一步壮大和提升,人居创业俱佳的海湾新城区特色全面显现,代表广东参与东盟合作的能力全面增强。

目前,湛江海东新区开发建设进展顺利,随着第十四届省运会场馆、道路等基础设施、海湾游艇俱乐部、星级酒店、文化休闲中心、湛江传媒、恒大地产、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等57个投资总额近630亿元的项目相继在今年底动工建设,新区将成为湛江“一湾两岸”城市格局的新焦点。

遂溪县杨柑镇布政村

红心火龙果舞起致富龙头

“我们村以前只种甘蔗,收益不好,大家一直很穷。这几年我们种了火龙果后,家家都是十万元户,有的种植大户年收入还过了百万,这是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感谢政府,帮我们找到了一条致富路!”日前,记者来到遂溪县杨柑镇布政村火龙果基地参观时,该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志明高兴地对记者说。

布政村是革命老区村庄,农业人口431户,总人口1939人。遂溪县杨柑镇生态型优质火龙果基地,位于省道374线杨柑镇布政至豆坡段两旁,规划面积一万亩,是一个以红心火龙果种植为载体,逐步向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endprint

红心火龙果热销全国

虽然是布政村火龙果成熟上市的尾季,但记者在村委会的一个采购点上,还是看到了门口摆着大小近60多个箩筐,每个箩筐里都按等级装满了火龙果,收购点的农户将它们打包、装车运走。

李志明告诉记者:“火龙果的成色、质量不一样,价钱也不一样。这里的火龙果分有三个等级,比较大、圆润、成色好、没有斑点的为一级,每斤可以卖到7元钱。我们村的火龙果一般销往海南、广西钦州、广州、深圳、南宁等地,通常情况下,这里的火龙果都是直接从果园里摘下拉到采购点的,一般采摘的当天就可以卖完了,都是采购商提前来预订。”

种火龙果的村民都富了

走进布政村,可看到宽敞的广场一角赫然矗立着一个硕大的“火龙果”,就连树荫底下供村民娱乐、纳凉的桌子都是“火龙果”!没错,这火龙果就是布政村的标志——布政村村民正是靠着这火红火红的果实脱贫致富的!

李志明说他种植火龙果30多亩,每亩一次性投入8000元,第一年种植次年收成,收成第二年开始每亩只需肥料成本1000元,产量约4000斤,产值18000元,每亩纯收入约17000元,年摘果12批,可连续收成20年。他告诉记者,今年行情还不错,前两批量少时价格高至每斤7.5元。“种火龙果效益好,不少村民都盖起了房子,购置了小车,原本生活困难的我不但靠种植火龙果还清了债务,还买了小车。”

据统计,2013年,布政村火龙果基地收入达3000多万元,其中100万元上的1户、50万元以上的5户、10万元以上的15户,3年来共购买小车15辆,新建楼房30幢。此外,布政村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村中道路全部硬底化,建起排水沟基础设施,建有篮球场、戏楼等公共娱乐场所,种植绿化风景树,群众生活环境舒适。

注册“杨柑”牌,开拓火龙果深加工

如今,布政村委已经为当地种植的火龙果品牌申请了专利。“以前火龙果是路边卖,我们按标准种植后‘变身品牌果,高价进超市,今年卖到沃尔玛,比一般的‘大路货果价高出两倍。”杨柑镇镇长郑辉介绍,以前该镇以种植甘蔗为主,后来大家发现全国没有几个地方能找得到红心火龙果,而布政却能种出那么多优质的红心火龙果,说明气候、土壤都很适合红心火龙果的生长,于是在县的领导下规划了火龙果产业园。近年来,杨柑镇布政村的火龙果名气一天比一天大,布政村还与省、市农科院校结对子,建立专业合作社,并为红心火龙果注册了“杨柑”牌。不仅如此,布政村村民现在还懂得自己育苗,育苗的效益比卖火龙果的效益还要好。

“县里已经将火龙果当成了‘县果来发展,计划推介‘杨柑牌火龙果的同时,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吸引商家来遂溪办深加工工厂。”据郑辉介绍,火龙果花期长8个月、果期长达9个月,每年可采摘10至12次,为发展生态型的休闲度假旅游打好了坚实的环境基础。目前,遂溪旅游局与杨柑镇联合打造遂溪旅游新亮点——杨柑万亩火龙果农家乐观光旅游。把全国最大的万亩红心火龙果基地逐步建成一个集种植、旅游、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

遂溪县杨柑镇西上村

扶贫搬迁绘就幸福梦

昔日低矮破旧的泥砖房,现被一栋栋宽敞的新楼房所取代;昔日晴天灰尘漫天飞的村道,如今被一条条硬底化的村道所取代;昔日群众致富难,现多产业发展,促增收,农民过上好日子……初冬时节,记者来到遂溪县杨柑镇西上村,深深感受到这个昔日贫困落后的村庄,正经历脱胎换骨的巨变,焕发出发展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异地搬迁建新村

