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看、想、画”培养学生平面到空间的概念
2014-12-26姚玉燕
小学生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较弱,对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学习有一定难度。良好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从生活直观入手,为学生创设开放、形象的想象空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在低年级阶段接触的都是平面,所以对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较差。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让学生通过思考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通过探索和理解,用“从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直观”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空间概念。
一、通过“看”,直观感受异面空间观
教学案例一:《平行与相交》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同一平面”,学生也是首次接触平面的另一个空间观。
师:谁来说说怎么理解“同一平面”?
生1:不在一个面内?
师:怎么样不在一个平面内呢?能来演示给大家看吗?
生2演示了两根小棒一前一后、一横一竖的情形。
师:同学们,这样两根小棒平行吗?他们不是永远不会相交吗?
生3:不平行,虽然不相交,但是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
师: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同一平面”了吗?
【思考】以同一平面的反面来说明什么是同一平面,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展示不同平面中既不是平行也不相交的情况。这样学生就很好地掌握了平面和空间的区别,初步认识了几何中的空间问题。
二、通过动手,感受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
教学案例二:《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因此在教学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我注重长方体各部分的产生和关系的形成。
小组合作切土豆(2人合作、分成三个步骤)。
步骤一:任意切一刀,感受什么是面。
师:摸一摸切后有什么不同?多了什么?
生:光滑的或平整的,多了1个面。
步骤二:在第一刀的侧面切第二刀,感受什么是棱。
师:切了第二刀多了什么?
生:多了一个面。
生:多了一条边。
师:这条边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通过摸、看会发现这条边是由两个面相交得来的。
规范语言出示: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
步骤三:在两个面的上面切第三刀,认识什么是顶点。
教师演示第三刀的切法,小组合作完成这一步骤。
师:切了第三刀又多了什么呢?
生:多了1个面,多了2条棱,多了一个顶点。
规范语言出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思考】让学生通过动手切土豆的过程来得到和认识面、棱、顶点。理解长方体的直观形象,认识它的面、棱和顶點,既遵循了他们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
三、从想到画,逐步形成空间概念
想图,就是在想象过程中不依靠模型和直观图助思,而是能根据需要在头脑中对记忆的空间形状进行加工,创造出新的空间形状。把实物化成几何模型,然后想通各部分图形之间的关系,使自己闭上眼睛几何图形仍能在大脑中重现。在教学中,先结合模型,看直观图,然后让学生逐步脱离模型看直观图来解决问题。
教学案例三:《认识长方体正方体》
师:认识了长方体你能来介绍一下这个图形吗?(出示一个长方形)
生:这是个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高是4厘米的长方体。
师:那么老师去掉前面,你能想出来这个图形吗?再去掉右面呢?去掉上面?请在你的脑子里把原图回复出来。
师:那么我只有留哪些部分你还能在脑子还原长方体?
生:只要一个顶点上的长、宽、高留着就可以了。
师:那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个长、宽、高,请你在脑子画出它的全图吧!再画出来。
■
从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直观,由浅入深地帮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教学中多留时间让学生思考,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只有这样逐步让学生体会,才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点、线到面,最后建立空间观念。
作者简介:姚玉燕,1987年9月出生,女,本科,现为苏州高新区白马涧小学教师,主要从事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工作。
?誗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