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2014-12-26蓝碧华
摘 要: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体会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明确数学学习的目标,应当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分析、交流、整理、探索中去体会数学。进行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撰写出新课标下数学教学的新策略。从创设情境、以疑激思,留足探究的空间,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开放合作、交流方式,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探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创设情境;开放合作;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数学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分析、交流、整理、探索中去体会数学。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猜想、解决问题”,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从而把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挖掘、激发出来。
一、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这种快乐不是教师示范后做出来的,而是从学生的心里流淌出来的。快乐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乐于思考,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活动本身变得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教师谈话导入,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一只小马在散步时,发现了两块长满青草的草地,出示课件(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圆形),它们是什么图形?小马想知道这两块地的大小,你能帮小马算一算吗?这两块地的大小是求它们的什么?(面积)你会计算吗?”学生可能会说,圆的面积不会算。“想不想知道怎样计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
二、留足探究的空间,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有疑问要大胆提出,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因为是新知识,在学生还较困惑、迷茫时,适时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意见,袒露自己的困惑,交流彼此的想法。这时,不能直接把圆的计算公式直接给学生,只能给学生暗示,利用数学转化的思想,把圆形通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还有的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比较发现:分的越少,拼成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分的越多,拼成是一个长方形。还可以留足探究的空间,体现个体自主探索,开放思维。把课堂研究拓展延伸,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潜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时,让学生准备一个20厘米长的泡沫,宽度不限,大约4~5厘米,(可以利用家里没用的包装盒)准备若干绿色小棒作为学具。教学时,让学生拿出学具,把小棒当小树,在泡沫上栽树,每相邻的两棵树的间隔为4厘米,可以怎样栽?这时可以让小组讨论,再动手栽,然后请学生交流。在学生动手过程中,发现在泡沫的一边两端都插,可以插6棵;如果两端都不插,可以栽4棵;如果只插一端,可以插5棵;还有的学生在泡沫的两边都插上了小棒,还有的学生在泡沫的四周都插上了小棒组成了一个封闭的图形。让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贴到黑板上展示,教师赞叹:“今天可是‘群英荟萃,你们通过智慧的小手,把植树问题的各种题型都挖掘出来了。我们将探索各种类型中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数学规律。
教师一定要考虑多留点时间,留足空间给学生。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开放合作、交流方式,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要留给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数学使人精密,开放使人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實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检验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之前,教师课前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请你利用放学时间到附近超市去收集各类商品的标价中含有‘0的数据,并进行分类,哪些标价末尾的可以去掉,哪些标价末尾的不可以去掉?”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一步分析、整理,在交流中探索体验小数的性质的知识,在应用中检验对知识的理解。我进一步设计了问题:联系生活,请你举例:1.所有“0”都能去掉的小数;2.所有“0”都不能去掉的小数;3.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的小数;4.请你举出与3.07大小相等的但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经过独立思考,每个学生都举了很多符合条件的小数。通过开放性题目的练习,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第十册的“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设计了一道练习:“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的分子是3,把它化成假分数后,分子是28,这个带分数可能是多少?”通过让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发现符合条件的有“1■、5■”,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升思维的品质。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学生点滴的进步就是我们的教学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倡导、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教给他们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即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只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从学生成长中我们感受到教师生命燃烧的光亮和价值。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
付敏.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07).
作者简介:蓝碧华,女,1970年5月出生,大专,就职于福建省漳浦县绥安中心学校,研究课题:挖掘学生思维潜力,促进课堂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