杨柑镇龙眼村委会西上村位于镇的西南部,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庄,40户,约300人,记者看到,在一片甘蔗林环绕的新村场里,一排排楼房拔地而起,有的已经装修完毕,有的已封顶,有的建到一半,还有的正在打基础。横平竖直的街道巷弄,已经初步显露出新村“小区”的雏形。

西上村村长姚志章说:“整体搬迁前全村基本上都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泥砖屋,大部分已成了危房,村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意愿十分强烈。老村子据路边有5、6公里开外,交通闭塞,村民出行很不方便,今年我家搬迁到新村,生活比以前不知道方便了多少倍!”他举例说:“记得以前我有一次肚子痛,大家住的分散,临时根本找不到人开摩托车送我去医院。现在住得离医院近了,有急病很快就能到医院。

据杨柑镇镇长郑辉介绍,2012年西上村被省批准为“两不具备”贫困村庄整村搬迁安置,在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西上村经村民大会讨论,一致通过把占地150亩的旧村场搬迁到村北面的残林地。新村场规划面积50亩,宅基地统一规划安排,主巷12米、横巷4米,配套兴建排水沟、文化体育设施、休闲地带、公厕、垃圾收集点等。2014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老区建设促进委员会的关心支持下,西上村作为“两不具备”整村搬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共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其中政策性补助资金110多万元),新建楼房37幢7800多平方米,硬化村道村巷2.6公里,植树220棵。同时开垦旧村场约100亩,达到了搬得出、住得稳、有发展的目的。

多元发展促增收

在杨柑镇西上村里,路边绿油油的蔬菜、金黄的甘蔗林,更有鸡鸭的欢叫声此起彼伏,别有一番情趣。该村耕地面积500亩,以种植甘蔗、辣椒、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要经济作物。这些农作物收益低,如果不计工钱和成本,一年的收成仅仅够大家糊口。

为了更好地落实扶贫开发工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变村集体经济产业单一的格局,解决农民创收难难题,杨柑镇政府帮助村民积极寻找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路子。村干部说,村里因地制宜依托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调整农产业结构,尤其在红薯种植上引进优良品种,扶植农户大力发展多元化种植业。“蔗糖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家家户户都有种植,但各自为阵,经济效益低。我们就开垦了旧村场约100亩,用于连片种植,政府还指导我们成立合作社,今后还会建立加工厂,统一生产、包装、销售,农产品价格立马翻番。”endprint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美好家园

走进西上新村,一派清新气象扑面而来:新修建的乡村道路宽阔平坦,不时有村民骑着摩托车从我们身边驶过。红砖瓷墙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中,阳光投射到墙面上显得尤其耀眼。村干部说,这些道路和房子都是在整村推进项目中建起来的。

“搬迁建设不但要建好村民住房,同时也要完善配套设施。”郑辉说,目前,该村正在着手规划建设排水沟、文化楼、篮球场、路灯等,以后还要为新村配置休闲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绿道、文体娱乐设施等,建设完善的美丽新村,让已入住的农民过上城镇化生活。

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山村

小沙蚕成致富“软黄金”

谈起黄金,大家都不陌生,可要说到“软黄金”,并不是每个人都熟悉。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民安街道办西山村,村民们靠发展沙蚕养殖业实现了“致富梦”。

西山村是革命老区,是湛江最早的革命发源地之一,人多地少,海滩涂多,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沙蚕资源。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后,西山村村民在帮扶单位湛江市政协办公室指导下,科技兴海,养殖沙蚕38亩,产品全被客商收走空运出口到日本等地,实现年出口创汇近300万元,该村入股务工贫困户仅此一项年收入可达3万元。因此,农民亲切地把沙蚕称为致富“软黄金”。

海滩涂也能产“黄金”

七月份以来,位于西山村的湛江开发区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重点帮扶单位——湛江东海岛经济开发区惠民沙蚕养殖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场内,每天都有数十名采挖工人从水泥池的淤泥沙中取出一条条红色小虫——沙蚕,而这数以万计的沙蚕被客商收走空运出口到日本等地,实现出口创汇。

合作社社长沈乃兴介绍,“身形”与常见的蚯蚓、沙虫等物种相似的沙蚕,在养殖业乃至生物制药业的“地位”却是很高——由于极富营养价值,是用以繁殖虾苗、蟹苗的亲虾、亲蟹类促熟培育的必备饵料,每年仅湛江本地市场需求量就达600吨以上、市值6000万元以上,同时沙蚕又是欧美、日韩等国家地区休闲渔业中的钓饵首选,是湛江市海洋养殖业一大出口创汇产品。此外,沙蚕还上到人们的餐桌上,成为一道天然健康食品,并作为人造血、人造皮肤、保健药物等生物制药业的重要原料被加以开发利用。

收入逐年增 农民一圆“致富梦”

