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馈岂能如此走过场

2014-12-26施庆伟

新课程·小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小棒平行四边形建构

【教材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八册43页的内容。

【教学片段】

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师(出示主题图):你能从图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吗?

学生指出图中的一些平行四边形。

2.师:在生活中,在哪些地方你也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生:解放军的红领章是平行四边形。

3.师: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认识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

4.师:你想不想自己做一个平行四边形?请你利用老师课前给你准备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汇报:

生1:用一个长方形的纸剪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2:用小棒摆。

5.师:同学们提出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材料用自己的办法做一个平行四边形来。

6.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7.学生汇报。

生1:我是用四根小棒一长一短接起来的。

生2:我是用长方形纸剪成的,并动手示范。

8.师: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画下来,就是这样的一个平面图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什么特征?

(此时学生长时间沉默,最后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的启发下才有少许的几个学生说出对边互相平行或对边相等。)

9.师:这些猜想你有办法验证吗?

生1:可以测量一下对边长度,看看是否相等。

生2:可以用尺比划、观察一下,对边是否平行。

10.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猜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反思】

以上教學片段的设计从形式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相关理念。然而从本节课的效果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表现在教师让学生结合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学生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教师无奈之下,在进行了许多暗示的情况下,学生才猜想到了“对边平行且相等”的特征。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而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是为学生作好知识上的准备,并帮助学生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找平行四边形、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就是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的过程,学生理应很容易地实现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意义建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意外的长时间沉默呢?仔细反思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如教者所说“该做的都做了、该有的环节都有了”,但由于教师在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做平行四边形的收获及体会”这一环节的反馈中,仅仅停留在“你是怎么做的”这一直观形象的层次上,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思考,即只是“做”而不“思”的过程。从而导致“找平行四边形、做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支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削弱了反馈的引导功能。也就是说教师的反馈缺乏明确的目标性,不够精致,不够深入,不能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致使学生的思维没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本片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并掌握它的特征,组织学生“做平行四边形并相互交流收获及体会”的目的是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以及了解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认识达到怎样的程度。因此该片段的教学反馈的重点理应放在“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及特征的理解”上。如果当第一个交流的学生说出“我是用小棒摆的,用四根小棒一长一短接起来的”后,教师及时追问一句“为什么要用四根小棒一长一短接起来摆呢?这几条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样就可以不仅仅停留在“怎样做”的基础上,而是上升到“为什么这样做”的层面,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其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做”不是目的,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才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因此该片段的教学反馈,应该通过“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等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方向性的指导,把学生引导到观察、猜想、比较、抽象等有序的探究活动中来,自主探究结论。

静观我们的课堂,“效率低下、缺乏数学味”的现象比比皆是。追其原因,教师的反馈缺乏有效性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怎样才能提高反馈的有效性呢?首先,反馈应有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反馈的目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影响的一种检查、了解,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中明确教学的成效,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或维持、或精减、或加深、或推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不应片面地去追求外显的、热闹的形式,而要去探究教材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做到心中有目标。其次,反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历程,教师是“布题者”,而非“解题者”;学生是主动探究知识的“建构者”,而非只是“模仿者”。在教学中,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多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而不是只问学生:“这一题答案是什么?”

同样的一个环节、同样的一道习题,但不同的反馈引导,其效果迥然不同,怎样的反馈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才能引起他们更多的思考与碰撞,是值得我们在每一节课中都深深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施庆伟,男,1971年3月出生,本科,现就职江苏省扬中市八桥中心小学,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誗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小棒平行四边形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建构游戏玩不够