西山村是湛江最早的革命老区村,有“小延安”之称。全村相对贫困户150户,贫困人口804人,低保户49户。村里土地贫瘠,经济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部分从事浅海滩涂养殖和捕捞,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常年在合作社打工的几位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村里贫困户只能顾上温饱,家里都没钱给孩子上学。沙蚕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贫困户除可以获得2000元的年收入分红外,通过沙蚕养殖技术培训,村里有50多户每户出一个劳动力,每月在合作社从事沙蚕养殖、捕捞工作还能收入2000多元,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西山村的帮扶单位——湛江市政协机关扶贫领导小组唐同美科长介绍,市政协主席邓碧泉、市委常委许顺、副主席廖旭林、麦马佑、市政协秘书长戚兆蓓、市扶贫办主任陈新等十分重视扶贫工作,多次到西山村和沙蚕养殖基地指导扶贫工作,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指导合作社利用荒地,做成规格化的池子,投资少,沙蚕实行工厂化养殖,操作容易、管理方便、效益也比较高。现在一年四季都可以培苗,可以满足客户、满足市场的需求。沙蚕养殖属于一次投资即可滚动,逐年发展,应该说是西山村致富的一条捷径。为了给村民带来更多的收益,驻村工作组联合村委会与沙蚕养殖专业合作社签定《协议书》进行养殖,规范管理,沙蚕养殖专业合作社占股东60%,贫困村及贫困户各占股东10%及30%。 由有养殖沙蚕经验又有经济能力的群众带头入股,贫困户140户入股,占贫困户总数93%。西山村养殖沙蚕38亩,年亩产4000斤,每斤20元,每亩年收入8万元,贫困户仅此一项年收入可达2000元。2014年全村150户贫困户100户脱贫,村集体年收入有5万元。

“软黄金”变成“西山村品牌”

目前,西山村惠民沙蚕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软黄金”还拉动了村民的养殖积极性,村民个体养殖沙蚕达到几十亩,全年产量近2万斤,收入近400万元。唐同美介绍,西山村的沙蚕养殖于2014年3月放苗,7月开始收获,目前已收入130多万元,预计年收入达300万元以上。今后,我们还要在提高效益和打造品牌上下功夫,通过“基地+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养殖模式,在养殖基地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养殖大户,在养植和销售上实现统一管理,提高产品知名度,并间接带动相关加工、贸易、休闲渔业、亲虾养殖等行业的发展和大量人员就业,把“软黄金”打造成响当当的“西山村品牌”。”

链接

宝钢湛江钢铁项目

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由宝钢股份集团公司投资建设千万吨级钢铁基地。主体工程占地面积12.98平方公里,钢铁工序采用焦炉、烧结、高炉、转炉、连铸生产流程,轧钢工序采用热连轧、冷连轧、厚板工艺流程和生产设施。项目于2012年5月24日经国家发改委核准,并于31日正式开工,计划于2016年9月全面建成投产。项目以华南地区为目标市场并辐射东南亚,满足目标市场中高端碳钢板材产品需求,项目建设规模年产铁水823万吨、钢水892.8万吨、钢材689万吨,主要品种包括热轧板、冷轧薄板、热镀锌板及宽厚板等,同时具备热轧超高强钢生产能力。

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

中科项目是中国和科威特两国政府关于加强能源领域合作框架指导下的重要合作项目,2011年3月4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合资炼化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2.26平方公里,其中首期用地6.33平方公里;总体设计阶段对项目进行了多次优化,优化后的调整方案批复总投资为455亿元。中科炼化项目建设规模为:1500万吨/年炼油、80万吨/年乙烯,配套建设湛江港东海岛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产品包括以欧Ⅴ为标准的汽油、柴油及航空的油品,以聚乙烯、聚丙烯、丙烯酸及脂、混合二甲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为主的化工产品。项目建设总体目标为“2016年炼油全面建成;2017年化工建成并一体化开车”。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创造近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和200亿元的税收。

石化产业园区

为充分利用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带动效应,依托良好的港口岸线资源与陆域资源,湛江开发区在东海岛中北部规划建设一个集存储、生产、加工、运输为一体的现代化石化产业园区。

石化产业园区位于东海岛中北部,规划总面积为50平方公里,其中首期开发建设约30平方公里。园区主要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依托,园区的发展定位:立足湛江、服务广东、辐射北部湾与大西南的石化产业基地,发展目标是:集存储、加工、运输为一体的专业、安全、先进的石化产业园区,成为湛江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园区内主要划分为港口码头作业区、仓储物流区、工业产业区和公用工程区,提出了“产业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传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等五个一体化的理念,大力发展“油头化尾”产业链,大力发展珠三角紧缺的新材料、有机原料及特种精细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沙蚕海东湛江
湛江美术
湛江鼓舞角逐“山花奖”
漫步湛江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不同地区养殖与野生沙蚕营养成分分析与比较
沙蚕与水稻共养模式,仿生态养殖促增产
写湛江、画湛江大型书画基层采风作品选
天然和养殖沙蚕营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